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灭了吗(安史之乱为何持续了八年)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为中国之后的历史酿成深远的影响唐朝从一个精神健旺、全身肌肉的中壮年变成各种慢性疾病缠身、天天这儿疼那儿疼的老年人节度使坐大诱发藩镇割据,其乱象至宋朝建立方结甚至江西、湖南等部分省份的分界线,就是源自当时它的历史影响,可能比我们看见的还要深远本文要分析的,是安史之乱为什么持续了八年,是什么原因让它持续了那么久?,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灭了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安史之乱后唐朝灭了吗(安史之乱为何持续了八年)

安史之乱后唐朝灭了吗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为中国之后的历史酿成深远的影响。唐朝从一个精神健旺、全身肌肉的中壮年变成各种慢性疾病缠身、天天这儿疼那儿疼的老年人。节度使坐大诱发藩镇割据,其乱象至宋朝建立方结。甚至江西、湖南等部分省份的分界线,就是源自当时。它的历史影响,可能比我们看见的还要深远。本文要分析的,是安史之乱为什么持续了八年,是什么原因让它持续了那么久?

安禄山死在757年,造反仅仅一年一个多月,就被儿子干掉。依笔者之见,没被儿子干掉,他也活不了太久。安禄山身材硕大肥胖,当时有54岁了,有人分析他的失明很可能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恐怕很多人难以置信,安禄山这祸首都命不久矣了,唐军怎么又花了六年多才平定乱局呢?这个,首先要归咎到安史之乱的重大责任人之一——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需要提及一点:安史之乱前,兼管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安禄山,并不是掌兵最多的节度使。天宝五年(747年),王忠嗣掌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换成现在是手握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四省以上兵权,相当于如今的军区司令了[石化]但是,王忠嗣与太子李亨走得太近,引起了李隆基的警觉。当年王忠嗣被贬,两年后去世。王忠嗣之死也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有很大关系。安禄山对李林甫十分忌惮,不敢造次。据说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李林甫753年去世,对安禄山而言,如同悬在脑顶的大砍刀一下子少了一只。

或许是王忠嗣这样更大的军头说干掉就干掉,才给了李隆基自以为一样能吃定安禄山的信心。安禄山755年12月16日起兵,六日后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初始竟不愿相信,随即气急败坏。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料到安禄山真的狗急跳了墙。自此,李隆基做出了一件又一件瞠目结舌、败尽人心之事。

李隆基先召杨国忠商议对策。接着委派封常清、高仙芝分别坐镇洛阳和东征。这个已经七十岁的老皇帝,先下了第一步怒气攻心之棋:赐死安禄山长子安庆宗和妻子荣义郡主。先不揣测安庆宗在死去时是恨父亲还是恨皇帝,荣义郡主可真是倒透了霉!荣义郡主是作为政治联姻者嫁给安庆宗的,她的婚事肯定是皇帝一手安排的。如今仅仅因为嫁给安庆宗,也连带着丢了性命。何其冤哉!何况安庆宗有什么想法也不好说,也许他希望好好在长安过日子,父亲不要搞事……但李隆基连给这两个人辩白的机会都不给。退一步讲安庆宗是个人质,还罢了。荣义郡主不会放过她吗?大不了找个男人改嫁。荣义郡主的枉死,是李隆基一步步铸成无可挽回之大错的头一步。

由于中原久疏战事,武备废弛,叛军杀来,河北河南的人们全吓懵了。仅仅一月,洛阳失陷。封常清走前对战胜叛军十分有把握,在李隆基面前下保证,去洛阳后才发现大事不妙。与退守而来的高仙芝会合后,二将一商议,带领军队弃守洛阳,以潼关天险为据,保长安不失。当时一帮临时拼凑的官军(大多平民和市井之徒,甚至牢犯)贸然与叛军(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交锋毫无战力优势,在洛阳亦无地利之优(华北平原),这个暂时保存力量、伺机反扑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可将军在外,最怵遇到个脑袋被门夹了的上司——这个上司还附带年老、气昏了头、疑心病犯了谁都怀疑等等等等叠加DEBUFF!李隆基听说洛阳失守,在他的脑子里只想“你封常清(和高仙芝)不是信誓旦旦跟我说洛阳能保住吗?怎么现在保不住啦?谁能保证你们不能当第二个安禄山啊?”他之前遣宦官边令诚查看高仙芝等战况。边令诚也是个差劲人物,求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向李隆基进谗言。756年1月24日,一个服毒,一个被斩。离安禄山起兵多久?一个月零一周左右[石化]

