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第二批术语对外发布,对“实事求是”“天人合一”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作出了简明的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继续向大家亮出这些词语,我们一起学习吧。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

【英译】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nd andthe Subject Matter

【释义】文艺创作中人的精神与外物交融、自由驰骋的构思活动。在这一构思活动中,一方面人的精神感觉和想象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了审美色彩;另一方面,虚无缥缈的精神感觉和想象也借助客观事物得以表达和呈现。“神”与“物”的自由融合,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形成艺术形象,然后经过语言的表现,产生了美妙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源自《庄子》的“乘物以游心”,后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系统阐发,成为对“神思”这一术语的概括性论述,突出艺术构思过程中心灵与物象交融、自由想象的特点,既说明了艺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也高度概括了文艺创作中的审美心理与创作自由的特点。

【英译】Elegant Subtlety

【释义】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清远淡雅的意蕴和韵味。原本是对人物的风度神情的评价,魏晋时人认为人格之美在于内在精神气韵,不同于汉代人推重外形。后来这一概念进入书画理论,指作品内在的精神韵味。明代人从书画理论引入诗歌理论,使神韵成为对诗歌风格的要求,清代王士祯是“神韵说”的发扬光大者,他特意编选了《唐诗神韵集》,借编选理想的诗歌阐发自己的审美趣味,又在诗歌理论著作中大力倡导,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审美体系,从而使“神韵说”得以完善定型,最终成为清代诗学的一大流派。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2)

【英译】Fighting a War with a MoralJustification

【释义】兴兵开战要有正当的名义或理由。泛指做事有正当的理由。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师直为壮,谓出兵理由正当,则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否则难以服众;其二,无故不得兴兵,防止因贪、怒而穷兵黩武。其核心在于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这是文明精神的体现。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3)

【英译】Historical Poetry

【释义】指诗歌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具有“史”的价值。《诗经》有些诗篇反映当时历史,孔子据此提出《诗经》“可以观”,即包含了对《诗经》以诗征史的肯定,汉代学者很看重诗歌承载历史的功能。后来的诗论家大都强调优秀诗歌须将审美与反映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彰显诗歌的审美与认识、教育功能的统一。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被称作“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能够反映“安史之乱”时的真实社会,体现出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4)

【英译】Painting in Poetry, Poetry inPainting

【释义】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指诗歌与绘画作品所呈现出的审美意境融合相通的美学效果。语出苏轼《书摩诘〈蓝关烟雨图〉》。绘画是造型艺术,通过众多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审美感受;诗歌是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营造意境给人以审美感受。前者是“无声有形”的艺术,后者是“有声无形”的艺术。这一术语旨在提倡“诗歌”与“绘画”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进而创造出天然清新、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苏轼这一思想对后世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5)

【英译】Seek Truth from Facts

【释义】根据事物实际情况,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本指古人治学时注重事实,以求得出正确的见解或结论。后多指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或表达,如实、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它既是一种关于思维或认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态度或伦理操守。其基本理念是求真、务实或诚实。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6)

【英译】Reflecting / Thinking

【释义】心所具有的思考与辨别的能力。儒家认为“思”是人心所独有的重要功能。心能“思”,因此可以不像耳目之官一样被外物牵引或遮蔽。人只有通过心之“思”,才能发现内在于心的道德品性的根基,并由此通达于“天道”,从而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如果缺少“思”的工夫,人将丧失其主体性与独立性。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7)

【英译】Be Cultured and Refined

【释义】即“ 文” 或“ 人文”, 包括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 也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斯”,此,这个。后“斯文”连用,也用于指读书人或文人;又衍生出文雅之意,形容一种教养或风度。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8)

【英译】Four Initiators

【释义】仁、义、礼、智四德的端始、萌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四端”是每一个人天生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人只要充分扩充、发挥自己内心所固有的善端,就能够成就仁、义、礼、智四德,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9)

【英译】Four Seas

【释义】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古人认为中国的疆域四面环海,各依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四海”。它蕴含着远古中国人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地理图景:“九州”居“天下”之中,“天下”由“九州”及其周边“四海”组成,中国是“海内”,外国则是“海外”。在古人那里,“四海”大多统指天下,并不确指某个海域,有时用来指陆地四周的海,有时又指“四海”所环绕的陆地。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0)

【英译】Four Books

【释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随着唐宋以来儒学的复兴,《大学》《中庸》经过唐代韩愈、李翱的表彰,宋代二程、朱熹的推崇,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地位逐渐提升,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确立了“四书”的经典地位。“四书”成为了宋明理学家创建、阐发自身思想的重要素材,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1)

【英译】Ti

【释义】“体”作为文艺学、美学范畴,主要含义有三:其一,指文学艺术的某一门类、流派、体式、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流派、体式、作品的整体特征。它是包含了文学艺术的体式、内容、语言、风格等诸要素在内所呈现出的总体形态与艺术特征。其二,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不包括体式、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三,指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即文体或文学体制。历代文论家对文体的分类不尽相同,比如南朝萧统《文选》将文体分为38 种。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丰富多样,各有自己的基本样式与写作要求,而风格即是作者的艺术个性在作品中的显现,有时也表现为一个时代、一个流派的文学特征。这一术语经常与人名、朝代名等结合,如骚体、陶体、建安体等,用来指称与作品风格相关的艺术特征并广泛运用于文艺批评与鉴赏中。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2)

【英译】Heaven and Man Are United asOne.

