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伟人(因为完美而伟大)

不完美的伟人(因为完美而伟大)(1)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马克思中学毕业时所写作文中的一段话,这篇作文的题目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校长亲自评阅并大加赞赏,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相当好。作文的优点是思想丰富,叙述井井有条。”称赞马克思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一)

马克思在这篇作文中体现了少年的他,就有放眼世界的远大抱负,心系天下的雄心壮志,渴望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从马克思的这篇作文中,可以看到怎样使自己“达到完美”,什么是“最幸福的人”,特别是如何成为“伟大人物”。他将个人利益纳入人类和社会的普遍利益,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视为“自己完美”的保证和同一,视为成为“伟大人物”的砥砺和实践。因为完美而伟大,即通过“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来追求自身的完美,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成为“最幸福的人”,同时又能把自己锻造成为伟大的人物。

尽管这个思想在当时还不具备确定的社会内容,还是一个朴素的启蒙观念,但它确实是马克思终身恪守不渝的原则。“为人类献身”,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他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被赋予不同的内容。

这时的马克思也已睿智地看到,尽管选择职业本身是主观的,充分展现的是人的能动性,但是,选择是客观的,“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可见,这时还是少年的马克思,就已经在头脑中闪现着主观与客观之间关系的思想火花。这是他后来创造唯物辩证的最早的天才萌芽。

如果说少年时代就看到人的职业选择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的话,那么,实际选择并一生从事最崇高的职业则完全彰显了他的伟大与无私。正是有了作文中的那段慷慨激昂文字的不断激励,就有了后来的马克思。今天读起这段文字,仍教益匪浅,催人向上。

这段话恰似马克思向世界发出的宣言书。那时的马克思显然还不可能充分估计到选择这条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和挫折,即使后来历尽坎坷、遍尝艰险,他都没有任何的动摇和丝毫的游移,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终身遵循并践行着自己立下的人生誓言,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如马克思在一首诗中所言:

假如有那么一股,

汹涌澎湃的波涛,

向前奔,不绝滔滔,

奔向那险难隘道。

向着我和你的渴望猛扑过来,

想把我摧垮,压倒,

后退——这事儿我才不干,

这字眼——我连看都不看。

为了达到目的,

我愿和风浪搏斗,

甚至烈火的威风,

也会被我制服。

……

一个仅上过5年中学的少年,竟能达到这样的卓识和境界,脱少年之稚气展达人之风彩,马克思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而伟大的转生的呢?

(二)

“幸运儿”还真是幸运。1830年12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读书。这是一所精英学校,现在在当地仍非常有名。那时这所学校的校长维滕巴赫是一位名闻遐迩的教育家,他思想非常开明、治学特别严谨,学校的学风十分浓厚,他本人对哲学和历史有很高造诣,恰好他又是马克思的哲学和历史教师,他非常喜欢聪明好学的马克思,在偏爱中对马克思倾囊相教,马克思此后一生中对于哲学和历史的情有独钟,与维滕巴赫校长的教育启蒙及在他帮助下所打的坚实知识基础有很大关系。

马克思在学校里还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地理、数学、物理、法学、生物及多门语言课程,其中拉丁语课包括西塞罗的《讲演录选》、塔西坨的《编年史》和《阿格里克拉转》、赫雷西的《颂诗》和《讽刺诗集》;希腊语课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荷马史诗》以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德语课包括歌德、席勒和克洛普什托克的诗词以及17世纪以来的德国文学史;法语课包括孟德斯鸠和拉辛的作品;历史课包括罗马史、中世纪史和现代史等。

除了认真学好学校安排的上述课程外,他还经常埋头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和哲学著作,尤其喜欢并下功夫研读席勒、歌德、伏尔泰以及圣西门的作品。此时,他已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了有的名著了。

大量的阅读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使得马克思在中学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开始展现了他学术研究方面的才华,他所写作文的语言的力量,思想的深刻,表述的生动是其他学生无人能及的。

现在被保存下来的马克思三篇中学作文,除了马克思充分地抒发自己未来志向的那篇作文外,其它的两篇分别是:一篇是拉丁语作文,题为《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历史上较幸福的时代》。马克思在这篇作文中,试图根据是否符合特定时代的需要,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认为,奥古斯都是一位“尽管有条件为所欲为,但在获得权力之后却是一心只想拯救国家的人”;奥古斯都所确立的国家,“是最符合他那个时代的国家”,因为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统治者倒会比自由的共和政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

另一篇是宗教作文,题为《根据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一节至第十四节论信徒和基督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本质、绝对必要及其影响》,简称《根据约翰福音论信徒和基督的结合》。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把宗教信仰和道德完善结合在一起。

(三)

那个年代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迁,也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印象。莱茵省尤其是特利尔城多年来一直洋溢着热爱自由和平等的风气,人们对普鲁士王国的专制主义非常不满,经常采取各种形式予以抨击的抵制。1832年,在汉巴赫大会上,莱茵省民主势力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德国统一。对此,普鲁士当局感到非常惶恐,经常抓捕民主人士。

1834年的一天,还派军警们包围了特利尔中学,他们在学校办公室里翻出了汉巴赫大会的演讲稿和所谓的“反动”书籍,并以此为由对一些老师进行调查,还逮捕了一名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文学俱乐部”事件。普鲁士当局为了加强对学校的控制,监视维滕巴赫校长,还任命了一位作为政府鹰爪的副校长。对这些恶劣做法,一些老师和学生纷纷起来抗议,马克思和他的另两名同学组织学生,声讨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

自此,马克思更加痛恨封建专制统治,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争得自由和平而去奋斗。当时他在行动上最直接而又强烈的反映是,他非常鄙视那位反动当局任命的副校长,尽管这位副校长还曾经教授过马克思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但马克思毕业时,与他尊敬的诸位老师一一道别,而对这位副校长根本不予理睬,不辞而别。

马克思对专制统治的嫉恶如仇,而表现出的他的性格中某种像大理石一般坚硬的东西,让他的父亲感到有些隐隐的担忧。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受到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熏陶,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就为他思想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在中学的各门功课都令人满意。这时他就已经展露出语言天赋、历史兴趣、地理知识、哲学思辨等方面的非凡的才华,这成为了他完成自身使命的坚强支柱。

在他的毕业证书上,考试委员会所做的鉴定认为,他资质良好,学习勤勉,能很好地翻译和解释古典作品中文词晦涩难懂、内容和思想逻辑最艰深的地方;他的拉丁作文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和对题义的深刻理解。

考试委员会表示,希望这名学生在未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勿负重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