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印度,女性往往受到各种陋习的迫害和压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而在16世纪时,随着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在印度大地上开疆拓土,这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后裔也逐渐接触到了印度"土著"们在对待女性方面的种种陋习,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那么,阿克巴接触到了哪些陋习,又是如何成为妇女权益的保护人——"妇女之友"的呢?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1)

荧屏上的阿克巴大帝形象

陋习之一:童婚制

经常遭受外族入侵的印度人在保持女性"处女的纯洁"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了童婚的习俗,并与本土宗教融合,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

说到印度的早婚、童婚习俗,可以与古代中国略作对比。古代的中国女子,一般几岁开始可以结婚呢?《礼记》云"十有五年而",即女子到了15岁时便到了"及笄之年",可以出阁嫁人了。那么,古时印度女子的"及笄之年"又是多少岁?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2)

今人演绎的及笄之礼

古印度典籍《摩奴法典》告诉我们,只有8岁!8岁的女子,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绝对称得上是女童了。

《摩奴法典》是印度教前身婆罗门教的一部宗教法典,内容涵盖宗教、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在莫卧儿帝国的印度教徒中被奉为圭臬,影响力巨大。在这本法典中,对于早婚、童婚还有更多的规定:

姑娘虽未达到八岁的及笄年龄,父亲应按法律将她字给相貌宜人、同种姓出身的卓越青年。

三十岁的男子应该娶他所喜爱的十二岁的女子;二十四岁的男子娶八岁的。

娶已及笄姑娘者不要给她父亲聘礼;因为父亲延迟她做母亲的时间,已失去对姑娘的支配权。

——《摩奴法典·第九卷》民法与刑法部分

在《高德姆宗教经》《拉希沃特衍家庭经》《梵天往世书》等古印度文献中也有关于童婚的记载。

由此可见,在印度教经典中,童婚是受到鼓励的。不但如此,如果一位父亲不尽早将女儿许配给他人,还将得不到聘礼,蒙受经济损失。身处宗教环境和经济利益等多重压力之下,又有哪位父亲能够为了女儿而抵制童婚制呢?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3)

童婚剥夺了女童们享受如此美好童年的机会

童婚的习俗在印度流传千古,直到现代依然根深蒂固。君不见,连今日我们甚为熟悉的印度总理莫迪也深受这个习俗的影响。

在印度法定结婚年龄为18岁的情况下,莫迪在13岁时就与比他小2岁的妻子贾苏达本举行了结婚的宗教仪式。18岁时,他只与16岁的妻子短暂生活一阵子之后便当起了"苦行僧",在此后的四五十年中不再与她来往。

相差2岁的莫迪夫妇尚且出现了家庭悲剧,那些年龄差距高达十几岁、中青年男子与女童结合的婚姻,对于这些几岁、十几岁的女童们而言,又会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陋习之二:嫁妆制

与童婚制相近,嫁妆制在印度也是经久不衰。《摩奴法典》将女性出嫁时的嫁妆与其在夫家受尊敬的程度乃至"神的喜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父亲们"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供给女儿各种装饰品、衣物及食品。"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4)

欢乐的婚礼背后,可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世事变迁,这种制度愈发根深蒂固,且"历久弥新",与中国现代人娶妻的"天价彩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制度导致印度女子出嫁时需要携带"天价嫁妆",若是新娘的陪嫁较少,日后将难免在夫家受到刁难,严重者甚至会被逼至死。时至今日,这类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陋习之三:杀害女婴

在生产力不发达、女性地位较为低下的古代,印度教在印度女性的背上又压上了一座名叫"歧视"的大山。童婚制、嫁妆制造就了印度女性婚姻和人生的不幸,而宗教因素更使得她们从娘胎起,就要面临性命之忧。

(对父亲来说)女儿是悲伤的源泉。——婆罗门教典籍《爱达罗氏梵书》

对于笃信印度教及相近宗教的父亲们而言,生出女儿往往意味着不幸。在古代最为重视的"耕"与"战"两个方面,父亲们往往更看重儿子而非女儿的作用。他们更多地把生出女儿看成是添了一张吃饭的嘴,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男为丁,女为口"的思想不谋而合。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5)

