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北京的文化味(夜读看大家笔下的北京)

近几年北京文化受到了空前重视,各种相关丛书、套书纷纷面市。而“大家京范儿”丛书,策划起始倒是更早一些。

北京出版社,地处北京,出北京文化类好书是其义不容辞的品牌建设工作。这个系列的策划宗旨就是推出一系列和北京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人写北京的文字,最好具有一定的亲历性,避免从书本到书本;同时有一定文艺性,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阅读。

首先推出的是金受申的《口福老北京》《老北京的生活》和穆儒丐的《北京梦华录》。

京华掌故首“金张”——金受申和张次溪。金受申先生的书,市场是不多见的,其实他的文章很丰富,多载在《立言画刊》《一四七画报》等刊物上,辑佚的工作很辛劳,且这些老期刊不易得。他相对易见的著作《老北京的生活》《北京的传说》《北京话语汇》,也是多年不见再版了。所以“大家京范儿”用金受申来开头。率先出版的是《口福老北京》,因为其中有一部金受申先生未发表的遗稿《饮食史话》,篇幅不短。

品味北京的文化味(夜读看大家笔下的北京)(1)

《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 著

出新是图书策划的首要追求。这也传达出一种姿态——即使对那些故去的文化老人,我们也努力挖掘读者难得一见的新作品,尽可能不要简单重印。《老北京的生活》,读者呼吁已久,需要迅速出版,于是追求形态之新。初版《老北京的生活》是北京市文联组织的项目,版权不仅仅是金家的,还有李滨声先生相得益彰的插图。新版最后成书,增加了李滨声先生的四幅彩图作书签,并请武金生老师绘藏书票。现在北京地铁到处展着的老北京风俗画,皆源自本书。

金受申的作品有一些非常忠实的读者,“大家京范儿”特别留意金受申先生作品的整理和挖掘,他主编的《北京民间故事》也即将上市。此书原是金先生留存的两卷油印稿,这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征集各地民间故事的一个文联项目,全部是口述性质,每篇都有讲述人和记录者,用原汁原味的北京土语,很多语言记音而已。现在出版的质检标准早已规范化,所以这类书的编校非常烦难——怎样保留其语言特质与北京土语的味道,又达到目前严格的质检标准。

金先生有遗稿《说书史话》,我们已经组织了一批相关文章,以“说书与戏曲”为书名,纳入“大家小书”另行出版了。金受申作品出版背后,出力最多的是北京文史馆馆员杨良志老师,他一直留意关于金受申和张次溪作品的拍卖、整理,研究和出版,乐此不疲,不辞辛苦。他极力称赞李东林老师对金受申作品的挖掘,自己则多年来一直在搜集和整理张次溪的作品。“大家京范儿”以“金张”开篇,努力给读者奉献他们更多的好作品。

金受申是老舍的学生和朋友,因为老舍的介绍,得以进入北京文联。老舍的很多作品在出版前,都是先读给金受申听,让金受申就北京话是否地道等方面提提意见。老舍是北京文化的象征,所以“大家京范儿”系列也收有老舍的《想北平》,这本书并不是市面上常见的老舍散文选,而是老舍切实写北京的文字的总结集,由舒乙先生编选,其中只有少数几篇是已发表的作品,有两篇是根据手稿录入的,其余的大量是从老舍小说中节录出来的。48篇,字数不多,配有宗其香先生的绘画,图文并茂地展示老北京的韵致。

品味北京的文化味(夜读看大家笔下的北京)(2)

白塔寺 盛锡珊 绘 选自《北京老城圈儿》

至于穆儒丐,也是满族大作家,但是一位完全被淹没的复杂人物,辈分稍长于老舍。他的《北京梦华录》是北大陈均老师根据旧报刊一篇篇整理出来的,这些文字是一个被迫远离故乡的北京人怀恋北京的深情文字。

陈鸿年的《故都风物》,与此相似,定宜庄老师说这本书“足以当得一本描述老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她在序言中还说:“我甚至觉得,这不是一本用来向人介绍北京的著作,而是他用自己的话写给他自己听的、用来消解自己乡思的诸多小文构成的书。”这部著作的出版得益于定宜庄老师的推荐,成书时编辑还特请北京文化专家赵珩先生题写书名。

既然叫“大家京范儿”,尽可能推出大家经典文字,避免道听途说的文抄公鱼目其间,要向广大读者传达北京文化的独特韵味,其品种的扩大则离不开大量热爱北京文化的当代学者和专家。其文字是从容的,是美的;其故事是可以作为民俗研究素材的,是亲闻亲见的;其笔锋是带着感情的,以让读者理解北京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和气度,热爱北京,珍惜北京。

“大家京范儿”,是一套很松散的书系,有规划,但绝不强求,成熟一本推一本。有的书做了很多年,例如《故都风物》“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中间出现了别的本子以“北平风物”为题先出版了。例如即将出版的《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这本书本来是罗信耀用英文写的,原书名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北平时事日报社分两卷分别于1940年和1941年出版。它最早就是连载于沦陷时期北平的一份英文报纸《北平时事日报》(Peking Chronicle)上,通过虚构的主人公小吴的经历,生动地描述了北平市民的生活习俗。出版后大受欢迎,很快就有了日译本。1944年,周作人读了该书的日译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叙述北京岁时风俗婚丧礼节,很有趣味,自绘插图亦颇脱俗”。

1987年,日本推出第二个日译本,书名改作“北京风俗大全”。葛兆光1998年在京都读了这本《北京风俗大全》,写了一篇《礼士胡同的槐花飘香》,文章说:“罗信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的风景长卷。在我的感觉中,它仿佛《清明上河图》,展开这幅长卷,老北京的气味,还有老北京的那种雍容而且慵懒的感觉,仿佛又伴着昔日的槐花飘香而来。”

其英文版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又再版了几次,网上还可以找到2014年的印本。据说这本书是海外汉学界认识北京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但一直没有中文本子。

早在15年前初识罗进德先生(罗信耀长子)的时候,笔者就提议罗先生将这本书翻译过来。可惜罗先生太忙了。直到有家出版社拿着一个译本向罗先生求授权的时候,作为资深翻译家的罗先生深受刺激,他不愿意让读者看到糟糕的译本,觉得自己有责任把父亲的书翻译好。

罗先生经过多年翻译,并对书中大量的民俗描写进行考订,同时纠正了英文版过分西方化的倾向。罗先生再次联系了我,他相信北京出版社应该做好北京文化类图书,相信一个老熟人的编校会更仔细些。所以这本书被纳入了“大家京范儿”书系,并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罗先生对笔者动情地说:“我比我父亲已经多活了三年,我想,老天让我多活这几年就是为了把这本书出好。”

品味北京的文化味(夜读看大家笔下的北京)(3)

《春明梦忆》 翁偶虹 著

“大家京范儿”书系还即将出版邵燕祥的《胡同里的江湖》、朱家溍的《北京闻见录》、张恨水的《北京人随笔》

所以,“大家京范儿”书系,希望成为一个因缘的平台——热爱北京、喜欢老北京文化的编者、作者、读者相聚的因缘。我们不追求规模效应,但希望每一本书都给读者传达出一点点新意,以作者和编者对北京文化的热情和爱感染更多读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