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

年过后说说“过”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1)

文丨朱小健

去年过年写过一个《过年说“年”》,有人逗闷子问咋只说“年”不说“过”呢?“过”当然也能说,只是没“年”那么喜性,大过年的,说着没准会扫兴。但今年这年过的,本身就是在三个高峰过后的休养生息,不似往年的狂欢恣意,明天立春就是新岁,后天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去了,说说“过”倒也无妨。

过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新年或春节期间进行庆祝等活动”,这个解释里的“在新年或春节期间”显然说的是“年”,那“过”就是“进行庆祝等活动”(这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过节”的解释“在节日进行庆祝等活动”也能看出)了?嗯,你要没弄点儿什么特别仪式就不能算过年,真让那些年三十烧过了还咳着就来发热门诊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情无以堪呀。

过,过去写作“過”。《说文解字》:“過,度也。从辵,咼声。”辵字,许慎说上面的“彡”其实是“彳”,下面是“止”。彳是表示道路的“行”的一半,止后来写作“趾”是指脚,脚在路上多半是在走,所以从“辵”的字都跟走路有关。今天除了“徒”“徙”这俩各色的把“辵”上面的彡还原成了彳,把下面的止写到了右边,其它字里的“辵”大都变成了走之“辶”。它的作用就是标明“過”的字义与行走相关。

咼,在“過”字里面是个声符,表示读音。语言通过声音完成交流,声音承载着意义,汉字的声符也就往往与意义关联,所以黄季刚先生说“凡形声字以声兼意者为正例”。《说文解字》:“咼,口戾不正也。从口,冎声。”许慎说咼指歪嘴,是因为咼的字形里有个义符“口”。那咼的声符冎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把肉都去了只剩骨头,这事后来写成剮(剐)。所谓象形,段玉裁说是指“冎”的小篆字形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2)

是“上大下小象骨之隆起”。肉剔完了刀要还不停下,继续跟骨头上划拉,就该出甲骨文了。后来文字学家们把甲骨文里的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3)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4)

等长得像骨头的字认作冎,大概依据的就是许慎的解释。

過,金文有写成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5)

的,右上角的应该就是冎,剩下的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6)

就是辵。许慎是按照小篆字形分析说“過”是“从辵,咼声”,却跟更早的古文字形体造意还挺吻合。不过金文的声符是冎,比咼少了一个口,所以也有人说那个口只是饰文。就像“骨”字,《说文解字》:“骨,肉之覈也。从冎有肉。”覈就是核,肉里面的核,就是骨。段玉裁说:“去肉為冎,在肉中為骨。”好像离了肉就不是骨似的。其实就算《说文解字》里还有一个表示“骨无肉”的“肎”(就是切中肯綮的“肯”)字,除去了肉的仍然是骨。骨里的那个“月(肉)”类似咼里的“口”,有没有影响不大。

金文的過也有写成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7)

的,省去了彳,从古至今总有人不太在意同一个字多写少写几笔。这个下面是表脚的“止”,上面的文字学家们说就是用来占卜的卜骨。这卜骨打从孟广慧、王襄、王懿荣开始收购并对上面的刻纹拓摹释读,引发了对上古史的新式研究,落实了传世文献记载而一度有人怀疑的殷商时代确为信史。占卜当然是个仪式,这似乎跟词典里说过年的过是“进行庆祝等活动”沾点儿边,其实不然,(咼冎)在“過”字里就是表示个声音。有人分析从咼得声的字词,认为占卜结果有凶有祥,凶意味着残缺,从“咼(冎)”得声的字就有残缺义,表残缺的冎又孳乳出禍和過。这个思路一直在跟咼、冎字形本指较劲,其实形声字的声符固然表义,但表义的是那个声音,未必是声符形体的所指。(咼冎)在“過”字里表示的声音确实兼义,但可能与占卜的骨头无关。

章太炎先生《文始》讨论字词孳乳变易,开篇第一例就分析“過”字,认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解释为“跨步”,而是(这个字后来写作锅)的声符,又“读若過”,可知也有跟過那样的读音;而跨解释为“渡”,跟過解释为“度”类似,所以就是過的初文。与越语音近转,因而越也解释为“度”。

