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你是怎么克服焦虑的)

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你是怎么克服焦虑的)(1)

从专业心理师的角度,首先,我要明确的是:我们要做的的不应该是克服焦虑,而应该是如何接纳焦虑、与焦虑和平相处。

因为,当你尝试“克服”焦虑的时候,这个念头(克服焦虑)本身就会让你产生新的焦虑,因为焦虑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不可能完全没有的,如果真的没有,那对我们也是不利的。

那么,

第一、容易焦虑的人有哪些共同特点和表现呢?

1、容易紧张;自己的状态,你会发现你很难真的放松下来,好像一直有一个弦牵着你,让你紧张兮兮。

2、谨小慎微,追求完美;对每一件事都力求最好,不能接受生活里出现变故和不如意,担心害怕,做每一件事都顾虑重重。

3、普遍细心敏感;一些别人不会注意的点,在自己这就是天大的事情,反复思考和纠结。

4、多疑缺乏安全感;今天怀疑自己生绝症,明天担心爱人会不爱自己,后天焦虑自己的前途未来。

5、容易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醒来依然觉得疲惫。

6、精力不济,容易疲劳;总是觉得辛苦,比较缺乏热情。

7、不自信甚至自卑;不相信自己有应对危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悲观;遇事总往最坏处想,容易悲观绝望。

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你是怎么克服焦虑的)(2)

第二、什么是焦虑?

焦虑:(《普通心理学》中的定义)

个体预感到即将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对的不愉快情绪。

这是心理学上被较多的心理学家认可的定义。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定义当中提到的“预感”不一定是意识层面的。很多时候可能是潜意识层面的“预感”,例如,社交焦虑。

举个例子,在社交过程中,个体即使通过理性多番推测,并不会认为会发生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但可能仍然出现强烈的焦虑情绪。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就是潜意识层面的“预感”,不一定次次准确,有的时候可能偏颇,所以,我们要去观察你的情绪,去辨别,我们的焦虑想法是不是真的对我们更有利,还是确实杞人忧天。

第三、如何与焦虑症进行区分?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属于神经症疾病中的一种。在某些文献当中,焦虑症与惊恐症存在混淆的情况。

焦虑症与焦虑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具有现实诱因以及生理上的强烈唤起。

焦虑症患者会出现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产生与现实情境不符的,非常明显地过分担心、害怕、紧张等情绪。与此同时,还会伴有头晕、心悸、呼吸急促等情况。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和焦虑情绪的反应一样么?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在《钢铁侠3》中,托尼·斯塔克就曾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症状。大家可以拿自己和电影中斯塔克的表现对比一下,就知道自己是焦虑还是焦虑症了。

(真的想弄清楚,还是建议大家去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诊断)

第四、一些处理焦虑的策略

1、正确认识焦虑

1)焦虑本身作为人的情绪——人的基本心理功能之一——并不是有害的。

相反,作为人的基本心理功能之一,焦虑情绪的存在,是为了让个体保护自己的。试想,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如果没有焦虑如何更好地规避天敌和灾害呢。

一般来说,焦虑情绪的强度是与个体所处不愉快情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这个不愉快的情景消失了,焦虑也就消失了。因此,焦虑情绪本身是具有其适应性意义的,就像是信号灯的功能一样。

但很多时候,这个信号灯可能会过度,特别是在我们的思维解读后,可能会“小事化大”,而这才是我们需要处理的。

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你是怎么克服焦虑的)(3)

2)你要明白,焦虑并不等同于个人的软弱,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

一个常见的情况,很多人会对焦虑这种情绪存在过度解读的情况。

例如,当某个人在上台演讲之前,表现出极度焦虑的状态时,往往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我可能不行”或是“我做不到”。

当这样的念头出现后,往往伴随的是进一步的焦虑,甚至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进入心境低落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对自我的否认产生了自我暗示的效果,从而让自己越来越难以处理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件。

3)焦虑并非是现实的客观反应,换句话说,焦虑就只是焦虑而已。

仍然是过度解读的情况。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会碰到这样一些来访者,当他们对某一种情况出现焦虑情绪时,不单单会产生对自我的否定,还会产生对于外在现实不利因素的过度夸大。

(不同于2,这种行为的指向是向外的)

