越秀山和观音山 我的越秀山故事作为选登
《我的越秀山故事》作为选登:
越秀山为何 又叫观音山?
邓辉粦
广州越秀山中山纪念碑的位置,原来是一处佛教寺庙——观音阁。
观音阁历史悠久,建于南汉,最早叫悟性寺,后称万善寺。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叫花英的都指挥(武将),曾到越秀山万善寺拜佛,感到寺庙太小,又隐藏在山林之中,不易为人注意,于是,将此寺扩建,并改名为观音阁。因为山上有观音阁,所以民间又称越秀山为观音山。
从五层楼拍摄的观音阁。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摄于1906-1909年
从盘福路一带的城墙上拍摄。当时大北门内有一片菜地。越秀山最高处的建筑即为观音阁。摄于19世纪,作者不详
观音阁的西面。这是观音阁最早的照片。克里兹摄于1858年
从越秀山下现今中山纪念堂一带拍摄,山上最高处的建筑是观音阁。作者不详
从观音阁西侧的城墙上拍摄,观音阁和城墙已遭到严重损坏。拍摄时间和作者不详
从后来的水塔位置拍摄,可以同时看到五层楼和观音阁的一部分。雅真照相馆摄于1878年
1929年,在原观音阁的位置上建起了中山纪念碑
从五层楼拍摄,可以清楚地看到观音阁背后的炮台。收藏家杜德维收藏于1893年
这是观音阁正面偏西照片,门上挂着“名山法界”的匾额。右下方是如今
尚存的“古之楚庭”牌坊。拍摄时间和作者不详
从观音阁背后的城墙外拍摄,方形的神安炮台看得很清楚。拍摄时间和作者不详
观音阁内的“送子观音”塑像。米勒摄于19世纪60年代
拍摄位置在观音阁大门东侧的牌坊台阶前,牌坊的另一面即为“古之楚庭”4字,观音阁门额上的“名山法界”4字也看得很清楚。照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人物。(约翰·汤姆逊摄于1869年)
越秀山上的观音阁在以后各代又有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朝初年。当时平南王尚可喜为建王府烧制了一批琉璃瓦,但由于颜色与规格与皇宫的建筑用材相近,最终,他未敢用于王府的建筑上,只好将这些建筑材料捐献给各大寺庙,其中一部分就用于修建观音阁。之后,观音阁一度改名为观音殿。
到了道光年间,观音阁后面加建了一座炮台,叫神安台。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观音阁曾被联军占为指挥部。英军海军军官、业余摄影师克里兹在1858年摄下了观音阁第一张照片,此后观音阁经常出现在中外摄影师的镜头中,正面、侧面、背面,远景、中景、近景,各种角度的照片留下不少,下面选录其中一部分以飨读者。
这里顺带说一句,观音阁与神安台于1928年被拆除(当时已年久失修,很破败了),1929年,在原址上建起了现在的中山纪念碑。该纪念碑由著名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建成后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欢迎投稿】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在越秀山上,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有清代的四方炮台,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126.com。邮件标题应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字样,投稿作品正文后应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
不方便使用电子邮箱的市民,也可将自己的作品寄送至:广州市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请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
(详情请搜索相关征稿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