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

导语:"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国家政权的稳定,需要""、""两种不同的人才,来加以维护。在明朝时期,文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是同时期的武官,与文官相比,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1)

明代将军

驰骋疆场,烽火狼烟,在战场上挥洒自己的男儿本色与英雄气概,无疑是古今从军的魅力。可是在以儒学为主的文官集团眼中,武官只是一些逞匹夫之勇的草莽之徒。除了文官的鄙视,武官在明朝成为了一种低贱的官员。

与武官命运相匹配的,是武举的冷落与暗淡。但是纵观明朝276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武举其实是一直在发展的。不过在武举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与价值,还是难以与文举相比的。为何明代的武举不敌文举,明代的武官,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苦难?

一、明初武举发展的限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王朝的建立与军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朝建立,是刘邦的军事集团打败了项羽军事集团;唐朝的建立是李渊的军队逐一击败了其他军阀;明朝的建立也没有摆脱历史的惯性,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权,也是因为其军事力量比当时其他的军事力量要强大。

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的军事阵营中有着数位悍将,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朱文正、傅友德、沐英等人。正是数位悍将,以及朱元璋的英明领导,使朱元璋问鼎于元末明初,最终统一了全国。由此,朱元璋在自己政权建立后,并没有急于选拔武将。

1、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洪武三年至洪武五年(1370-132)三年中,新建立的明朝,因为缺少官员,急忙重启了科举制度。可是连续三年的科举选拔中,所得的人才难以胜任相关职务。这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与明初的人才盛况相比,还是很难比较的。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2)

古代科举

所以,这就证明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科举制度虽然可以选拔人才,但是其制度的发展是需要一个和平的背景的。明朝刚刚建立,全国还处于战火的苦难中,没有走出来。所以科举的选拔,并不能选择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且明初的很多人才,特别是武官,都经历过战火的实践,而科举来选拔武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无疑是"鸡蛋里挑骨头"。

2、对文人的重视

在明初,战火平息不久,武官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明初的武官人数与质量,都对武举产生了很多的压力,反而是文官,其质量与数量远远不如武官。深谙政治权谋的朱元璋,早就意识到了这背后的政治利益。由此,当武官推荐施行武举时,朱元璋说到"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3)

明代文人

武官推荐施行武举,朱元璋反而讽刺天下人才的稀少。朱元璋认为,真正的人才,是各项技能都兼备的。无论是文是武,作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应付来自外部的挑战。在明初武官遍地走的背景下,朱元璋将重心倾移到了文官那边。在明朝长期统治的需要中,文官的温文尔雅,比武官的打打杀杀要重要的多。

二、明朝中后期武举的大力发展

在对明初的社会人才背景进行一定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武举难以兴盛的原因了。因为每个政权建立之初,都是由一大部分武将来实现的。倘若一上来就选拔武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相违的。其实在明初,不当武官也是一件幸事,因为朱元璋在自己的晚年,对旧时的功臣进行了残酷的杀害。

朱元璋逝世后,其孙子朱允炆获得了皇帝之位的继承权。可是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并不甘心,所以朱棣决定起兵造反,来争夺皇帝的位置。朱棣的成功,很大的原因与明初悍将尽数被朱元璋杀害有关。到了明朝中后期,明初那些悍将,早已成为了历史的云烟。可是明朝帝国的外部危机,也开始影响着整个明朝。为了选拔武官,武举开始重新发展。

1、武学得到了兴盛

明朝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大明王朝为之一震。正统皇帝率领明朝精锐,远征外敌瓦剌,却兵败被俘。这无疑证明了明朝中期,武将的稀少以及地位的低微。但是武将真正开始被重视,却始于正德年间,正德皇帝的昏庸与国家形势的迫切需要。

正德皇帝一生酷爱军事,且乐于游乐,是明朝帝王之中有名的昏君。紫禁城旁的"豹房",汇集了天下美女与奇珍异兽,成为了正德皇帝恣意玩乐的场所。除了游乐豹房,正德皇帝还喜爱军事,并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宸王之乱被平之后,正德皇帝还将宸王放回,亲自率兵抓捕了宸王。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4)