他们会抓着自己所担心的因素不放,一遍遍地在心里告诉自己这种情况有多难搞。

最后,自己把自己压垮,却归因于是外在事件的难度过大。

其实呢?焦虑并不是源于外界的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不够客观成熟的消极看法。

2、尝试接纳,而非克服

正如我在一开始说的那样,焦虑我们要的不是克服,而是接纳,你要学会的是如何和焦虑和平相处,并掌控焦虑。

当你越是想要控制自己的焦虑时,往往越是会感到焦虑。

这是因为,当你产生“克服焦虑”这个想法时,你的大脑中的两种机制就会被触发——执行机制和监控机制。

执行机制,这个机制比较容易理解 —— 也就是你想办法去尝试克服自己的焦虑问题。

但问题往往出现在监控机制上面,所谓监控机制就是:你的大脑会不断的检验你当前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已经够被解决——是否仍然存在能引起你焦虑情绪的事件。

而这个过程的问题就在于,你的大脑不断检验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强化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焦虑情绪被放大了。

也就是说,你越是想要克服焦虑,那你的焦虑情绪就越会被强化,尤其是在你并不知道如何克服的时候。

就像我最开始说的,当你想要试图克服焦虑的时候,克服焦虑已经成为你新的焦虑了。

所以,试着允许自己焦虑吧。

3、改变思维模式,重建新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有一些“错误”的思维模式,比如“糟糕至极”、“夸大几率”、“主观臆断”的想法等等。

例子方便理解:

一次考上没考好,就觉得完蛋了,一辈子都没出息了 —— 糟糕至极;分手了,就觉得绝望了,完全没有机会复合了 —— 夸大几率;总是担心自己生病或者坐飞机出现意外 —— 夸大几率;我不敢说话,因为别人肯定都在注意着我 —— 主观臆断;

所以,在我的咨询中,解决焦虑的咨询,我一般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去改变求助者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重新建立客观积极的思维。

在我的咨询中,是需要求助者进行“思维重建”的作业练习的。

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你是怎么克服焦虑的)(4)

当你有了更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自然会更加积极,焦虑也自然会降低。

4、一些其他的小建议

1)调整身体姿态,让自己挺胸抬头,先表现出积极的样子

这个小建议,来源于一位临床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的实验观察以及对于实验结果的反思和总结。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由几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所有生命都来源于海洋)。因此,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仍然保持着一些最基本的组成和反应模式(例如,基本的趋利避害功能,和影响情绪的激素分泌等)。

而在当今的海洋生物(例如,龙虾,螃蟹)和陆地生物中(大型猫科动物或其他食肉动物,同时也包括人类),存在着一个相似的模式:争夺资源过程中的失败,会导致神经系统中血清素荷尔蒙分泌的降低。从而使得个体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继而引发下一步的失败。

而当血清素荷尔蒙的水平降低时,这些生物有一个共同的反应——躯体的蜷缩

比如:

龙虾收起钳子,蜷缩身体;狮子不再吼叫,也很少亮出爪子。

而人类呢?则是开始变得自卑、怯懦,身体也会变得稍稍佝偻起来。

神经化学的科学家们也同样指出:人类体内的血清素及多巴胺的分泌,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体态。

相反,这些科学家们也发现,主动控制自己的体态,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血清素水平。

所以,焦虑的时候,试着挺胸抬头吧,或许能让你稍稍的感觉舒服一些

2)焦虑的时候,吃点东西

这个建议也是最初源于动物观察。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具有一个相同的习性——在感受到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进食(感兴趣的可以多看看动物世界)。

人类发展到今天,当然和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但我们的大脑中仍然保持了这样一个神经回路——“相对安全感<->进食行为”

较为常见的“气饱了”,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重点在于,这个神经回路并非单向触发,感觉到“安全”可以让个体在饥饿的状态下进食,而进食也同样会给个体提供一定的安全感。

所以,当你感觉到焦虑时,试着吃些东西吧,甜品最佳~

(担心长胖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嚼口香糖~)

3)放松训练和冥想

放松训练和冥想,都是很好的放松自己的练习,平时多加练习会降低焦虑水平。

4)正念练习

所谓正念练习,简单的理解就是你要不断的审视你的想法和思维,慢慢找出来你的思维模式里面扭曲的和没有适应性的点,然后进行梳理。

其实方法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多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聊聊。

最后,对待焦虑的最佳态度,仍然是接纳,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共识。在接纳的基础上,学会放松自己,同时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相信焦虑会慢慢降低。

要记得,情绪也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你、为了让你警觉到可能存在的危险,他是好意,理解这个之后,焦虑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

“焦虑,感谢你的提醒。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在提醒我可能存在的危险,不过请你相信我,我已经收到了你的提醒,我会想办法去应对,也请相信我,我会应对好,如果我需要你,我会告诉你。”

最后,祝你不被焦虑情绪所累。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 · 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分享我的态度。

焦虑你是怎么应对的(你是怎么克服焦虑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