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题大归纳(初中化学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题大归纳(初中化学解题技巧)(1)

一、压强增大的原因

1、温度升高(回到原来温度后,压强又会恢复原状)

⑴加热

⑵用手捂

⑶溶解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等)

⑷反应放热(燃烧、缓慢氧化、金属与酸、酸碱中和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等)

2、气体增多(压强不会恢复原状)

⑴鼓入气体 (向装置中通入气体、用注射器推入气体等)

⑵反应生成气体(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氧化铜、铁锈、水泥块、红砖粉末或硫酸铜等催化剂,氢前金属与酸,碳酸盐与酸,铵盐与碱等)

3、压缩气体:加入液体(压强不会恢复原状)

二、压强减小的原因

1、温度降低(回到原来温度后,压强又会恢复原状)

⑴停止加热

⑵冷水浴

⑶溶解吸热(硝酸铵固体溶于水等)

⑷反应吸热

2、气体减少(压强不会恢复原状)

⑴抽出气体(用注射器抽出气体等)

⑵吸附气体(用活性炭吸附气体等)

⑶溶解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氨气等溶于水)

⑷反应吸收气体(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用稀硫酸等酸吸收氨气,用硝酸银溶液吸收氯化氢气体等)

三、用仪器组装气体的制取装置

1、先删除不需要的仪器(如:不加热不需要酒精灯,排空气法不需要水槽,发生装置不需要集气瓶、水槽和毛玻璃片等。)

2、选择反应容器

⑴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只能选择试管、铁架台和酒精灯。

⑵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量少时可选择试管,还要配上铁架台;量多时可选择锥形瓶或广口瓶或平底烧瓶。若有特殊要求,还需选择加液仪器。

①长颈漏斗:要配双孔塞,可随时添加液体;若再配上多孔隔板,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分液漏斗:要配双孔塞,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③注射器: 要配单孔塞,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3、选择导管

⑴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选择钝角导管,配单孔塞。

⑵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选择直角导管。若不选加液仪器或选了注射器,要配单孔塞;若选了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要配双孔塞。

4、选择收集仪器

⑴排水法:选择钝角导管、水槽、集气瓶和毛玻璃片。

⑵排空气法:选择直角导管(向上排空气法时,导管口朝下;向下排空气法时,导管口朝上。)、集气瓶和毛玻璃片。

四、化学反应先后的规律

1、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规律: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距离越远越先反应。

例1、金属Fe和Zn同时放入一份CuSO4溶液中。

分析:Fe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生成FeSO4溶液),Zn也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但实际反应时,Zn先与CuSO4溶液反应,等Zn被反应完后,Fe才能与CuSO4发生反应。因为Zn会把FeSO4溶液中的Fe元素再置换出来。

例2、金属Fe放入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

分析:Fe可以从Cu(NO3)2溶液中置换出Cu,Fe也可以从AgNO3溶液中置换出Ag,但在实际反应时,AgNO3溶液先与Fe反应而被置换出Ag,等AgNO3溶液被反应完后,Cu(NO3)2溶液才能和Fe反应而被置换出Cu。因为AgNO3溶液会把生成的Cu再反应成Cu(NO3)2溶液。

如何快速写出反应后可能的滤液和滤渣的成分,这是解题的关键。

技巧:上头下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头部的金属以离子的形式留在上面的滤液中,位于尾部的金属留在下面的滤渣中。)

步骤:(1)将涉及到的盐和金属中的金属元素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顺序排列。

(2)不参与反应的盐中的金属以离子的形式留在滤液中,不参与反应的金属留在滤渣中。

(3)用竖线将余下的金属元素一半一半地进行切割,位于头部的金属以离子的形式留在滤液中,位于尾部的金属留在滤渣中。

例1、金属Zn 、Fe和Ag同时放入Mg(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

(1)Mg Zn Fe Cu Ag

(2)Mg(NO3)2不参与反应,Mg2 留在滤液中;Ag不参与反应,Ag留在滤渣中。(3) Mg Zn Fe Cu Ag

滤液(上面) 滤渣(下面)

①Mg2 、Zn2 Zn 、 Fe、 Cu 、 Ag

②Mg2 、Zn2 Fe 、Cu、Ag

③Mg2 、Zn2 、 Fe2 Fe 、 Cu 、Ag

④Mg2 、Zn2 、 Fe2 Cu 、 Ag

⑤Mg2 、Zn2 、 Fe2 、Cu2 Cu 、 Ag

例2、金属Zn 放入Mg(NO3)2 、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

(1)Mg Zn Cu Ag

(2)Mg(NO3)2不参与反应,Mg2 留在滤液中。

(3) Mg Zn Cu Ag

​滤液(上面) 滤渣(下面)

