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冬奥特色(延庆冬奥村如何)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日前圆满落幕。在所有的冬奥场馆之中,奥运村是运行时间最长、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的场所。
由于不对外开放,奥运村里很多故事不为公众所知,带着一丝“神秘感”。今天(3月25日),北京市政协举行“政协报告厅·我和冬奥会——冬奥村的故事”活动。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村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程红讲述了温馨难忘的“村里”生活。
北京市政协举行“政协报告厅·我和冬奥会——冬奥村的故事”活动,程红正在讲述温馨难忘的“村里”生活。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千米山腰上的冬奥村
延庆冬奥村位于海坨山山腰,周边有两个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作为“一村之长”,程红不仅要保证1300多名运动员有良好的参赛体验,也要确保3600名工作人员平平安安,让大家健康高效地工作。
和竞赛场馆相比,作为非竞赛场馆的冬奥村有两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运行时间最长。北京冬奥会2月4日开幕,作为大本营,冬奥村早在1月23日就已预开村,迎接各代表团的“先头部队”。为了熟悉岗位和工作,工作人员提前三天到岗。冬残奥会3月13日闭幕,冬奥村还要留出3天时间送别运动员。从1月20日到3月16日,延庆冬奥村整整运行了53天,其间完全处于赛时状态。
第二个特点是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冬奥村在赛时是运动员之家,家不能‘打烊’。所以诸如餐饮等服务,我们是24小时提供的。”程红举例说,雪车雪橇比赛通常在晚上举行,很多工作人员披星戴月,随时准备提供服务。
与北京冬奥村不同的是,延庆冬奥村海拔1000多米,高度相当于两个香山的“鬼见愁”。最开始,大家对此并没有概念,后来稍微有点感冒就感觉呼吸困难、憋闷头晕,这才领教了“高海拔”的威力。延庆冬奥村所在的地点没有村民居住,距离延庆城区也有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没有依托,所以进入赛事封闭之前,要充分储备好所有物资。”
运动员变粉丝“生产”短视频
陆续迎来运动员后,冬奥村很快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
能变成毯子的“冰墩墩”抱枕、中国美食烤鸭、依山而建的延庆冬奥村美景、传递中国文化的宫灯……在自媒体时代,各代表团运动员成了冬奥村的第一拨“宣传员”,他们对见到的一切都感到惊奇和欣喜,在各个地点花式留影,源源不断生产着“村内”短视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延庆冬奥村考察时,也亲自给“村里”的美食“打广告”:“如果我在这里待上三天,会再长(胖)十斤。”
冬奥村在“吃住行医康乐”上下足了功夫。程红一一“揭秘”:由于国外运动员人数多,餐厅7成食物是西餐,让运动员远离家乡也能品尝到熟悉的味道。每道菜都标明了成分比例,比如能量、碳水等,为运动员的营养需求提供精准匹配。为防止个别运动员可能对麦麸过敏,面包台上专门提供了无麸质面包。最受欢迎的饺子、烤鸭不仅“管够”,颜值也很高,烤鸭摆成了“富贵牡丹”的形状,传递中国的美食文化。
由于防疫要求,餐桌上设有隔板。程红透露,原来的隔板是磨砂的,但巴赫先生认为有些压抑感,工作人员连夜全部换成了透明隔板,餐厅看起来更加开阔透亮。“早上坐在窗边用餐,可以看到阳光洒在蜿蜒的‘雪游龙’上,那是一种美的享受。”她说,在赛事期间,延庆下了3场大雪,每到此时,奥运村就宛如童话世界。
在住宿上,工作人员在房间里为运动员准备了皮影、风筝、剪纸、绢人等小礼物,既符合廉洁办奥的要求,又有纪念意义。“行”也值得一提,运动员可以将雪板挂在外面,乘坐缆车上山。回冬奥村时,落日余晖正好照在雪道上,运动员自山上翩然滑下,“那个场景非常惬意和美丽。”
“雪容融”送别受伤运动员
和冬奥村硬件相匹配的,是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
服务有多高效?程红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位意大利运动员结束比赛后,要乘坐早上9点10分的飞机回国。工作人员将其送到机场后,运动员在6点多发现其护照落在了冬奥村。了解情况后,楼长等工作人员不到10分钟就找到了护照,派专人开车 150公里赶往机场。7点38分,运动员在登机开始前拿到了护照,对冬奥村的高效服务连连点赞。还有一位奥地利运动员半夜11点收拾房间时,雪板刮坏了喷淋系统,维修团队仅用13分钟就完成了止水、修理工作,住宿团队在半小时之内将现场清理完毕。“这背后是工作人员的日夜坚守和默默付出。”