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则同意为跨之古字的说法,认为《说文解字》“,跨步也”里的“步”才是用来解释的,而步与過语音可以相转,“以渡训過者,渡为越水而過,其音亦受于跨”,跨与過也可相转。

章、马二位先生所述不尽相同,用的办法却都是从声音入手思考字词之间的关联,认为跨、越、过音义相关,其源头则可能是表行走的。我们过去读《左传》“越国以鄙远”,老师教导说可以用一个包含原单音节词的现代双音词对译原文。越,可以译成跨越、跨过、越过。依章、马二位先生的说法,感情跨、越、过本是一事呀。

其实《现代汉语词典》并不真的只把过年的“过”解释成“进行庆祝等活动”,在过字头下第一个义项“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解释下,就举有“过年”“过节”的例子。可见坚守工作岗位包括并没干活只是闲待着的人们虽然没有参加或去观看什么晚会等庆祝活动,也过了年。原因就是过的指向是跨越本身,并不在意如何跨越。

严复先生说给字词下定义做解释有五个规则条例,其中一个是“界说不得用所界之字,违此者其失环”。你要给人解释“过”,就假设了一个前提——人家不知道“过”是啥意思。那用“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来解释,定义中用了那个“过”,等于用人家不懂的“过”来解释自己,这叫环——循环解释。不认识“过”字,应该读不懂“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吧?如果换个表达,说成“经历某个空间或时间”,也许好一点儿。《说文解字》:“歷,過也。”马叙伦先生说歷是的后起字,也是過的音转。就好像我们前面说到的食器(锅)音转为㽁(鬲)一样。这个还真行,简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呀。当然不认识“过”的人很可能也不认识“历”,但至少避开了以“过”释“过”的尴尬。

过,不在意如何跨越,只表示时空的位移。位移当然有起点有终点,但过更着意的却是位移整体行程参照的时空点段,没有这个参照点段,几乎谈不上跨越,也就没了过。“沉舟侧畔千帆过”,沉舟既非南来北往船们的起航点,也不是它们抛锚的目的港,只是它们位移行程的途中参照点,过是就着沉舟这参照点位来表示的跨越经历。没有沉舟的行程只能叫千帆来、千帆往、千帆去、千帆行,是沉舟决定了千帆行程可称为“过”。“春风又绿江南岸”,其实是说春风又过江南岸,是由春风带来的生机新颜显示其在江南的行程,江南岸也是春风行程的参照场域。而过年,也就是以两年交替的时间点或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时间段为参照的跨越经历。一个人说他“吃着年夜饭”,是表示正在用吃饭的形式进行除夕这个节点时间位移的庆祝活动;要说他“吃了年夜饭”,就意味这庆祝的活动已经进行完了;而要说他“吃过年夜饭”,当然也是完成了活动,但更强调他曾经参与了用吃来庆祝这个事。所以过代表着时空位移的行程。

孔子曾经自个儿在庭院里站着,他儿子孔鲤快步走着在庭院里穿行,孔子叫住了他,告诫他要学诗学礼。这震惊了孔子的学生陈亢,让他感知了老师家教的高明。《论语》记载这事说“鲤趋而过庭”,趋就是快步走,过庭就是从庭院一边向另一边的位移行程,描述的是也仅是庭院中的穿行,如果跑到了门外或堂上,那就是出庭了。因为孔鲤两次过庭承受了父亲关于学诗学礼的教诲,“过庭”就成了承受父训的典故。唐代有个孙姓人家还用“过庭”给家中的男孩命名,这个孩子后来书法成就很大,特别擅长草书。他签名的“過”字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8)

与其他书法家的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9)

字一起,奠定了今天简体“过”字的基础。

就起点和终点来说,过庭地和目的地都在庭外。以庭为目的地的行程可以叫入庭,在庭外沿着墙绕圈的行程可以叫环庭,不出去只在庭内转来转去的行程可以叫游庭,只有从庭外进入又再出去可以叫过庭。就像春风从南边陆地吹到了江边植物带,又继续吹向江面,吹去江北岸,它在南边陆地和江面之间植物带上的行程才叫过江南岸,才能绿了它。沉舟往小了说只是千帆航行万里中的一个点,展开来看打它旁边行经的千帆有与其初交和相离分手的间距,就是沉舟本体在航船线路上的横截面。这横截面相当于孔鲤过的那个庭,也相当于春风过的那个江边植物带。“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过,参照的横截面是千里江山,折射的是在管控中突然被放开的喜悦。前人评价说“已过二字,便见瞬息千里”,经历之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的磨难,李白接到乙类乙管通知时的开心真是力透纸背。