古代战场

正是因为正德皇帝对军事的喜爱,许多官员为了迎合皇帝的旨意,推荐发展武举,选拔武官。所以在正德年间,武学兴盛了起来,但是武举因为大学士的原因,再一次受到了压制。不过为武举的制度正常化,提供可以参考的经验。

2、通过武举的人数增多

武学的兴盛,使习武之人也由此增多。在明朝朝廷的需要下,通过武举选拔的人也开始增多。这与文官人数多,武官人数少,有着直接联系。到了明朝中期,明朝的和平统治受到了动摇。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武力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5)

明朝官员

明朝后期,武举选拔的几十人逐步扩大到一百余人。与明初武举官员的惨淡相比,百人的武举官员无疑是一个盛况。但是武举人数的增多,也意味着明朝国家局势的动荡加剧。在明朝结束之前,武举的盛况,与明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相反的局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制度问题。

三、武举与文举的差异

明朝后期,武举虽然发展到了顶峰,但是其还是难以与文举相比的。从明初开始,文举就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且在朝廷之中,文官的地位普遍比武官要高。知识决定自己的力量,在明廷中也得到了体现。

因为武举与文举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也使其价值产生了不同效果。武举更注重实际,而文举更注重理论。通过考试来选拔,文举的效果往往比武举要有效。因为明朝历史有名的武将,大都出身于文举之中。

1、重视经验与实践

在武举的选拔过程中,骑射无疑成为了重头戏。骑兵作为古代最强兵种,再加以弓箭的技巧,成就了蒙古铁骑的威名。所以在选拔武官时,骑射是必修课。而选拔骑射的人才,一两次的考试是无法证明太多的。因为武将想要成名,必须经历过战火与实践的洗礼。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6)

古代骑兵

而通过武举的武官,他们不仅骑射能力强,而且还了解相关的军事策论。可是战争的发展,是不能"纸上谈兵"的。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只有掌握了实际情况的一方,才能更好的取得胜利。

2、对文化积累的认可

为了防止武官的粗劣,策论成为了武举中的重中之重。参与武举的人,倘若过不了策论,那么其之后的骑射也无法参加。所以无论是武举还是文举,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因为文化的积累,是官员最基本的素养。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7)

古代文人

武官本就应该善于习武,可是策论的添加,使许多武功高手被拒之门外。在政治权谋的发展中,文官比武官更强,这也导致了武官地位的下降。在政治利益的选择中,和平环境下更利于文官集团,而武官集团反而会受到压榨。

四、人才的选择不局限于科举

在明朝中后期,就会发现,那些善于作战的武将,并不都是职业武将。王阳明、孙传庭、卢象升、于谦等人,他们都是兵书的学习者与运用者。可是在明朝,他们所学的兵书被世人所不屑。那些只衷于科举的文人,反而成为了明朝的累赘。

文举和武举(明代文举与武举的比较)(8)

明朝官员

明朝的科举盛况,证明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以儒学一门来涵盖所有知识,无疑是坐井观天。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人才都是值得依赖的。可是为了保证自己稀少的政治利益,科举制度的封闭与限制,成为了明朝历史的一大痛点。

结语:当明代的武举发展到顶峰,而明朝的历史却与之相反,走向了终点。这并不意味着武将对国家命运有着消极影响,而是意味着,国家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人才,其影响力是极其广泛的。

在明朝历史中,和平发展是主线,战争维护是支线。所以在和平环境下,文官比武官显得更为重要。可是文官之间的政治斗争,使武官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当文官集团真正意识到武官的重要性时,意味着国家受到了战争的挑战。倘若不能维护好文官与武官之间的和谐,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灾难是难以估计的。所以武力是政治利益的附庸品,如果操纵不好武力,自己的政治利益将成为过眼烟云。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研究》

《中国通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