【释义】一种认为天地人相通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世界观旨在强调天地和人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突出了天对于人或人事的根源性意义,表现了人在与天的联系中寻求生命、秩序与价值基础的努力。“天人合一”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天人同类、同气或者同理等。如孟子认为通过心的反思可以知性、知天,强调心、性和天之间的统一。宋儒寻求天理、人性和人心之间的相通。老子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根据对天和人理解的不同,“天人合一”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3)

【英译】Distinction Between Man andHeaven

【释义】一种认为天与人相分别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此说最初由荀子所提出,他反对将人世的道德、秩序的来源或依据寄托于天。荀子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职分,不应混淆。天地日月的运行、寒暑水旱的出现,都属于天职的领域,有其常道,与人事无关,也非人力所及。而人的道德、人世的治乱则属于人职的范围,人应对道德的养成及社会的治理负责。只有明确了“天人之分”,人才能在天所赋予和确立的基础之上发挥人的能力而不是僭越到人无法用力的领域。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4)

【英译】Son of Heaven

【释义】“天”之子,指帝王、君主,即帝国或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古人认为,帝王、君主秉上天旨意统治天下,其权力乃天所授,故称帝王、君主为天子。这个名称肯定了帝王、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所赐的正当性和神圣性,同时也对之构成一定的约束。这和西方的“君权神授”的观念相似,但有根本不同:中国的“天”不同于西方的“神”,而且蕴含着“天人感应”的思想,即“天”的旨意与人心、民意相贯通。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5)

【英译】Mild, Gentle, Sincere, andBroadminded

【释义】指儒家经典《诗经》所具有的温和宽厚的精神及教化作用。秦汉时期的儒学认为,《诗经》虽然有讽刺、劝谏的内容,但是重在疏导,不直言斥责,大多数诗篇情理中和,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受到感化、养成敦实忠厚的德性,从而达到以诗教化的目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以中正、平和为审美标准,这也成为对于文艺创作风格的要求,体现为以含蓄为美、以教化为重。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6)

【英译】Writing and Writing Technique

【释义】泛指各类文章。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概念变化,两汉时泛指文章的技法、风格及各类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家们认识到不同文体的特性,首先将文笔与经典解释类著作相区分,用“文”“笔”分别指纯文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继之又以外部形式作为区分标准,将诗赋颂赞等文学类作品与奏章书策等“杂笔”进行区分,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观点。梁元帝萧绎以内容为尺度,进一步提出文(诗赋等)不仅有韵,还应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有华丽的辞藻;而笔(应用文)只需要一般写作能力即可。今“文笔”主要指文章的技法与语言风格。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7)

【英译】Literature

【释义】原义为博通前代文献,“文”指文献,“学”是关于文献的学问。后泛指文章、文献以及关于文章、文献的各种知识与学问。主要含义有三:其一,先秦两汉时期,指关于古代文献特别是诗书礼乐、典章制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与学问。魏晋南北朝以后,“文学”一词大体与今天的文学概念接近,但也包含人文学术的内容。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中国,“文学”一词逐步演变指用语言创造审美形象的一门艺术,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范畴仍为章太炎等少数学者沿用。这一术语的最初含义决定中国现当代主流的文学观念仍坚持从大文化的意义上看待文学现象,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与人文学术的内在联系,而与西方的“文学”术语强调文学之独立审美价值有所区别。其二,泛指古代各类文章及文献。其三,指以著书立说、教学等方式传播学问的文人与掌管文教的官员。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8)

【英译】Literary Writing

【释义】泛指一切著述,包括今天意义上的文章和著作。先秦时这一术语包含在文学之内,两汉时“文章”一词与“文学”对举,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文辞、篇章、史书、论著,六朝时“文章”与“文学”并列,开始指后世所说的审美范畴的“文学”,但仍作为统括一切文体的范畴使用。“章”意为一曲音乐演奏完毕,或一曲完整的音乐,故此术语强调作品意义和结构的完整,注重文章写作手法与技巧;“文”和“章”都有花纹、色彩错杂的意思,“文章”相当于美的形式,故此术语隐含了审美观念,早期“文章”的概念与“文学”概念有一定联系又有所区别。“文章”偏重于辞章美文,说明了人们对于文章审美价值的逐渐重视。

求实求是开放创新英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④)(19)

【英译】People of Wu and Yue Are in theSame Boat.

【释义】吴、越两国人同乘一条船。比喻双方虽有旧怨,但面临共同的危难困境,也会团结一致,相互救助。春秋时代,吴、越是相互仇视的邻国,但当两国人同船渡江,遭遇风浪时,他们却相互救援,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它包含的思想是:敌友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在一定的境遇下可以化敌为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