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风狮爷一条街(融合两岸情的泉州风狮爷)
在泉州,到处都有石狮的身影。其中有一类石狮子极具特殊性,它们被人们尊称为“风狮爷”。风狮爷信俗,随着闽南先人迁徙,带到了金门及台湾岛内,至今保持兴盛势头,成为泉台交流的桥梁。
民间充满个性的“灵物”
自古以来,泉州石狮子一直呈现“遍地开花”的状态。在泉州地区,大到殿宇、祠堂、寺庙、府第、陵园,小至民居、檐角、石栏杆、桥墩,都有石狮子躬身守候的身影。它们不但坚固、耐用,而且时刻展露丰富的闽南雕琢工艺。隋唐时期出现蹲坐式的石狮,它们前肢斜伸,胸部挺起,狮头高昂,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宋代,石狮子的颈项上开始佩系铃铛、绶带等物,狮的造型开始“宠物化”,威武之余尚有可爱之处;明清两代,狮造型基本上完成了所谓程式化,成为人们目前最常见的那种形象:大多为蹲坐式,前脚支撑有力,后腿盘曲稳固,狮嘴宽而方,颔下有须。总体来说,泉州各地的石狮子外貌、形态各异,或蹲、或走、或坐、或卧,可谓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是泉州地区充满个性的“灵物”。
开元寺西塔下的侧身站立式石狮子。陈英杰摄
在闽南石狮中,有一类石狮子极具特殊性,它们被人们尊称为“风狮爷”。风狮爷在闽南地区出现,是与气候有关的。闽南靠海,基本上每年都饱受季风肆虐之苦。古时,这里出海捕鱼为生的渔民众多,但要想享用大自然的恩赐,就得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渔船在海上,一旦遇到风暴或者破坏力强大的台风,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帆断、船覆并不罕见。渔民不仅会遭受财物损失,甚至还可能赔上性命。为了防止风害,抵抗风邪,构建精神堡垒,在民间便逐渐衍生出了风狮爷信仰。
闽南人相信,台风、飓风、龙卷风等都是“风煞”作怪,而雕琢出来的威武的风狮爷可以用来镇风、止煞。闽南道教早有“甲卯风”乃为“风水之大忌”的理论,遂以“石头风狮”镇之。清道光《晋江县志·海防志》对于水师海舡与民间船只如何防御风灾等有不少总结,还详细记载了全年各月海上风暴多发的时间,足见对于风灾的重视。1992年版《金门县志》则载:“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猿狻张口人立状,俗语称风狮爷,云可挡风。”后来增修的《金门县志》又记:“风狮为镇制风煞之神。”由此可见,风狮爷早已成为民间的“保护神”。
封存街巷的历史记忆
现在泉州城乡有许多古代遗存下来的单只昂头张口、朝前人立的风狮爷。这些风狮爷一般不上色,但也有上红、黄彩色的,这种色调在晋江、石狮沿海和金门、台湾岛内亦不少见。据福建师大教授徐心希介绍,风狮爷一般为单只,但也有成对的。双狮以“雌雄狮”“母子狮”为多,个别有“父子狮”。如石狮宝盖镇玉浦村就有一对大小相配、红黄两色的“父子狮”。
九日山曲坐直立形状的风狮爷。陈英杰摄
2004年在南安九日山下原延福寺遗址出土了一尊高大的风狮爷,该风狮爷为花岗岩石质雕刻,高达1.23米。狮子后腿曲坐直立,前腿在狮子的胸前。这种曲坐直立形状的风狮爷在泉州十分罕见。专家评估,该风狮爷可能为五代以前的雕刻物。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唐时即有“市井十洲人”之誉,海上通商贸易络绎不绝。古代航海主要靠的就是风力,为求航海平安,商民开始祭神祈风。九日山在古代便是泉州人祈风的重要所在,特别是宋时,官方多次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盛大的祈风盛典,向神灵祈求赐风,让商舶在海上往返顺畅。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曾作《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诗曰:“雨初欲祈下俄沛,风不待祈来已薰。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披几垠。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凸显古人对祈风的重视。而延福寺风狮爷的出土,让人们揣测泉郡祈风之俗或在宋代之前就已形成,人们可能通过向延福寺海神通远王和风狮爷祈祷,祈求出海平安、顺风顺水。
威远楼前的蹲坐式石狮子。陈英杰摄
