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1)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2)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3)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解读《论语》。

即使到现在,古老的《论语》依然能帮助我们,在没有经历那么多的人事纷扰、痛苦坎坷的时候,也能明白很多人生滋味,学会规避陷阱,学会面对选择。

对《论语》的解说,可谓“前人之述备矣”,繁复的释义和研究,让它越来越像一部“古籍”,凝重得让人害怕。可以说,很多人的青春里都有《论语》,而《论语》却不再陪伴青春了。可惜吗?太可惜。

所以让我们试试看,用青春的心、青春的方式,来重新解读一下《论语》:两千五百年前的课堂笔记。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4)

老师,有一个学者曾经说,“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这个说法我倒挺感兴趣的。可是他说的对吗?

这是已故北大教授金克木的说法,这个说法强调的是,《论语》为笔记语录体,是对孔子思想的碎片化呈现。孔子思想当然是有体系的,可是《论语》对它的呈现方式却是“截山断云”的、片段拼接式的,很多现代派的小说常常采用这种方式。

不过,为了更贴近我们的经验,我这儿也有一个说法:《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课堂笔记。

但是它应该不是随堂所记,而是孔子死后弟子们的回忆和整理。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意思是:

《论语》这本书,记录的是孔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当时一些人物的对话,学生之间以及与孔老师交流的话。这些话学生们当时都有记录,孔老师去世之后,大家凑一起把这些东西写在了一起,这就是《论语》。

所以,《论语》里的章则都是片片段段的,就好像是孔子思想碎片的抽象化罗列,可不就有着浓烈的“未来派”风格?

难怪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主张这样读《论语》: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我个人很认可钱先生的说法,《论语》不是高头讲义,而是我们的手边书。闲来无事时读一则,头晕脑胀时读一则,睡觉关灯前读一则,都必是极好的。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5)

啊,原来《论语》这么轻松啊,不是高头讲义的“大国学”,而是极其贴近我们生活的“小道理”,是这样吗?

《论语》很轻松很平易不假,可是说它是“小道理”我可要有“大意见”啦。孔老师班上的第一学霸颜回同学说,我的老师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老人家的学问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意思是,孔子的学问又有高度、又有密度,够我学一辈子的。

孔老师另一个大弟子子贡同学带业修学,能经商,能做官,口才又好,擅长外交。于是就有人说,子贡的学问比孔子强多了,子贡一撇嘴:什么?学问上如果我是一座院子,我老师就是一座城市;我呢,趴墙头一看,嚯!院子好美啊!我老师呢,城里物阜民丰远超你想象,可找不着门的话,你根本就进不去,那叫“不得其门而入”,你就是那个被挡在墙外边的人,所以说这种混账话。

回溯先贤,就会吃惊地发现,在经历了2500年文明的积淀与发展的今天,我们竟然还是如此依赖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规范,而且几乎没有增添什么新东西。一本从精神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书,一本穿越了2500多年而不朽的书,只是一些小道理而已?如果只是把论语解读成一些鸡汤鱼汤,不是《论语》浅显,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太欠缺深度了。

那么老师,你确定:今天我们学的《论语》,就是孔门弟子最初编纂的那一本吗?

我并不确定啊!当初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对前人留下的本子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可是啊,就像历史学家朱维铮指出的,哪里有什么原典!

那岂不尴尬了?《论语》那么重要,可是你还不确定我们学的就是当初的《论语》?

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降低一个八度,来考察一下,《论语》这本书的流传历史。

今本《论语》白文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在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时代,书籍流传全靠口授手抄,通常写在竹简木牍上,帛书那就是豪华本。

秦汉之际持续三十年的“挟书”禁令,中间又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动乱岁月,直接导致了西汉前期的严重书荒。

据朱维铮先生考证,当公元前191年“挟书律”终于由西汉政府明令废除以后,人们表现出空前的渴求了解古文化的热情,随之出现的是一个手抄本盛行的时代。旧藏的,新写的,从老博士脑海里冒出来的,在旧屋子夹壁内拆出来的,辗转借抄的,重金访购的;尚具原书旧貌的,仅存残篇断简的;用今体字录的,用古体字书写的;传授可考的,来历不明的,出处可疑的,窜改伪造的——杂然纷陈。

