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量化宽松(QE量化宽松)

在CPI|通胀通缩最后提到了一个词叫“量化宽松”,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词的含义、由来以及它能干什么。

什么是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等)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量化宽松的由来

QE是由日本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在经济萎靡不振、银行信贷急剧萎缩的背景下,日本央行对从2001年3月开始的零利率(银行间隔夜贷款利率)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其内容是由中央银行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裕的流动性,以便鼓励借贷和刺激经济复苏。

日本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追溯至1999年2月。当时日本在经历了1985年至1991年的楼市泡沫破裂后,其经济已陷入了8年的经济衰退中。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中央银行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即是将政策利率(银行间接隔夜贷款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同年4月,首次公开宣称“维持零利率政策直至通货紧缩担忧消失为止”,这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零利率政策”时代。终于在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经济在2006年得以复苏,从此"量化宽松"成为中央银行遏制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

关于08年金融危机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你还不知道次贷危机是什么吗?

在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先后实行了三轮量化宽松以缓解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三次QE年均资产负债表扩张达60%以上,其资产负债扩张之迅速,货币投放量之大前所未有。

第一次量化宽松(QE1):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就赶忙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二次量化宽松(QE2):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进入步履蹒跚的复苏以来,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推出另一次的量化宽松:第二次量化宽松(QE2)。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克南谨慎地指出,量化宽松不是一种能解决问题的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10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第三次量化宽松(QE3):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0-0.25%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扭曲操作的内容是在2012年6月底以前买入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到30年之间;同时出售等量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于2012年9月13日指令纽约联储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台以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购买更多机构抵押支持证券(MBS)。FOMC还指令公开市场操作台在年底前继续实施6月份宣布的计划,即延长所持有证券的到期期限,并把到期证券回笼资金继续用于购买机构MBS。FOMC强调,这些操作将在年底前使委员会所持有长期证券持仓量每月增加850亿美元,将给长期利率带来向下压力,对抵押贷款市场构成支撑,并有助于总体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宽松。

新冠与量化宽松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轮量化宽松(QE量化宽松)(1)

新冠肺炎全球累计感染人数

在新型冠状肺炎的蔓延下,金融市场也遭受了一定的打击,尤其是美国股市市场,甚为严重。在3月9日到22日的短短两个礼拜之内,美股连续历经了4次熔断,而上一次熔断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在1997年。

3月9日,美国股市迎来了两周内的第一次熔断,再次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开盘即暴跌,标普500指数跌幅超过7%,触发了一级熔断机制,暂停交易15分钟。而且最没有令美国人民意料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内美国又接连3次触发熔断机制,纳指期货指数双双暴跌,彻底跌入熊市,曾经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引以为荣的股市政绩也迎来了破产之日。

“乱了套”的美国更是在政治、经济、医疗、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岌岌可危。而美国政府为了应对冲击,早在三个月之前,美联储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3月3日,美联储降息;3月15日,重启“零利率 量化宽松”政策;3月23日,在此前7000亿美元的基础上,美国又开启了“无上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3月27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国会表决通过的2.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一系列举措一次又一次将“量化宽松”推进大众的视野。

下期内容

以上就是量化宽松的相关概念和现实中的操作了,下篇内容就讲讲央行是如何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数量的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