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鼓浪屿风景介绍(读懂思明之鼓浪屿建筑)

开栏语

厦门,大厦之门!

不知道是哪位人士、什么时候给厦门下的上述定义,却知道2017年对于这个“大厦之门”,绝对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

直至近日进入厦门,行走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更知道:作为中心城区的思明,竟是一个难以忽略的所在。

据有关史料,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

所以,有人说,读懂了思明,也就读懂了厦门。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将进入思明,在相关部门和人士的带领下,沿着一个个片区、一条条街道、一座座建筑,去发现、追踪、展示沉淀其间的一个个故事、一条条脉络、一座座航标,并形成系列报道,期待以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读懂思明、读懂厦门、读懂中国。

【读懂思明之十一】鼓浪屿建筑:最美永远是乡愁

厦门的鼓浪屿风景介绍(读懂思明之鼓浪屿建筑)(1)

鼓浪屿是一个仅有1.87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却荟萃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上千座建筑,被世人赞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细读这些建筑,可窥见其背后所蕴藏的侨民乡愁记忆。图为海上花园鼓浪屿航拍全景图。思明区委宣传部 供图

新华网厦门5月12日电(王凡凡 刘默涵 实习生 林千琦)“无论是第一次登临它,还是最后一次告别它,在鼓浪屿这个中国最美的地方,第一个给你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最美影像是建筑,最后一个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还是建筑。”这是著名作家、厦门大学教授林丹娅在其著作《鼓浪屿建筑》中,对鼓浪屿的赞叹。那天,撇开匆匆人群,记者漫步在鼓浪屿的一条条小巷里,细细观看路过的一幢幢别墅时,这句话在脑中一闪而过。

的确,一个仅仅1.87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竟荟萃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上千座建筑,是完全有资格令人叹为观止并被赞成“万国建筑博物馆”的。那纯闽南特色的红砖瓦厝――大夫第、中国式西洋建筑――金瓜楼、异质文明的嵌入者――英国领事馆、厦门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天主堂等,一起叠立在岛上,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并且,没有任何的违和感。

根据相关资料,鼓浪屿的建筑历史并不长:800前它还是一个荒岛,直到明代中期才变成“一个略显繁盛的集镇”。1841年尤其是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气候、风景以及其他宜居条件,前来厦门的外国人把它作为定居或暂居的首选之地,岛上才开始出现异国风情的各种建筑。

“但是,鼓浪屿现存的建筑有70%左右却是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其中95%是侨房。”一直致力于鼓浪屿历史研究的文史专家吴永奇告诉记者。

其时,由于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医疗条件,加上建自1903年的自治式管理体制,鼓浪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伊甸园”,吸引着东南亚一带大批事业有成的华侨前来。短短20多年时间,华侨侨眷在岛上兴建的别墅就超过1100幢。

“所以,鼓浪屿的主题是华侨文化。”

“闽在海中”,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基因,养成了福建沿海男子“飘洋过海闯天下”的个性和情结:远方永远吸引着他们。只要一有机会,亲友或村人就会成群结队前往异国他乡,讨生活、做生意、创事业。他们能忍住艰难困苦、孤独寂寞,却忍不住内心的强烈渴望,那就是有一天能“衣锦还乡”,回到留有自己“摇篮血迹”的“祖地”,“盖大厝、娶新妇”,庇荫亲友,光宗耀祖。所以,凡是在侨居地能看到的新奇的、美好的、先进的事与物,都恨不得立刻“打包速递”回乡分享,大到城市治理模式、企业运营体制,小到罕见的水果、独特的玩具。因此,生活在福建沿海的人常常会遇见一些极有戏剧性的事情,比如围观打篮球,一听裁判吹哨,就齐声喊“奥赛”,却不明白“奥赛”只是“球出界”,是“闽南化英语”的说法。

而鼓浪屿便是这种个性与情结的一次集体大爆发。

在《理想年代——鼓浪屿建筑的融合之美》一书中,记者了解了岛上几座代表性侨建的前世今生。

厦门的鼓浪屿风景介绍(读懂思明之鼓浪屿建筑)(2)

图为黄家花园(又名中德记)内,一株老榕树在静默无声中与别墅相依相偎。新华网 刘默涵 摄

厦门的鼓浪屿风景介绍(读懂思明之鼓浪屿建筑)(3)