①Mg2 、Zn2 Zn 、Cu、 Ag

②Mg2 、Zn2 Cu 、Ag

③Mg2 、Zn2 、Cu2 Cu 、 Ag

④Mg2 、Zn2 、Cu2 Ag

⑤Mg2 、Zn2 、Cu2 、Ag Ag

2、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规律:酸或碱优先反应,但若有氯化银或硫酸钡生成时,反应无先后。

例1、向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HCl

分析:稀HCl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O2气体,也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但实际反应时,NaOH先和HCl反应,等NaOH被反应完后,Na2CO3才能和HCl反应放出CO2气体。因为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重新生成Na2CO3。

例2、向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向FeCl3和HCl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分析:NaOH溶液能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也能和H2SO4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2SO4先和NaOH反应,等H2SO4被反应完后,CuSO4才能和Na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因为Cu(OH)2沉淀会被H2SO4溶解重新生成CuSO4。

例3、向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

分析:Na2CO3溶液能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也能和HCl发生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Cl先和Na2CO3反应,等HCl被反应完后,CaCl2才能和Na2CO3反应生成CaCO3沉淀。因为CaCO3会被HCl溶解重新生成CaCl2。

五、化学工艺流程

1、主要操作:

(1)预处理:

①粉碎: 增大接触面,使反应(或溶解)快速充分。

②酸处理:除锈、与碳酸盐、金属等反应。

③碱处理:除油污、吸收二氧化碳等。

(2)过滤:固液分离(将不溶物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或将晶体从饱和溶液中分离出来)

(3)洗涤:(一般过滤、洗涤、干燥三个操作是同时进行的)

①目的:

对所需滤渣的洗涤,目的是除去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

对不需要滤渣的洗涤,目的是提高产率或减少可溶性重金属盐对环境的污染。

②清洗液:

不溶性物质:用水洗(若含有氢前的金属杂质要用酸洗)。

可溶性物质:用晶体的饱和溶液或某种不能溶解晶体的液体或冰水洗。

③洗净检验:

如何检测已洗涤干净: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滴加适量的××溶液(能与滤液中物质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或有颜色变化的溶液),若无现象产生,则已经洗涤干净。

(4)结晶:(一般蒸发浓缩、降温结晶二个操作是同时进行的)

①蒸发结晶:除去水和挥发性物质(气体、盐酸、氨水等)。

②降温结晶:使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的物质结晶析出。

③升温结晶: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减小的物质结晶析出。

2、条件控制:

(1)温度控制:

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

①防止温度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

②防止温度过高,氨水(或盐酸)挥发。

③防止温度过高,反应物(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碳酸氢铵、碳酸氢钠等)受热分解。

④防止温度过高,产品受热分解。

⑤防止温度过高,晶体失去结晶水。

温度不能过低的原因:

①防止温度过低,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减小结晶,形成杂质。

②防止温度过低,所需物质的溶解度减小结晶,造成损失。

(2)浓度问题:

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如氢氧化钙、硫酸钙等),利用悬浊液代替溶液,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率。

(3)pH的控制:

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某些金属离子完全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另一些金属离子不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达到分离的目的。

(4)压强的控制:

增大压强,使气体溶解度增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率。

3、可循环使用:

(1)利用返回箭头来判断。

(2)分析流程,若前面的反应物在后面又生成,就可以循环使用。

4、方案评价

评价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高产量与产率;

(2)减少污染,绿色化学;

(3)节约成本;

(4)生产设备简单,生产工艺简便可行。

六、装置中通入不反应气体的作用

1、实验前

(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引起爆炸。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对实验产生干扰。

2、实验后

(1)将装置内残留的气体排出,充分吸收。

(2)防止空气中的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与产品发生反应。

(3)防止液体倒吸。

七、尾部装置的作用

1、吸收有毒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2、吸收空气中的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防止进入前面的装置被吸收。

3、吸收空气中的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防止进入,与产品发生反应。

八、常见试剂的作用

1、无水硫酸铜(白色):检验水蒸气(白色变成蓝色)。

2、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3、稀硫酸:吸收氨气。

4、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5、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6、氢氧化钠固体/碱石灰/氧化钙:吸收水蒸气和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九、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六种常用的方法。

1、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与被提纯物质反应;③杂质便于分离。

2、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3、六种常用的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

(6)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十、物质的鉴别: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H 和OH-: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OH-: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SO42-:Ba(NO3)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CO32-: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NH4 :强碱溶液(NaOH)——有NH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特征离子关系图

3、物质鉴别的原则

① 操作简便: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② 现象明显: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③ 防止干扰:鉴别Cl-和SO42-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4、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1)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2)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3)用一种试剂加以鉴别:

①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②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酸做鉴别试剂。

③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④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酸做鉴别试剂。

⑤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⑥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4)不用试剂加以鉴别:

①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②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③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欢迎关注中学高分宝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