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我见青山多妩媚)

引用典故,简称“用典”,也叫做“用事”,是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使用典故可使诗歌语言显得含蓄精练,也可增加诗词内容的丰富性。典故的素材很广泛,可以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前人诗词歌赋等等,诗词创作者通过使用这些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用典的诠释:“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意思就是说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能够推陈出新,浑然天成而不着痕迹方显高明。古今诗词人中,最喜爱使用典故而且使用得非常好的词人数辛弃疾莫属了。下面这首他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共使用了8个典故,并将其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予以抒发,典故虽多并无堆砌累赘之感。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我见青山多妩媚)(1)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一段小序,这是辛弃疾为这首词自作的注脚,交代写作缘由。大概意思是说他写这首《贺新郎 》词,是模仿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的。陶渊明的《停云》是一组四言诗,共四章,抒发的是他对好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辛弃疾这里也有思念好友之意。辛弃疾应该也是陶渊明的粉丝,他在江西隐居时,自建新居就命名为“停云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就是他独坐“停云堂” 触景生情写就的词作。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我见青山多妩媚)(2)

上片

百无聊赖之时,人就容易生发衰老的感受。辛弃疾被罢官闲居时,感觉人生寂寞苦闷,而且他那时也已年近六十了,衰老的感受更加强烈。

辛弃疾在词的正文开篇就直接感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他说:“我已经很衰老了!那些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呢?每每想起这些,真是令人惆怅!”词作开头辛弃疾就引用了一个典故,“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句话,孔子推行儒道的思想主张一直不被各诸侯国主认同和接受,辛弃疾借孔子的生平故事来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我见青山多妩媚)(3)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又是一个典故,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辛弃疾这里“空垂”、“一笑”两词使用得很有韵味!他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可是呢,一生念念不忘的抗金复国的理想却始终都未能得以实现。曾经他年轻的时候尚能抱有些许希望,如今年岁已大,力气已衰,那些许的希望也是不可能再实现,剩下的唯有失望和衰老啦!所以,他无可奈何之下,只得苦笑一声“人间万事空”,在时间的流河里,他也淡泊了曾经渴望的功名与理想!

问何物、能令公喜?”既然如此,辛弃疾自我发问:“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的呢?”这是第三个典故,源于《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两句词是令人称奇赞叹的千古名句,每每读之,都不禁感叹、赞叹辛弃疾的超绝才情!辛弃疾说:“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的。”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我”的心事吧。这句词太耐人寻味!妙极!

“情与貌,略相似”,词人与青山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我见青山多妩媚)(4)

下片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这里与小序中的叙述相呼应,引用了陶渊明《停云》诗的典故,辛弃疾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猜想:“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陶渊明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应该是清心淡泊、超凡脱俗的,只有自然山水和内心的淡泊宁静,没有尘世的喧嚣与功名浮利。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这里化用了东晋王朝之中那些沉酣于酒的名士的故事,用他们意在反讽。他们醉心于名利,哪里能跟同时期的陶渊明并论呢?辛弃疾是南宋人,为什么要写古人的故事,还一反一正作对比呢?所谓引用古人典故意在抒发今人情怀,实际是讽刺南宋王朝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他叹息:“偏安江南的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

回首叫、云飞风起”,“云飞风起”是刘邦《大风歌》的典故,化用刘邦《大风歌》之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写的是豪迈气势。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我见青山多妩媚)(5)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两句是全词第七个典故,引用《南史·张融传》的典故:“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只是辛弃疾在原有句子的基础上加了一“狂”字:“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这一个“狂”字使这两句情感力度瞬间增强,它不是疯狂、癫狂,而是一种知音难觅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辛弃疾思绪纷飞,翩然不绝。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是水到渠成。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

“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这结尾又是对人生的通透感悟,只有对人生有深刻体会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心声。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足够了!

纵观全词,几乎句句用典,但用得都恰到好处,通过典故将辛弃疾的非凡气魄、豪放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词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几句更是让人赞叹称奇!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前人的典故和语句,他运用得浑然天成。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