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第三种模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思维第三种模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1)

1、

相传,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虚心求教如何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弟子们来到了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株最大的麦穗,但条件是:不能走回头路,而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才刚走几步,就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最大的麦穗,可走到后面才发现,大麦穗多得是;

第二个弟子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始终认为眼前的麦穗不够大,可快到终点才发现,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随便摘了一支;

第三个弟子则把麦田分为三份,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最大麦穗的尺寸,用尺把麦穗的大小记录下,再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而在最后的三分之一路程中,只要发现比他前面记录更大的麦穗,就果断摘取。

经过这场麦穗寻找,弟子们意识到,忽视思考,行动就会盲目,进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可直到今天,思考和行动都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平衡。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有人都会面临一系列特定的问题,可与人类不同,计算机总是能够轻松的处理问题。

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2、

老张想买套房,起初,每每看到比较中意的房子时,他总是忍不住想:一定还有地段更好、价格更低的。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房价节节高涨,现在买要付出比开始高一倍的价格,老张悔不该当初优柔寡断。

与老张不同,小孙是个急性子,刚参加工作不久,便找到父母求支援,迅速拿下一套二手房。

可是,还没高兴太久,小孙看到一套自己所购极度类似的房源,挂牌价却低了好几万元,小孙悔不该当初下手太快。

你看这事闹的,早买也后悔,晚买也后悔,到底该如何判断呢?

抛开感情,我们理智分析一下这件事:张三和小孙的想法其实都一样,那就是尽最大努力,买到自己心仪的房子。

换句话说,就是把“看过的好房被人挑走”与“还有好房没来得及看”这两种遗憾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

那么,如何判断一套公寓是否最合适呢?

这其实就是数学界的“最优停止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在 37% 这个时间节点上,你有最大概率选到最好的结果。

“37% 法则”源于“秘书问题”,这是最优停止问题中最著名的一类难题。

秘书问题的情境其实我们经常遇到,假设一堆人申请一个秘书岗位,而你是面试官,你的目标是从这堆申请人中遴选出最佳人选。

在选择秘书时,遴选程序停止过早或者过晚都会导致不理想的结果。

停止过早,最优秀的申请人还没有得到亮相的机会;停止过晚,就说明你很可能在为一位根本不存在优秀申请人保留这份工作。

要取得最理想的结果,就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既不能迟迟不决,也不可草草收手。

“秘书问题”经过测算,结论是:在 37% 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最大概率选到最好的结果。

人类思维第三种模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2)

秘书问题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数学难题:问题本身表述简单,解题难度非常高,答案简洁明了,而影响力又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要注意,37% 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它适用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节点明确。比如一个月内必须租到合适的房子,一个月内必须确定合适的工作等。

如果很难确定时间节点,那么 37% 原则也就没那么合适了。

3、

你肯定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烦恼:一个时间段内,手头同时有几项任务,从哪个下手比较好呢?

答案是:从耗时最短的任务做起。

比如你同时有两件事要做,一件很简单,一天就能干完,另一件很难,需要五天,你应该先做那件一天就能交差的工作。

按照我们通常的设想,不管先后顺序怎么安排,这两件事的总时长都是六天,好像没什么区别。

但是,从计算机的角度看,大不一样。

这得从人脑和计算机的存储原理说起。

人脑和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有个重要的共同点:都依赖于缓存。

缓存,指的是一个高速的存储读取空间。把电脑硬盘看成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它的存储能力很强,但你每次想去图书馆找书时,都要从海量的书籍里查找,很不方便。

怎么办呢?你可以把常常要用的书借回家,放到你的书桌上。

你的书桌,就相当于电脑缓存,虽然存储能力有限,但读取速度很快。

在电脑里,缓存是分级的,根据使用频率不同,分为很多级。像大多数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达到了6级缓存。

回想一下,有时你的手机运行速度变慢,清理一下缓存就好了,这是因为你最近调用过的程序,都在缓存区待命,你得把这块区域清理一下,才能开启新的程序。

同样,人脑也有类似的缓存机制,只不过,不像电脑那样,分成明确的一二三级,而是根据信息最近的调用频率不同,在大脑里形成排列。

近期调用越频繁的信息,就储存在越接近记忆表层的位置,越容易提取。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件事过了太久,要费很大劲才能想起来,就是因为这个信息使用频率太低,沉到了记忆底部。

事实上,我们能够迅速提取的记忆,只占记忆总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硬盘的空间很充沛,但缓存资源很珍贵。

我们当前能够运行多么复杂的想法,取决于大脑的缓存区还有多少剩余空间,这就跟电脑调用程序一样。

所以,及时清理缓存非常重要。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从耗时最短的任务做起?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清理大脑的缓存。

A 和 B 两个任务,A 任务耗时 5 天,B 任务耗时 1 天。

假如先做 A 再做 B,那么你在执行 A 的这 5 天里,心里多少还要惦记着 B,它在不知不觉占用着你大脑的后台缓存。

也就是说,B 实际占用大脑的时间不是 1 天,而是 6 天。

这样来看,A 和 B 加在一起,就相当于占用了你大脑 11 天。

倘若反过来,第一天完成 B,后 5 天完成 A,就相当于 B 占用了大脑 1 天,A 占用了大脑 6 天,加起来只有 7 天。

所以说,总量固定的任务,前后顺序不同,对资源的占用时长也不同。这是计算机的思考逻辑,也称之为最优缓存策略,它可以永远让自己处在最佳待机状态。

但是,这种优先级排序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任务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

考虑到真实情况下,任务有轻重之分,我们在应用最优缓存策略时,还需要加入一个参考因素,叫做任务密度。

任务密度,就是一项任务的单位时间价值,可以理解为性价比。

比如一件任务需要 10 个小时完成,可以创造 10 万的经济价值,那么这项任务的密度就是 10 万除以 10 小时,等于每小时 1 万元。

当同时面对很多耗时不同、重要程度不等的任务时,我们应该从性价比最高的任务做起。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及时清理大脑缓存,释放更多的可用空间,还能确保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一定是最值钱的。

4、

从石器时代开始,计算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在制作精密石器时,如何精确地敲打骨头末端,决定了最后能够制成利刃。

卡尔·萨根指出:“与其说科学是大量知识的汇总,不如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

即使生活中的某些情况非常复杂,我们无法进行严格的数值分析,找不到任何现成的答案,我们也可以考虑这些问题的简单化表现形式,从而得出某些直觉和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并取得进展。

将计算机和生活相提并论,虽然听起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关键点只有一个: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让生活少点焦虑。

人类思维第三种模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3)


文 | 木子Yanni

嗨,这里是浅黑科技,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想看更多科技故事,欢迎戳→浅黑科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