图为黄家花园航拍图。黄家花园又名中德记,由中楼、南楼与北楼组成,有“中国第一别墅”之称。新华网 刘默涵 摄

黄家花园。由中楼、南楼与北楼组成,有“中国第一别墅”之称。它的建造者黄奕住原籍泉州南安,17岁时带着一套理发工具到南洋,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后来改做土产杂货和糖栈生意,最终成为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总资产逾300万印尼盾并进入《世界商界名人录》。1919年,黄奕住携款定居鼓浪屿并开始在厦门、上海等地广泛投资。

从总体布局看,黄家花园是中式的:中间一幢为正楼,两边配楼以中间为轴线完全对称,正是中国“左昭右穆”的古代宗法制度观在建筑上的体现。但从个体特别是最后建的中楼来看,却又很难确定它具体属于哪一种风格,如果说“断裂的山”是巴洛克风格,“柱式的处理”是模仿法国、意大利,那么,内部四面回廊、双向步阶、剁斧凹槽廊柱、大理石楼梯、红楠木家具、青铜镂花的壁炉等,则是各种风格的杂糅,丰富而新颖。

海天堂构。由五幢各具特色的建筑组建而成,堪称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由于其门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飞檐翘角,而方形廊柱却又红砖顺砌,透露出古希腊柱式的优雅高贵,因此也常被说成是“穿西装戴中式帽”,更被报道描述为“中西杂糅中透出和谐的异样之美,庄严气派里弥漫着让人着迷的、檀香般的清幽雅致。”

海天堂构的建造者是晋江籍菲律宾华侨黄秀悢及其同乡好友。黄秀悢出生于中国传统的耕读世家,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在1921年建造海天堂构之前,他已在海外奋斗了20年,回国定居也已有22年之久,这些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后来的治宅基调:中西合璧,满足多层次需求为上。

番婆楼。落成于1927年番婆楼是尽人子之孝的典范之作,其建造者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当年,身为人子的许经权为生活所迫,离开双亲远赴菲律宾。经商致富后,曾把老母亲接到菲律宾,一心想让她过上好日子,以补偿多年未能侍奉身边的遗憾。可是,老母亲过惯了闽南生活又不服当地水土,没几个月就吵闹着要回老家。左右为难的许经权于是来到鼓浪屿,购地建起了别墅,又专门在前院搭起了戏台,时常请戏班子为老母亲演唱,让老母亲真正过上舒心的日子。在他的带领下,许家子孙都争相孝敬许母,把老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俨然一副“南洋富婆”形象,被街坊邻居称为“番婆”,别墅也自然成了“番婆楼”了。

瞰青别墅、西林别墅。位于岛上地势高峻奇峭的日光岩北麓,其主人黄仲训,早年成长在厦门,原本准备走仕途,后因为家庭需要,前往“安南”协助父亲打理生意。1918年,黄仲训回到鼓浪屿,先后建起了厚芳兰馆、瞰青别墅和西林别墅。

瞰青别墅、西林别墅和日光岩几乎完全融为一体。其中,瞰青别墅从二楼看是法国式,内部却以近代中式风格为主。它的二楼圆拱和屋顶上也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两个水形马鞍背盖在了欧陆风格的主体建筑头上。

传说中,当年黄仲训曾在瞰青别墅门口留过一副对联:“出没波涛三万里,笑谈今古几千年”,仿佛就是为了给自己不同寻常的人生作注。

……

“(中国)整个沿海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比这个小岛拥有更为有趣和动人的故事了。”一百年前,也曾有一个美国人名叫毕腓力的,在他的《厦门纵横》一书中这样赞叹过鼓浪屿。

的确,在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当记者再次面对静立岛上的这一座座建筑时,便能看到很多人与事活跃其间,同时,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愫开始笼罩心间,伴之而至在耳边轰响的竟是这样的旋律: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山甚青,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作为一名游客,无论怀着怎样的梦想,鼓浪屿都值得一看。而作为中国第二大侨乡,福建目前在海外的乡亲已逾1500万人,这样背景之下,鼓浪屿更值得深读。

厦门的鼓浪屿风景介绍(读懂思明之鼓浪屿建筑)(4)

图为鼓浪屿上的骑楼风格沿街建筑。新华网 刘默涵 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