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做更好的自己(创造理念实践的)

自2015起,新学说国际教育发展大会(下称VIS大会)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在这期间新学说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国际化学校校长。值此第七届VIS大会到来之际,新学说推出VIS校长系列访谈,挖掘校长的教育故事。

在本期访谈节目中,新学说邀请到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长许凌可。他从自身教育理念出发,分享了学生和教师管理方面的心得。

校长要做更好的自己(创造理念实践的)(1)

校长要做更好的自己(创造理念实践的)(2)

许凌可,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长,英语学士、管理硕士。

要让师生“对艰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几年前在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下称“德普”)某届高三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许凌可提到,“一个伟大的学校应该有能力让自己学校的师生对‘艰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他认为校长这个职业蕴藏的崇高使命感以及教育理想是“美好的”,而这份职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则是“艰苦的”。当好一个校长要在保持着心中的这份“美好”的同时,积极面对并克服这些“艰苦”,并帮助师生也形成这一信念。

为了践行这个理念,德普举办了“德普商业挑战赛”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信息,包括走访企业、设计产品与方案、设计发布形式与内容、寻找财务模型、对目标人群进行调研,还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背后逻辑等。

校长要做更好的自己(创造理念实践的)(3)

德普商业挑战赛

图源: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公众号

许凌可介绍,在此类活动的设计中,学校应预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及社会需求,设计比赛主题及方向,联系对口方向的企业厂商。当然,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选派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进行预判,并提供相应协助,减轻学生的退缩感,并为学生的方案及最终产品把关。

他坚信,活动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吸引力是学生克服“艰苦”的强大动力,例如通宵修改PPT,利用周末的时间做调研,甚至是自己的方案一遍一遍被推翻后,深入企业与企业家进行讨教,并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艰苦”过程,但学生们还是将热情都投入到活动中。

在许凌可看来,这整个过程就是对“对艰苦而美好的事情上瘾”的一种体现。而学校能否为师生提供这种机会,在于学校的能力。

在个性与共性的矛盾中寻求共识

对于很多学校校长来说,在建立起学校共同的信念之后,如何在管理中找到规则与自由间的平衡点也是一项“艰苦”的挑战。在许凌可看来,规则制度流程就是不区分个性需求的共性需求,而自由就是在共性之外的空间发挥个性,因此,规范与自由的矛盾可以看作是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许凌可认为,虽然不同的人对自由的渴望度和对规则的理解程度不同,但为了让学校更具凝聚力,共性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他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起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他强调个性和共性的平衡需要靠师生在价值观层面达成共识,为此他首先设立了三个评判标准:

  • 第一,师生形成了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 第二,师生有了共同的处事的法则;
  • 第三,在大多数时候,师生把“你们”,“我们”这两个词大多数时候变成了“我们”。

他认为,符合三条标准的人越多,师生的共识越统一。

另外他设立了教师的分享平台——MET分享会(Management、Education、Team),每学期都会开展1-2次这类活动。在活动中,他让教师在分享会上发表自己对德普、教育、管理的看法等。通过不同教师发表不同的观点,学校进行吸纳融合,促进教师对学校共识的认同感。

为了使教师达成一致的价值观,他还设立了多维度的教师考核制度,他把价值观分为多个维度,以分维度、分级别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观察教师对于德普价值观的认同度。目前该考核制度已经先在中层干部以上的团队中实行。

面对学生,许凌可认为同样需要以共识来达成个性与共性的平衡。在他看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达成共识的难度就越大。他以学校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作为共识,开设各类大型活动。但同时,他又要求80%的活动都是自愿参加,且参加团队的成员构成可以不限班级年级。以此为基准,学生可以找到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同学组队,并在制度的框架下自由发挥。

另外,为让师生发自内心对校歌认同,德普吸纳意见,耗时5年的时间,创作出德普校歌《不问西东》。这首歌体现了德普的价值观、学校文化与人文素养。

校长要做更好的自己(创造理念实践的)(4)

德普校歌《不问西东》

图源: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公众号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歌——不问西东音频:00:00/01:43

培养懂中国懂世界的创变者

创造社会稀缺大众需求的价值理念

许凌可认为,德普能吸引稳定的生源的原因来自于德普创造的价值。正因如此,他将培养懂中国懂世界的创变者编入到学校的价值使命中。在他看来,这种价值是社会所稀缺的,也是大众所需要的。他认为当学校创造出这样的价值时,自然会吸引到生源,而这也是德普运营管理方法的一大要点。

  • 懂中国

他认为,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就此,他也提出了懂中国要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仁爱之心、变通之道、顺势而为和知行合一。在他看来,这四个维度在经营企业、国家、家庭以及提升自我等方面都有帮助。

  • 懂世界

虽然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认为,在“懂世界”这方面,学校不应怠慢。在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屑于与世界交流,从而导致中国陷入屈辱历史的警示下,他在“懂世界”方面也提出了四个维度:批判思维、哲科素养、契约精神、全球视野。

综合“懂中国”“懂世界”两方面后,许凌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维度,一是创新,一是变革。创新是发明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变革是把原来有的东西变得更好。以这些想法为基础,他在德普的教育理念中,总结出“培养懂中国懂世界的创变者”。

“培养懂中国懂世界的创变者”这一价值理念的提出,也缓解了家长择校的焦虑。许凌可认为中国在未来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全世界的机会也都会与中国相关,因此无论学生未来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要从事大规模的事业,都会与中国打交道。

许凌可认为在现在的大环境与形势背景下,未来中国的学生懂中国比懂世界更重要。所以他提出,德普的学生应该在懂中国的前提下,再去懂世界,最后成为创变者。

因此在教师的招聘选择中,他也以双语教师作为目标进行招聘。在许凌可看来,未来中国的国际学校教师构成将会以双语教师为主。这些双语教师需要具备懂中国懂世界两方面的能力,他们既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要对世界通识的法则、科学哲学等常识有一定的涉猎。

不断更新精进教育价值理念

对于学校价值理念的植入,他慎之又慎。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他每年会在学校价值方面做两件事,一是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做好家长画像。通过这两方面措施来不断吸收家长对于学校的需求,进而更新自己的教育价值。

  • 调查问卷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他设计的题目非常多,至少有几十个问题。而其中的一个题目每年都会出现,就是“你为什么选择到德普读书”。学生的在校时间为12年,这个问题也会出现12次。在参与调查问卷的家长中,大约有80%以上的家长会回答是因为德普的教育理念。

  • 家长画像

家长访谈一般会在1-3个小时左右,目前已经与300位以上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学校之后会根据访谈内容,在各维度对家长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绘制家长画像。

他会在和学生家长的价值倾向中做出取舍,以2-3年为一周期,不断更新完善德普的学校价值理念。许凌可认为,这是德普能否在未来真正创造价值,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学校的关键。

许凌可对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培养体系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通过对学校育人职能的思考,提出了培育学生克服困难的理念以及评判思维,让学生成为多方面发展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