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水清河畅岸绿)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赵紫君

嘉陵江全长1345公里,在四川南充境内留下了长达300公里的“最柔美身段”。对江畔的南充人和南充城来说,保护母亲河,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一场全民行动。

10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南充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中心城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嘉陵江干流中上游最大的城市,近10年来,南充持续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奋力打造出更高品质水环境。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水清河畅岸绿)(1)

高坪青居曲流

创新推进河长制

“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南充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各项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生态管护,切实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南充市水务局二级调研员谢小军介绍,南充建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总河长的四级河长工作体系,设市级河长29名、县级河长206名、乡级河长520名、村级河长2091名。2017年以来,开展巡河检查400余万次,发现整改问题3.8万个,问题整改率达到99.9%,一大批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水清河畅岸绿)(2)

游客拍下嘉陵江美景

以河湖长制工作为平台,南充积极统筹协调部门力量,强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行政执法六项任务,全市河湖水质显著提升、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河湖生态显著恢复。南充“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成立了全国首个记者河长协会和全省首个跨界“联合河长办”,多元管水治水模式得到了中省充分肯定。

“下一步,将落实打造河湖长制3.0版本安排部署,全面强化管水治水、持续推进标本兼治,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谢小军表示,南充将进一步抓好河湖治理保护,深化河湖长制工作,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专项行动,切实守护南充良好水生态环境。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水清河畅岸绿)(3)

西充县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九龙潭水库

保护生物多样性

激发嘉陵江“十年禁渔”实效

“南充嘉陵江落实‘十年禁渔’,是保护嘉陵江生态环境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先荣介绍,南充强化责任担当,确保组织领导有力有序;强化安置保障,确保退捕渔民安定稳定;强化执法监管,确保禁捕水域“四清四无”。

对于南充来说,开展“十年禁渔”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据了解,今年6月中下旬,已在嘉陵江南充南部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监测到鱼类43种,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单尾最大鱼类为大口鲇,全长157厘米,体重25公斤。

“保护嘉陵江,保护‘母亲河’,我们必须持续用力、汇聚合力、精准发力,促进鱼类资源有效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李先荣表示,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持续巩固安置保障,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落实涉水工程补救,开展禁捕效果评估,加强珍稀鱼类保护,确保嘉陵江流域鱼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科学利用。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水清河畅岸绿)(4)

嘉陵江环保打捞

打好碧水保卫战

筑牢嘉陵江生态屏障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环境要素之一,也是南充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王强介绍,近10年来,南充致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王强介绍,通过多年努力,流域内水质较2016年以来取得显著提升,嘉陵江干流、升钟水库持续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部分断面达Ⅰ类水质,全市1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3年保持100%。全市累计建成国家湿地公园5个,打造“印象嘉陵江”等滨江城市会客厅和滨江(河)公园(湿地)26处。全力实施嘉陵江流域沿线秩序整治行动,修复江河岸线40余公里,嘉陵江岸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水清河畅岸绿)(5)

整改后的嘉陵区南湖

根据《南充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南充生态环境保护的6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筑牢嘉陵江生态屏障。

王强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南充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南充谱写新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