去过泉州威远楼的人,大多会为一尊大石狮所震撼,那就是在楼前石埕当中踞立的一尊威猛风狮爷。这尊风狮爷面南背北,身子半立,仰天长啸,气场十分强大,似乎在展现“威远”之风。威远楼一地古时即在泉州提督衙前,据说这尊风狮爷起“镇地作用”,可镇全城风水,保全城之平安。
八舍后尾巷的风狮爷历经千年风雨,如今已面目模糊。陈小阳摄
在泉州市区八舍后尾巷中,有一尊十分古老的风狮爷。据住在巷中的王阿婆介绍,这尊风狮爷原本置于升平奏国乐研究会门口,后挪至对门,可能是唐末五代时期之物。经历千年风雨之后,其面目已经看不清楚,勉强能分辨出来的只有嘴部和眼部。不过,石狮采用半蹲造型,前爪抓地,线条依旧优美、有力。这风狮爷表面已经被人用手搓磨得非常光滑,而且头顶几乎成了平面。王阿婆称,原来的狮头是拱起的,只是来来往往的街坊邻居路过,大家都喜欢去摸摸狮子头,日久天长,这狮头就慢慢变平整了。“我小的时候还曾爬到这狮子身上骑着玩哪。”阿婆笑着说道,“以前这条巷也被叫作石狮巷,就是因为它(石狮子)的存在。”如今这石狮子虽然面目模糊了,但一代又一代人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尽的指纹,它封存着八舍后尾巷人难以磨灭的世代记忆,也是这里的人们心灵、情感的千年寄托。
旅游街区中的“网红”
石狮市博物馆曾征集到身上带有八卦图案、太极图案的风狮爷雕像,这些图案清晰地反映了风狮爷民俗信仰用于压胜(即用符法除邪得吉)、辟邪的特征。据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石狮市鸿山镇有两尊风狮爷别具特色:一尊风狮爷位于一根高约1.5米的石柱之上,村民称该风狮爷具有祈求子嗣的特殊功能;另一尊则砌筑于一座2米多高的石台上,呈昂首蹲坐状,被视为村落保护神。
泉州各地富有特色的风狮爷还很多,晋江五店市文化街区内就有一尊线条粗犷、形象淳朴的风狮爷,深受游人的喜爱,被奉为“网红”。甚至曾有人为它穿上一袭“红色披风”,看上去萌萌的,十分喜庆、吉祥。
泉台交流的一座桥梁
守候在金门村落的风狮爷。陈英杰摄
专家普遍认为,金门风狮爷信俗是闽南先人迁徙金门时带过去的,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的风狮爷崇拜祈祝习俗。后来,风狮爷信俗也在台湾岛内流行开来,并且至今保持兴盛势头。金门和台湾岛内的风狮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安置于村落边缘的地面,可称为“村落风狮爷”,亦称“石狮爷”;另一种是立于屋顶之上,称为“屋顶风狮爷”,亦称“瓦将军”。二者均被认为具备镇风压煞与驱邪伏魔的功效,但雕塑材料、形状大小不同。村落风狮爷是从古代诸多有关狮子的传说,结合独特的环境背景所蜕变而成的石狮造型,一般被雕成直立姿态,立于村郊,看上去既威猛又富有趣味;屋顶风狮爷据信脱胎于神话传说中的黄飞虎、申公豹等人物,一般采用武士坐在狮身上的造型,也有手持弓箭的形象,被赋予镇慑风魔鬼怪的“神力”。
民俗学家周星的研究表明,闽台两地风狮爷制作形态一致,金门、澎湖、台南等地的一些风狮爷甚至是直接由晋江磁灶窑生产。风狮爷信仰文化见证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见证了闽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2008年石狮市博物馆《闽台狮文化》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1月23日,该馆作为大陆第一家展示“闽台狮文化”的特色博物馆,与台湾省宜兰县“河东堂狮子博物馆”缔结为闽台文化交流协作基地,开启了两岸博物馆共同研究“狮文化”的先河,狮文化也成了泉台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数年前,金门岛金湖正义村尚义环保公园内曾安装了一尊惠安造的大型风狮爷石雕。该石雕高12米、宽15米,是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维祀设计,由惠安匠人雕琢而成,体现出了两岸狮文化民间交流的热度。
对于两岸人民来说,风狮爷信仰早已浸染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国宏认为,泉台一衣带水,闽台文化一本同源的特性在神奇的风狮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表明海峡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认同感。(吴拏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