女儿结婚时,也是父亲最有压力的时刻

同时,嫁女儿的高额嫁妆也是每位父亲难以解脱的巨大负担。且不说此举带来的经济压力,在负担这一切之后,女儿能为父家带来的利益又有多少?印度教也同样要求"出嫁从夫",父家能够得到的报偿恐怕很有限。至于前文所言的"聘礼",只能说他们想多了:

虽首陀罗(印度种姓中的第四等)也不应该在嫁女时接受聘礼,因为父亲接受聘礼,是暗自鬻卖自己的女儿。——《摩奴法典·第九卷》民法与刑法部分

"鬻女"的大帽子一旦戴到头上,为父者在街坊邻里间可就声名扫地了。因此,对于这些父亲们而言,生出女儿确实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那么,对于同为女性的母亲们呢?很遗憾,与中国古代休妻"七出"中的"无子"一条类似,印度教在这方面也有规定:

不妊之妻可在第八年被代替;儿子都死者十年;只生姑娘者十一年。——《摩奴法典·第九卷》民法与刑法部分

因此,对于这些母亲们来说,生女也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解决不了她们最关心的儿子问题。

受此影响,印度宗教文献《阿达婆吠陀》中甚至出现了祭司施行仪式,祈求将怀孕女子腹中女胎转为男胎的记录。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6)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

在宗教的影响和生活的重压之下,不少生出女儿的印度父母们便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与古代中国部分同行一样的残酷做法——杀害女婴。到了20世纪,随着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许多印度人更是变本加厉,流掉女胎的现象屡禁不绝。

陋习之四:对寡妇的迫害

在印度做女人虽难,尚有一线生机。但若是一个印度教家庭中的女人不幸成为了寡妇,那就相当于彻底沦入了人间地狱。此后,她将丧失其他已婚妇女享有的权利和待遇,不得享乐和打扮。寡妇在家中犹如奴隶一般,做牛做马,在社会上犹如不祥之物。被人厌恶。

那么,寡妇们有通过再婚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吗?很遗憾,《摩奴法典》称"寡妇……不宜准予从另一男子妊娠"且"婚姻法中也没有提到寡妇可以再婚",并将此视为"禽兽的行为"。

以此为准绳,印度教教规和习俗对妇女的贞节和道德要求极高,严禁寡妇改嫁——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少女寡妇,或是幼时订婚的婴儿寡妇,都要严守贞洁寡居终生。

对于想要在死后"灵魂升天"的寡妇们,印度有两项对应的制度。一种是名为"萨提"的寡妇殉夫制度,即将寡妇与丈夫一起火化,或是在丈夫被火化一段时间后再随着丈夫的遗物自焚;另一种则是到印度教的圣地瓦拉纳西去了此残生。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7)

表现印度寡妇投火殉夫的雕刻作品

上述两者之中,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提及的"萨提"制度,其残酷和野蛮可谓是令人发指。无数寡妇因此而自愿或被迫投身烈焰,早早地失去了她们宝贵的生命。

阿克巴的举措

这些针对印度妇女的陋习,毫无疑问地对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使阿克巴本人非常不满,决意在政局稳定之际采取措施对此进行改革。

1.对童婚制

从政治角度来说,童婚制导致了早婚早育,使莫卧儿帝国治下的印度教徒人口不断膨胀。莫卧儿帝国统治阶层作为人口占少数的外来入侵者,对此显然存有一定的危机感。

从情感角度而言,童婚制严重摧残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悲剧,这也是以贤明、宽仁著称的阿克巴不能容忍的。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8)

阿克巴的所为,正是为了保护这样的女童

因此,他作出规定,要求婚约不仅需要两家父母许可,也必须经过新娘和新郎一致同意才能缔结。同时,他还下达命令,禁止男性和女性中的任何一方在青春期以前结婚。

2.对嫁妆制

高额的嫁妆一方面使印度人民背上了严重的经济压力,从而出现铤而走险、落草为寇这类危害社会稳定的现象,另一方面则使缺少嫁妆的妇女遭遇悲惨的命运。

为此,阿克巴明令禁止娶新娘一方接受高价的嫁妆,并对依靠一夫多妻等方法敛财的人士进行打压。

3.对杀害女婴

杀害女婴的陋习既残酷,又严重影响男女比例的均衡。它一方面导致男光棍大量出现,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则导致部分乡村地区出现了多个男人共享一个妻子的"一妻多夫"现象,严重挑战着当时乃至现代印度的"公序良俗"。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9)

