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校园生活只是一段旅程(熟悉的校园你读懂了吗)

百年复旦大学校园环境古朴典雅,其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将传统文化融入潮流时尚,非常受老师、学生及校友欢迎。陈玉宇摄/光明图片

熟悉的校园生活只是一段旅程(熟悉的校园你读懂了吗)(1)

北京大学未名湖 资料图片

每所学校,都有独一无二的校园和历史。寒假来临,平时热闹的学校校园安静了下来。步入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岁月的荣光。

大中小学校园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传承着积淀数千、上百年的校园文化,也让校园这本“可读之书”变得耐读、值得精读。那么,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办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化挖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光彩?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些校园。

古建筑融入校史,感受独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涵养

校园里的古建筑承载了一代代学生的珍贵记忆,在其中穿行自能感受独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涵养。

在东南大学校园的西北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梅庵,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她为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100年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学校每年都会有很多社会实践、宣讲团、志愿活动围绕团二大展开,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东大人学习团史,坚定信仰的出发点,学习了这里的革命故事,让我们对先辈英勇的创业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行走在校园里,注视着一座座古老建筑,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吕奕阳总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

“东大老建筑的闻名,不仅因为历史悠久,其技艺精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礼堂的屋顶曾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孟芳图书馆是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体育馆是民国建筑的代表……这一个个近乎完美的设计反映了前辈们在科研领域的上下求索,而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然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在科研领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也让我们在科研路上面对一个个困难时,用这股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开拓前进。这些古老建筑一点点见证着这所学府圣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以其精神底蕴,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东大人。”

为更好地把学校古建筑的历史故事传承下去,在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吕奕阳在学校组织成立了校史宣讲团,立足东大的人、事、物向同学们传达这片古老土地上记载的历史故事,其中“地标性建筑”是一个主要板块。“通过对这些建筑背后的中华记忆、时代记忆、东大记忆的讲述,弘扬东大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提升爱校荣校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一次次的上台演讲,不光将东大精神、先辈精神带给了同学们,也让我收获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这于我而言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吕奕阳如此说。

旧建筑新改造,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

对校园里的古迹遗址进行传承性改造和保护,转换成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教学资源,能最大化挖掘出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

在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里有一处明清时代的粮仓遗址,经考证古籍,佐证此处遗址为“和丰仓”。

为更好地利用和丰仓遗址园的优质资源,学校把粮仓遗址转化为“活教材”,从空间建设、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逐步推进课程基地建设,构建起了基于实践的“和丰”课程基地。

“我们利用和丰仓来开发和丰课程文化。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让学生到基地来体验,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劳动;二是把和丰的元素渗透到各个学科里;三是学校有很多敞开式的空间来推进课程文化落地实施。”学校校长陈刚介绍,“和丰”课程基地的物态环境主要包括“一廊二园三厅N室”。“一廊”,是指粮食知识长廊,长约79.3米。长廊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向学生普及粮食生长、运输、储存,以及粮食与国运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两园”,是指有土种植园和无土培植园,为学生创设两种不同形式的种植体验,感受农耕技术和科技技术。“三厅”,是指遗址园的“稻香厅”“VR厅”和“和丰展厅”。这里陈列着和丰仓的相关资料,也是和丰社团开展活动、展示学生实践成果的场地。“N室”,是指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和丰”课程,各班级、各专用教室都可以是实施“和丰”课程的场室。

戴上VR眼镜,学生也能成为古人,感受当时劳动生活场景。学生徐家玺说:“我和同学们都十分喜欢这种沉浸式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观地了解了粮食的重要性,从古至今,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础,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和丰”课程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同样通过保护性改造使得校园古建筑发挥大作用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位于南岗区公司街59号,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在这里诞生。2010年,学校将这栋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作为哈工大博物馆的馆舍,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开馆。博物馆展示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历史图片、原版著作、绝版教材、实验仪器、航天模型、书画和工艺品等4000余件展品陈列其中。开馆以来,哈工大博物馆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称号。

触摸历史印迹,榜样精神代代传承

传承、保护、学习,通过校园里的历史文化遗存实现育人目标,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历史文化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榜样力量,不少学校正在尝试。

坐落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成于1928年,原为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

纪念馆基本陈列包括“廖仲恺、何香凝革命事迹陈列”和“廖承志革命事迹陈列”,分别展出600多件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全面展示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在20世纪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生平事迹。此外,纪念馆在全面展示两代革命先辈生平事迹的基础上,每年还策划原创性专题展览。1982年10月12日,这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革命先辈,传承爱国奋斗、扶助农工的精神,学校以纪念馆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史教育。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全覆盖开展“不忘办学初心牢记兴农使命”主题党、团日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瞻仰廖仲恺像及何香凝像等。学校每年组织新入职教职工、入学新生进行参观、观看电影《廖仲恺》,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爱党爱国爱校的意识和对学校的价值认同,取得显著教育效果。

江苏省草堰镇是粟裕将军曾战斗过的地方,草堰小学校园内的草堰战斗遗址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为传承英雄精神,学校于2005年4月成立了“粟裕中队”,组织队员观看《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等电影,带领学生参观位于草堰镇的粟裕指挥部——钱氏卷瓦楼,了解粟裕将军的革命故事。学校通过“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将军”主题队会,让少先队员们深刻地懂得时代需要英雄,决心为队旗争辉,为党旗添彩,争做英雄的传人。

如今,印刻在草堰战斗遗址上的“粟裕中队”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学生们走进敬老院、社区、五保户家庭,通过“与汶川灾区小朋友手拉手”“为特困学生过集体生日”等活动,培养了队员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老师与近百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2010年“粟裕中队”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英雄中队”,2011年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本报记者 杨 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