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人总是习惯得到)

文/颖妈,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如果问你9 1什么时候会大于11-1,肯定有人会说这不太可能吧。

事实上,生活中9 1>11-1的情况时有发生。

想象一下,你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食堂师傅往你的碗里打一满勺菜,他觉得给多了,马上又从碗里往外拨了一点,这时你心里肯定会不舒服,觉得师傅太小气了。

反过来,如果他是先往碗里打了一小勺,觉得不够,又再添了一点儿,这时你心里肯定会觉得这个师傅人真好。

两种情况下,你得到的菜的总量一样,但心里感觉却完全不相同。

这正好就验证了9 1>11-1效应。

孩子总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人总是习惯得到)(1)

人的心理总有一种倾向,习惯得到,不习惯失去。

刚开始得到一个玩具时会开心老半天,随着家里玩具越来越多,即便不玩,也不愿把闲置的捐赠一部分出去;买了一筐草莓,试着给每个小伙伴分两个,发现还有多的,就一人又补了一个。可如果一开始就给大家每人5个,发到一半发现不够了,再从大家手里拿回来,大家会怎么想呢?

是不是会遗憾,会失落??

英语中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吝啬鬼掉进水里,他大喊救命,这时有一人过来帮忙,对他说,“Please give me your hands(把你的手给我)”。

此人一听要 (give)给自己的手,就死活不肯,后来帮忙的人只好改成“ Please take my hands”,吝啬鬼听到是take才欣然接受。

这虽然是一个比较搞笑的小故事,但也直接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如果你过于吝啬,过于关注所得,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孩子总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人总是习惯得到)(2)

虽然9 1和11-1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但如果变通一下,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给人的心理感受就会截然不同。对于人们来说,来之不易的东西,人们才会更加珍惜,失去以后才知道一个东西的珍贵。

想要避免让别人产生“失落”的心理,就要记住一个原则:一次不要做得太满。

先给予一部分,再补充,这样有进步的空间,慢慢做得越来越好。如果一下子做的太好,再不给予,别人就觉得你做的太差了。这样的经验在感情、职场都适用。

孩子总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人总是习惯得到)(3)

如何运用此种效应来教育孩子?

想要9 1>11-1,就得先抑后扬,或者让他有得到不愿失去的感受,让孩子有不断向上、争取的动力。

比如想让孩子学钢琴,刚开始可以和孩子规定,划拳输了就得去练琴,几个月后,孩子习惯了每周的练琴生活,这时你就可以改变规则,只有划拳赢了才能去弹琴。这下练琴变成了一项要努力争取的权利,激发了孩子想要学习的欲望。

两次不同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前段时间的适应,孩子也就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更加珍惜学琴的时光。

孩子总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人总是习惯得到)(4)

聪明的父母懂得将心理效应有效运用到育儿过程中,帮助自己更好地教育孩子。以上,你学会了吗?

-END-

我是颖妈,家庭教育指导师,育儿达人,多平台应邀优质创作者,专注育儿干货和儿童早教心理知识分享,喜文字,乐分享,我手写我心,喜欢记得关注转发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