《论语》就属于那个时代出现的来历不明的一类书,至西汉景、武之际渐成显学。当时《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并存,刘向《别录》里说,

“鲁人所学,谓之‘鲁论’,

“齐人所学,谓之‘齐论’,

孔壁所得,谓之‘古论’”。

关于古论语,比较传奇。汉景帝的一个儿子刘余被封为鲁王,谥号为恭,史称鲁恭王。历史上这个“好治宫室苑囿狗马”也就是一心沉湎于吃喝玩乐的藩王,在汉武帝初要扩建自己的王宫,于是下令拆除与王宫毗邻的孔子旧宅,作为新宫殿基址(事见《汉书·艺文志》,《汉书·景十三王传》)。因为这件败家的事,他发现了壁中夹藏的一批古文经传,也就是用秦“焚书坑儒”以前的古文字抄写的儒学著作。在这批“孔壁古文”里,据说就有一部《论语》。

后来流传的统一结集本,是西汉后期张禹编定的“张侯论”(事见《汉书·张禹传》),是他为汉元帝的太子编写的课本。

一直到东汉末郑玄著《论语注》,用的是他本人校改本,至此今本《论语》的结集基本定型了。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6)

这样说来,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论语》的阐释历史啊!

从某个角度来说,的确可以这么说。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维结构。 中国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但是,这三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决不是三足鼎立的,儒家文化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汉代开始,它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

《论语》中强调的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在今天社会,保持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让德、礼与法相互协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仁、中庸、乐知天命、入世有为等思想,对古今中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是因为这一点吧,宋代的赵普为自己不读书没学问进行狡辩时就拿《论语》说事儿,说自己“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评价就正经多了,他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1989年,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会上,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者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那样一种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帝王在京城所说的话,贵州的山民能够听得懂能够理解,为什么?因为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孔子给我们建立的。所以,中华民族有这么巨大的凝聚力,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却有如此的凝聚力,几千年以来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靠的是什么?就是整个民族对一个人的信仰,这个人就是孔子。

孔子是所有的中国人、所有时代的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密码。从空间上,他无往弗届,从时间上,他无时不在。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7)

老师这么一说,我觉得读《论语》首先得内心庄肃才可以读啊!……

嗯嗯,我们的确需要先明确一下阅读《论语》的原则呢。

首先是,面对现实。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启示的才是“经典”,否则是“锦灰堆”。

历史,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现场,需要我们尽力还原,否则就是“孔乙己”。所以我们对《论语》的阅读,不应是外在的评论,更要是内在地体验。

其次是,通俗,而绝不庸俗。毋庸讳言,孔子并不是神,他本人当然有不足,他的思想当然也会有局限。但这并不能影响孔子的伟大。

事实上,孔子是两样人:圣人和凡人。他是圣人,他伟大,他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凡人,他平凡,他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所以,我们看孔子,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可敬可仰的孔子,我们还能看到可亲可爱的孔子。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两颗心,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孔子。看看一个凡人如何成为圣人,再看看一个圣人其实还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凡人。

那么,我们想读《论语》的话,哪个版本的比较好呢?

《论语》的版本很多,对《论语》的解读更多,我推荐两个版本给大家。一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注释准确、译文平实,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很适合我们塌下心来细细研读。

另一本是钱穆的《论语新解》,钱穆是国学大师,博学、慎思、明辩,《论语新解》不仅重在“学”更重在“识”,他博采众家观点,从中寻求可以令当今时代、具有新思想的人能理解的路径,加以自己的阐发,力求通俗简要,直明本义。唯一的问题是钱先生用的是半文言,以古解古,初学者可能会有点累。

不过,读书本就是一个砥砺的过程,有了持续不断的思想打磨,我们的境界才可以不断精进。让我们读起来吧!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8)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9)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10)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11)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12)

责编 廖玥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13)

美编 李煜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李国学苑”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论语前七篇阅读心得1000字(论语青春版00总论)(14)

点击阅读原文,听李山讲《中国文化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