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独门技巧(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

说起来,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中,“唯才是举”肯定是最好的。毕竟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来接班,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就可以确保江山永固,这也是皇帝们都希望的。可是,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中,有“嫡长子制”,有“幼子守灶制”,有“秘密建储制”等等,为何偏偏就没有“唯才是举制”呢?守着最好的制度不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皇帝的独门技巧(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1)

(咸丰剧照)

一、“唯才是举”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

有才就有才,为什么说无法判断呢?

其一,皇子们无法展示才干。要展示才干,需要实践。但事实上,皇帝是不可能让皇子们都参与治国实践的。且别说在朝堂上实践,就是在地方政府中实践,都不太可能。因为只要把皇子们放到地方上去实践,皇子们就可能拉帮结派。毕竟哪个官员都想巴结潜力股,好让自己将来有个好前途。有一些迫不及待的官员,还会撺掇皇子们造反。这样肯定就会造成国家动荡。所以,比如明朝、汉朝等朝代,虽然分封了藩王,却都对藩王做了严格的规定,不准他们随便动作。这样一来,皇子也无法得到锻炼了。

其二,皇帝无从得知皇子的才干。为什么说皇帝无从得知呢?因为皇帝不可能和孩子朝夕相处,皇子见皇帝的时候,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他的言行,都是他身边的人给他出谋划策的。最有名的就是,咸丰明明没什么水平,但因为包装得好,却被道光皇帝认为是“仁孝”的人,有“尧舜之德”。司马衷明明是个白痴,晋武帝出题考他,却又采用开卷考试,结果都是贾南风作弊给他填上去的。晋武帝还以为这孩子不是白痴呢。

古代皇帝的独门技巧(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2)

(晋武帝剧照)

二、“唯才是举”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多。

储位太重要了,只要某个皇子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人,都会鸡犬升天。储君的母亲将会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储君身边的小太监会成为后宫的总管。储君潜邸旧臣都是将来朝堂上的高官重臣。所以,怎么着,也要想办法把这个皇子捧到储位上去。

因此,妃子们会吹枕头风,说自己的儿子是最有才干的。太监们在给皇帝穿衣梳头的时候,会恰如其分地给皇帝说一句话。大臣们会穷尽办法包装皇子,把最好的(当然也可能是最假的)一面,拿给皇帝看。

人都是有感情的,皇帝和妃子温存时,可能随口就同意了。太监让皇帝触景生情,也说不定就答应了。大臣都是有智慧的,他的包装,更能够欺骗皇帝。同时,皇帝本身也可能不明。如果皇帝又不明,又带有自己的喜好,这样一来,“唯才是举”就变成了“唯情是举”,就变成了“唯好是举”。

古代皇帝的独门技巧(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3)

(胤礽剧照)

三、“唯才是举”会引起皇子争斗残杀。

历史上几乎没有过“唯才是举”的先例,仅有的情况,也就是皇帝确立的继承人太弱,皇帝对他不满意,因此引得皇子们跃跃欲试,想要皇帝废了现有太子,改立自己为太子。

最有名的就是康熙皇帝选太子。康熙其实很早就确立了胤礽为太子。但是,因为太子的做法不让康熙满意,同时,康熙又常常把一些事情交给皇子们做,对他们加以培养。这样一来,皇子们就心动了,以为康熙皇帝是想采用“唯才是举”的办法落实太子。因此,都在极力表现自己,同时互相之间争斗不休,勾结残杀,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如此一来,皇子之间淳朴的亲情,就完全变味了。

除了康熙选太子外,李世民选太子和曹操选世子,也都曾发生过这样的悲剧。

因此,“唯才是举”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太子的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选择的裁判又仅限于皇帝一人,因此,这种制度其实根本就无法实施。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