孔子有句名言叫“过犹不及”,你从家门口公交站坐车去学校,多坐了一站叫“过”,少坐了一站叫“不及”。这两种情况都离学校还有一站地,都没完成你原定的行程。你上车的站是原定行程的起点,学校那一站是计划的终点,多坐了一站,就超出了原定的行程。虽然过和不及都离你原定目的地差一站,你需要再步行或乘一站路的车才能完成行程到达目的地,但多坐了一站比少坐了一站消耗了更多的能源,从这角度说,过还不如不及。这让过有了过分、过失、过错的用法。“滋味勿教贪过度”,宋太宗是以吃食说处事应当有度不能太过。这里的度不是许慎用来解释“过”的度,而是衡量行程是否完成的目的地,相当于学校门口的公交站。超过了这个度,就不能“混世老天涯”了。那些意外出现的各种挤兑,是突然的需求超出了应对能力,就是过了度。

过是从参照时空的一边到另一边,将物件包括人从一边交到另一边也就叫过。我们家乡怀宁人陈独秀,父亲早逝,他就被过给了没有孩子的四叔。这个过就是把他从父亲陈衍中这边交到了四叔陈衍庶那边,做了四叔的嗣子。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陈独秀赞扬张学良是“为陈家报仇雪恨,乃民主之救星”。因为他的儿子遭蒋介石杀害,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陈衍庶收过的义子,算起来张学良也是陈家后人。陈独秀、张作霖有过在陈府作为嗣子、义子一起生活的经历,但后来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恩断义绝。北京话管两人心气相投恩义深厚叫有过命的交情,那也是说可以相互把命托付对方。

过的这个意思也用来表示一个人把病毒细菌传染给另一人,过去三年,人们从未听说过的新冠病毒不知过了多少人。为防别人把病过给自己,大家不得不相互提防戴上口罩。2020年庚子正月初一,我在安徽安庆见到街上人人戴口罩,曾戏填《如梦令•口罩》:

纱密层多憨态,

绕耳环腮豪迈。

年俏鼠来时,

亲友必携相拜。

同戴,同戴,

新创新潮新派。

正月初五,我到广东珠海,可以凭个人资料网上预约口罩了,但鲜能成功一罩难求,口罩真成了新潮,因又戏填《如梦令•口罩》之二:

欲购先需排号,

网路瞬间挤爆。

一旦疫情消,

多俏都无人要。

抛掉,抛掉,

才好迎风吹哨。

当时以为疫情能很快过去,但没想到一晃三年还要过一个全民多阳、进群情怯不敢相问、路遇心疑彼此提防的冬天。总之过的种种用法,都是“经历某个空间或时间”义的生发变身。

人活一世,指的是生、长、壮、老、已五阶段行程,超出了这个行程,就过世了,也单称过,作为婉词。刚过去的这个年末,峻酷严寒,不时传来师友过了的音讯。腊月二十三,微信得知武汉大学63岁的卢烈红教授感染新冠过世,不禁扼腕唏嘘,因有几句《壬寅小年》:

疫世人轻涕忍留,

冬寒欲诉语还休。

山青似墨云横岭,

心冷如灰意哽喉。

旧雨飘零成旧忆,

新年肇始酿新愁。

千门万户迎春处,

枯叶飞来憾满楼。

不知有多少人家是在过七中过年?

我在《过年说“年”》里曾说:“过年也许就是重新梳理时间,再一次审视生命意义,在一去不返又循环往复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知除旧布新的喜悦。”这句话里的“喜悦”,搁今年说也许会换成“意义”。即便这年过得没那么轻欢,也无论接下来是不是恒纪元,毕竟刘禹锡还有一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嘛。大疫不过三,“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开学在即,我们期待着年后的新晴。

朱小健

2023年2月3日 农历癸卯年立春前一天

作者简介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10)

朱小健,1953年生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汉语世界》主编、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华字典》和《汉字标准字典》副主编。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朱小健个人资料(朱小健年过后说说)(11)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

责任编辑:陈思雨

我知道你在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