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行业动荡(内资电梯企业危机四伏)

昔日电梯行业高速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业绩下挫、过度倚重整机销售、研发投入不足等难题纷纷摆在内资电梯企业面前。

电梯行业动荡(内资电梯企业危机四伏)(1)

  • 中房报记者 梁笑梅 北京报道

这个冬天,“电梯之乡”浙江南浔又传来企业倒闭的消息。

11月27日,电梯业内资深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爆料,受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四五家已经选好厂址的电梯企业无奈关门作罢。

当下内资电梯企业日子的确不好过。这从国内四家上市的内资电梯企业业绩下滑、增长放缓中可见端倪。甚至业内一度传出“500~600家中小电梯企业将要倒闭”的声音。

昔日电梯行业高速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业绩下挫、过度倚重整机销售、研发投入不足等难题纷纷摆在内资电梯企业面前。

业绩下挫

今年以来,内资电梯企业一直表现不尽如人意。

截至11月初,我国民族电梯整机制造企业的四家上市公司苏州康力电梯(002367.SZ)、苏州江南嘉捷电梯(601313.SH)、沈阳博林特电梯(002689.SZ)、广州广日股份(600894.SH)相继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在电梯行业销售旺季的第三季度中,这些内资企业总体表现不佳。

其中,江南嘉捷、博林特出现严重下滑,前者2015年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7%和14%,后者同比下降4.24%和22.04%。其他两家企业增速明显下滑,其中广日股份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6.5亿元,较去年1.96亿元有了大幅提升。不过,业绩大幅提升的背后不是主营业务收入,据长期关注广日股份的某证券人士介绍,主要收入为土地补偿款。康力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1.87%和18.76%,但低于之前20%~30%的增长率。

内资企业中上市公司业绩尚且如此,那些实力相去甚远的中小型电梯厂家更好不到哪里去。昔日电梯行业高速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电梯业商会会长缪步升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建筑业放缓、开工率下滑,北京市电梯需求量从15000台下降到10000台左右。

在以奥的斯、迅达、蒂森克虏伯、三菱等美欧日系合资品牌为主导,康力、嘉捷、博林特、广日等四大上市国有品牌和500~600家中小企业电梯制造商共同参与的国内电梯行业竞争格局中,相对弱势的内资企业要想在行业增速放缓阶段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据了解,2014年8家合资品牌在中国的销量是25万~30万台,国产四大上市品牌合计销售约15万台。而剩下的其他企业销量为10万~15万台,这其中销量最大为15000台左右,销量最小的仅有20多台。

“如此小的市场空间,每年都会倒闭几家生产企业,为了存活只有压价抢市。”一位中小型电梯企业人士如是说。

甚至,为争抢市场占有率,大品牌电梯企业也开始降价。“今年以来,大品牌都在打价格战,降价20%~30%。”缪步升强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外资企业不差钱,打价格战也扛得住。”一位浸淫电梯行业十多年的业内人士称。

在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德仁看来,内资电梯和外资企业差距确实不是一星半点。

现实中,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以及无序的价格战,让内资电梯企业倍感压力。此外,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过度依赖整机销售的商业模式也是内资企业销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倚重整机销售

长期以来,大部分电梯企业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过度依赖电梯整机销售,但这也会带来较大风险。

从2015年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康力、江南嘉捷两家企业在电梯加扶梯以及自动人行道销售额占各公司营收比分别为86.1%、80.7%。2014年年度报告中,博林特、江南嘉捷、康力的电梯加扶梯以及自动人行道销售额占营收比分别为78.83%、81.9%、83.09%。

国外品牌企业则不同,它们在后服务市场不计收益投入。奥的斯在2005年就将电梯改造从维修保养业务中剥离出来独立运营,成立服务销售团队。日立、蒂森的电梯改造部门更是很早就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涉足其他品牌电梯的维修保养及改造业务。通力的电梯改造部门提出完善的“改造包”的理念,针对不同型号的老旧电梯给出详尽的更新方案。

可喜的是,康力试图逐步挣脱传统行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开始“触网”致力打造智能电梯云平台。同时,还将业务延伸到机器人行业,研发多款服务机器人。

同样,江南嘉捷会加强电梯物联网、智能楼宇监控系统的开发,开创“互联网 电梯”的模式。今年6月1日公告中显示,其与中瑞机电合作共同搭建金属3D 打印装备研发平台,加快从传统电梯向智能电梯方向转变。

博林特也对机器人技术情有独钟。今年拟定增不超过5.43亿元,其中1.85亿元收购远大环境100%股权,1.03亿元购买“智能磨削机器人系列技术”。

但在顾德仁看来,智能制造、“互联网 ”值得提倡,但并不适合所有企业,不能一味地照葫芦画瓢。实际上,很多企业则在走形式,打着这些旗号招揽订单,目前还未有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方面,内资企业受累过分倚重整机销售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内资品牌在转型未果,导致其与外资企业竞争时明显实力不足。上述业内人士还透露,内资电梯企业在主营业务产品技术上也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这归咎于内资企业对产品研发的不重视。

研发投入不足

2015年半年报康力、江南嘉捷、博林特、广日股份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分别为4%、3.4%、2.68%、2.73%,而2014 年上半年这四家内资上市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分别为4%、3.7%、2.79%、3.8%,除了康力在研发投入上保持不变外,其他三家均有所下降。

此外,对于研发投入的理解,内资企业与国外企业也存在很大差别。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内资电梯企业把完善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及各项技能竞赛,聘请外部讲师及购买了外部精英课程等也都纳入研发费用当中。

