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简介和死因(你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改名叫范仲淹吗)

范仲淹简介和死因(你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改名叫范仲淹吗)(1)

作者|不老松

范仲淹是谁?大名鼎鼎的《岳阳楼记》的作者。每当大家读到文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时,无不被范仲淹那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使命感所感染。而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和名言,并非一时之兴,而是他一生追求为民做官理想的集中体现。可你知道吗?范仲淹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是为了激励自己发奋读书、做个好官,并且上书朝廷同意才改名范仲淹。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出生于徐州。其生父范墉博学能文,曾任北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也就是军事长官的秘书),可惜在范仲淹2岁时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因“贫而无依”,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的官吏朱文翰,继父朱文翰给这个继子起名叫朱说(按:说,古音也读yue“悦”)。

毕竟是官宦人家的孩子,朱说(按:我们先叫朱说)一开始就是以读书为业,以仕途为目标。少年时,朱说便在长白山(不是吉林的长白山)苦读,学业大有长进。三年后,小朱说决定离家外出求学。起因是,长大了朱说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朱家在当地还算是富裕户,家中子弟习惯了挥霍,朱说看不惯,就多次劝阻,这就引起了朱家兄弟的不满,并嘲讽地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朱说觉得话里有话,就回去盘问母亲。这一问,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经历。刺激和震惊之余,朱说毅然离开朱家,到外地求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23岁的朱说来到南京(今河南商丘),进入应天书院继续读书。当时,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在这里,青年朱说心无旁骛,一心苦读。有一次,宋真宗路过南京,同学们都去看热闹,希望能一睹皇帝的真容,只有朱说不去,依然留在书院里读书。有个同学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怎么不去啊?”朱说答道:“皇帝总会见到的,将来再见也不晚。”满腔的壮志由此可见。

范仲淹简介和死因(你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改名叫范仲淹吗)(2)

朱说的求学经历,对他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笔财富。它培养了朱说坚强的性格和朴素的生活作风,也使他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也为他做官后关心民间疾苦,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27岁的朱说考中进士。不久,朝廷任命他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广德军管辖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安徽广德、郎溪一带,司理参军则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朱说上任后,立即就把母亲接到身边侍奉。工作中,朱说表现出了心系百姓、刚直不阿的品德。除了认真审理案件,不枉不纵,而且还十分重视教育。他兴办学堂,聘请名士当老师,使得当地读书风气日渐高涨,不断有人考中进士。

范仲淹简介和死因(你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改名叫范仲淹吗)(3)

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朱说在广德任职期满后,升任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依然负责案件审理等刑法事务。就在这期间,朱说上书朝廷,奏请恢复范姓。得到朝廷许可后,他又因为敬佩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文章,而给自己取名叫“仲淹”,字“希文”。

改名后的范仲淹,几十年来,在地方官与京官之间起起落落,但无论担任什么官职,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直到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这一年,范仲淹已经是年近60岁的老人了。因为“庆历新政”失败,他被朝廷解除了参知政事和宣抚使的职务,贬至邓州(今属于河南),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往颍州(今属安徽)。途径徐州时,范仲淹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于此,终年64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