程红分享照片,图为中国选手张梦秋收到了冬奥村工作人员赠送的生日礼物。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温情”同样是冬奥村服务的关键词,66位运动员在冬奥村度过了难忘的生日。冬残奥会中国选手张梦秋斩获5枚奖牌,为庆祝她的20岁生日,工作人员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送上了穆桂英绢人。一位加拿大运动员由于训练受伤,提前结束了冬残奥之旅。临走前,她有个心愿,想和“雪容融”见上一面。“我们专门把正在高山上和观众互动的‘雪容融’请了下来,和这位运动员合影送别。女孩很激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后来满意地离开了冬奥村。”
程红讲述“雪容融”为受伤运动员送行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贯穿冬奥会赛期,冬奥村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程红说,冬残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月二龙抬头”,工作人员没有像常规那样通知大家在楼下集合,而是用热闹的“舞狮舞龙”替代通知,锣鼓一敲起来,大家乐呵呵地都下楼了。妇女节当天,冬奥村组织了手工制作“雪容融”活动,不光女运动员,男运动员也踊跃参与其中。
“冰墩墩”贴纸助力“柔性管理”
在疫情期间举办冬奥会,冬奥村防疫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程红坦言,在餐厅、健身房等封闭空间,运动员可以不戴口罩。按照规定,密接人员可以参加训练和比赛、在村里跑步,这却给工作人员防疫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在运动员集中抵达期,疫情防控工作格外忙碌,“工作人员压力很大,往往是日夜奋战。”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冬奥村也在尽一切可能保障运动员参赛资格。“我们村进行动态管理,总结了一套新办法,包括提前给运动员做核酸检测,设立绿色快速通道,最快三个小时出结果等。”程红说,有一位美国运动员,来京时一家四口核酸检测都呈阳性,经过隔离并恢复健康后,她得以参加比赛并获得了奖牌。
按照规定,密接运动员可以在冬奥村里健身、购物。在管理上,如果在密接者证件上加标注,会让他们害怕被其他人歧视。“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和他们商量在证件上贴可爱的‘冰墩墩’彩色贴纸,密接期一结束,我们还会送上小老虎玩偶,很多运动员愉快地同意了。”她说,这样一来,其他人不知道密接者身份,而管理人员更方便管理,密接者自己也不会感到尴尬和不适。
“冰雕长城”打造最美混采区
在延庆冬奥村,不少运动员和媒体对室外混采区的“冰雕长城”赞不绝口。这一创意背后也有故事。
按照防疫要求,媒体和运动员在混采区要间隔2米距离。进行综合测试时,原本设计的隔离带比较生硬,不太理想。“这地方能不能变得漂亮一点?”有一天,程红来了灵感——这里是长城脚下的冬奥会,何不用上长城这个文化标志?有了创意,工人师傅取来玉渡山晶莹剔透的冰,用了三天三夜雕出了美丽的“冰长城”。
作为混采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低矮的“冰长城”出现在各个媒体的影像中。晚上,冰长城还会亮起灯光,既有功能性,又兼具美观。“特别有趣的是,冬残奥会时,各项设施要适应轮椅运动员的需要,降低高度。此时正好天气转热,冰长城融化后自动下降了几十厘米,成了我们意外的收获。”
北京市政协获赠《奥运女神》雕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延庆冬奥村的《奥运女神》雕像是一座标志性的艺术品,吸引着各国客人驻足、欣赏。此前,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主持下,同款雕像在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落成。
当天,程红安排制作了一尊《奥运女神》同款雕像送给北京市政协,作为奥运遗产展陈永久保留。这座女神雕像头戴橄榄枝花冠,高举奥运五环,高1.2米,底座直径宽0.56米,重量约60公斤。
北京市政协获赠《奥运女神》同款雕像。北京市政协供图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政协参与到冬奥会各项工作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政协领导直接参与一线工作,许多市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也在冬奥的各个战线上积极发挥作用。为总结弘扬冬奥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奋进力量,北京市政协策划了“政协报告厅·我和冬奥会”系列报告会,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场。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张彦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