襁褓中的女婴,亦是阿克巴的保护对象

面对民间"礼崩乐坏"的迹象和女婴们的可怜命运,阿克巴显然坐不住了。他严格禁止杀害女婴的行为,并派出专员对民间的风气进行整肃。

4.对迫害寡妇的制度

印度寡妇们受到的迫害,尤其是"萨提"制度的熊熊烈火令阿克巴感到震惊和愤慨。他认为"萨提"制度的执行应取决于寡妇自己的意愿,如寡妇不同意殉葬,则绝不可进行强迫。他一方面下令允许寡妇改嫁,另一方面则对"萨提"制度的施行进行干预。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10)

自焚殉夫的印度寡妇们留下的手印

阿克巴不仅亲自制止过跳入火堆殉夫的寡妇,还派出督察专员巡视各地,保护不愿意赴火殉葬的寡妇。阿克巴麾下一位信奉印度教的拉杰普特大臣死后,他的遗孀在拒绝投身火海的情况下,被儿子率众强迫殉夫。阿克巴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出数名亲信飞马赶去,将那位寡妇从柴堆上救了下来。

此外,阿克巴还为女儿们提供了良好而全面的家庭教育,并逐渐将此推及后世、推及其他贵胄家族。

那么,经过一番努力,阿克巴保护女性权益的一系列措施收效几何呢?

措施的效果

从现代印度女性面临的现状来看,童婚、高价嫁妆依然大行其道,杀害女婴逐渐被堕胎所取代,寡妇虽然不再自焚殉夫,但是改嫁的情况仍不普遍。前文所述的印度总理莫迪都无法摆脱这些陋习的束缚,更何况是普通的印度民众呢?

显然,阿克巴受到自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且身为少数派的莫卧儿帝国统治阶层也难以扭转印度长久传承、根深蒂固的种种陋习。不过,小悟并不认为阿克巴的所作所为是徒劳无功的。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11)

印度港口城市苏拉特的今日美景

首先,迫害寡妇的"萨提"制度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1623年,阿克巴驾崩后不到20年,意大利旅行家比特罗· 德拉· 瓦勒来到了莫卧儿帝国港口城市苏拉特。在这座今日隶属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商业重镇里,他发现"萨提"的陋习已经很少见了。

其次,阿克巴对皇室女性的重视与教育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不仅使莫卧儿帝国涌现出了一批在宗教、文学、艺术甚至是治国理政方面都有所建树的杰出女性,也提升了印度妇女对宗教和文化事务的参与度。

天价嫁妆为何不翼而飞(天价嫁妆等陋习众多)(12)

贾哈娜拉公主就是一位杰出的皇室女性

最后,阿克巴最大的贡献是将保护女性权益的思想注入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阶层之中,并使之得到后世统治者、乃至现代的后辈们的认同。帝国皇室充分保障了皇室女子的财产,且历任皇帝们对自己的女性亲人们也非常尊重、爱护。

这一理念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而延续下去,1663年,阿克巴的曾孙、帝国最后一位雄主奥朗则布宣布,在印度全境禁止"萨提"制度,向这一残酷陋习下达了最后通牒。

结语

面对印度存在的童婚制、嫁妆制、杀害婴儿、迫害寡妇等一系列陋习,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方设法地移风易俗、保护女性的权益。虽然他未能从根本上动摇这些积弊,但是仍为当时的印度女性谋取了福利,创造了更多的生机,无愧于"妇女之友"的称号。时至今日,仍有著名演员阿米尔·汗这样的印度人为保障女性权益而大声疾呼,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阿克巴大帝精神的一种传承。

参考资料:

《莫卧儿帝国》,爱德华兹著,尚劝余译

《印度通史》,培伦主编

《皇位之争:奥朗则布和他的时代I》,贾杜纳斯·萨卡尔著,孙力舟、李珂译

《摩奴法典》,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

《试析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女性的家庭地位》,许静


欢迎朋友们评论、点赞和转发~

点击右上角关注烈火焚身的印度公主,为何深受皇帝宠爱,又对莫卧儿帝国有何贡献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