一位曾在某著名跨国电梯企业工作过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相较内资企业的做法,外资企业从本质上对研发的理解就不同,老外认为它是创造性的研究和发明。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一、是不是长年累月投入资金;二、高素质、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人数占现有员工比例;三、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比例。”

据行业人士透露,全球第二大电梯制造商奥的斯每年在上海研发投入就达数千万美元,其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远高于内资企业。

此外,外资企业大多设置独立的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核心产品的研发平台与工厂的技术平台相互隔离,但又有统一的共享和交流平台。在核心技术方面,奥的斯的GEN2系列无机房电梯、迅达的3300系列无机房电梯、通力的碟式马达、三菱的可变速电梯等产品,由于具备独创的领先技术,有力支撑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顾德仁强调,国内电梯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缺乏基础性的研究,核心部件的技术大多依赖于供应商。

在这个寒冬,内资电梯企业是继续勇往直前还是就此一蹶不振,还得交给市场解答。

【专家观点】

未来2~3年至少8%中小型电梯企业将倒闭

  • 中房报记者 梁笑梅 北京报道

当下,巨大的市场压力传导至昔日20%以上高速增长的电梯行业。面对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导致电梯行业增速放缓,电梯业内人士甚至预言,未来2~3年至少8%的中小型企业倒闭,中小型企业走同质化道路会走向死亡,未来要细分市场,走有特色道路。

为探析目前国内电梯行业的发展路径,11月26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就今年电梯市场现状、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如何转型等议题对话了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市场部总监杨隽一、上海三荣电梯有限公司总裁武进、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德仁、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运营总经理朱瑞华。

中国房地产报:在“新常态”经济下,房地产也特别不景气,作为与建筑紧密相关的电梯企业,你们是否也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今年你们企业电梯销量、保有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如何?

武进:今年压力明显加大:一是同行为保证市场占有率,在销售措施方面更为优惠、灵活;二是全国项目普遍存在资金的缺口,在项目运作中难度大了不少。

我们今年销量、保有量及市场占有率较去年略有增长。但由于今年整体经济环境不理想,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项目执行周期也拉得更长,所以电梯企业想要保持过往的高速增长难度很大,现在是静下心来苦练内功的时候。

杨隽一:我们也感受到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压力,但不必太过悲观。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内地新兴城市对各类建筑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我们瞄准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推出第二品牌尚途电梯,采取全经销模式延展业务和服务网络,为更广泛地区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电梯产品与服务。

顾德仁:压力肯定有,今年订单变少了,不过我们还是有自己的市场。我们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未来会向产业链延伸,拓展发展空间。

朱瑞华:电梯行业市场不好,整体来说是下降的,今年是第一年,需求量呈现5%~10%的下降。我们营收和净利润相对以前也处于放缓局面,市场占有率在3%左右。

中国房地产报:你们将如何改变以适应新的市场行情?机器人、智能制造是未来电梯企业转型的方向吗?在管理上,你们有什么改变?

武进:市场的变化对电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除了在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外,更专注于电梯市场本身的市场深挖。在国际市场上10多年的拓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梯维保服务是电梯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也让这些市场的电梯运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未来,我们将在国外电梯维保服务上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加强国内市场的维保业务。

杨隽一:未来会以创新为发展基点,研发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产品,例如双子电梯、ACCEL,MULTI无缆绳电梯等,助推未来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我们在全球多个大洲设有工厂并建立了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可以满足世界各地客户的需求。中国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新梯市场,中国工厂生产的电梯主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顾德仁:机器人、智能制造不是适合所有企业转型的方向,适合大批量、高标准化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可以专注自身领域,优化自己的产品。

朱瑞华:我们公司也成立了机器人公司,目的是往服务型机器人发展。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涉足工业型机器人,未来5~6年会出现饱和。此外,我们公司还将向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

中国房地产报:当今,我国电梯市场中,除了国外奥的斯、迅达、三菱、蒂森、日立等几大外资品牌外,包括几大合资企业,再加上上市的康力、江南嘉捷、博林特、广日等民族企业,还有大约600家电梯中小型企业,产能过剩是否严重?有数据统计,今年大概有8%~15%电梯中小型企业倒闭?

武进:产能严重过剩是我们行业不能忽视的问题,这将影响国内电梯市场的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维持企业的运作,不得不一味地以低价去获取订单,而无暇顾及研发和服务的积淀,这对整个电梯产业的发展以及最终客户的安全乘用都相当不利。

顾德仁:产能过剩很早就存在,大企业可以打价格战,可怕的是它们不计收益的投入,10年时间不赚钱都能撑得住,中小企业可就没有活路了。

朱瑞华:未来2~3年至少有8%的中小型企业倒闭,这是必然的。未来中小型企业不能同质化发展,要走细分市场,走有特色道路。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我国电梯有过第四代无机房电梯,而现在有了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电梯。国内电梯企业和国外电梯企业技术差距仍然大吗,为什么?

武进:中国已是世界电梯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每年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有不计其数的电梯在我国进行安装并投入使用,我国的电梯行业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10多年的理论加上实践,我们不论在制造能力还是设计能力上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已经完全不逊色于国外电梯企业,甚至有超越的趋势。就拿我们公司来说,不论是常规的乘客电梯,还是最具技术含量的超高速电梯,都已有了相当成熟的产品,并且得到了客户的普遍好评。

顾德仁:技术是外资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内资企业在控制系统集成技术上还有差距,毕竟外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确实比较大。

朱瑞华:内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在技术和品牌上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在高速电梯等高端市场上有一定距离,中低端市场差距较小。后者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比较长,它们的客户群比较多,品牌效应大。但内资品牌也在追赶,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也会增加研发投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