封常清治军严格,素无大过。高仙芝擅长山地奔袭,不失为一代名将。一个死前上《封常清谢死表闻》,一个说:“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上天下地,三军皆在,君岂不知?”“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当日,全军跟着高仙芝呼冤,也阻止不了他脑袋落地。可怜二将尚未平叛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上司坑死!二将无过被杀,于官军士气造成巨大打击。什么正确的决策都看不到,稍微犯点错(实际都不是错,是他李隆基自己认定的错!)就杀将,可见李隆基此时心态崩到何等地步!

封、高二将被害,逼出了下一个牺牲品——哥舒翰。哥舒翰这人私生活较花,美酒美人儿从不缺,51岁那年突然中风,半身不便。在二将被害后,李隆基让他带兵时,他是不愿上马的,因为他身心状况很差。但君令不得不受,硬着头皮上阵,在潼关一守数月,倚仗地利拦住叛军。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北方打得有声有色,颜氏兄弟在河北作战,叛军扩张受阻。或许是捷报多了,让李隆基飘了,他又督促哥舒翰出关歼灭叛军。哥舒翰三番五次上表不能跟叛军决战,李隆基不听,杨国忠也不停地喊出关找叛军打。夏天,哥舒翰被逼“恸哭出关”,唐军大败,死者十有八九。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势头不妙,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潼关失守,长安城破。

哥舒翰被裹挟投降,归根并不是哥舒翰及部下之错。若无封、高二将无过被杀,哥舒翰怎会被逼出马?无上头逼迫哥舒翰怎会和叛军交锋大败?部下们怎会害怕自己像封、高二将一样而投降叛军?一环扣一环,往上推,根源还在李隆基。

长安失守,脸被抽肿的李隆基终于有些清醒了。他下令将宫内珠宝留给叛军,这样叛军不会去抢百姓。可错上加错,再三犯错,大势去矣!一部分皇室未及逃出,其中有唐德宗之母沈氏。一行人仓皇逃到郊外,马嵬驿兵变爆发,杨国忠被乱刀砍死(也算报应了),边令诚等一堆人被杀,杨贵妃被吊死。肃宗李亨趁父亲名望尽失,架空父亲。李隆基这又老又废地跑到巴蜀,李亨带领亲信在灵武登基。父亲搞出的烂摊子由他接了。

公正地讲,李亨初期的行动是没有毛病的。他被父亲压抑已久,而且李隆基一系列歇斯底里的昏招早已将他的人心送葬殆尽。老的不顶事了,年轻的(其实也不年轻了,45岁了)上,没有错误。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他委派下接掌大任。唐朝将领被坑了一堆,还有这俩攀天柱。可惜,接下来李亨的应对将他的缺陷暴露无遗。他父亲有年轻英明的时候,他连英明的时候也没有。

首先,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安庆绪搞死。李亨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直捣叛军老巢,错失了一个机会。

其次,因为他自己的不自信,他怕儿子李豫(当时叫李俶)也学他架空父亲那一套,又防备郭子仪等众将。召回太子,军中不设帅,让宦官鱼朝恩监军。这一来,坑惨了唐军。明智的上司知道危机时放权予部下,李亨却反其道而行之。

李亨忌惮太子,起因在太子收复长安和洛阳时建立了不错的声望。郭子仪指挥,名义的指挥也是太子。之后到即位,李豫未再参与平乱。

到了757年年末,失地大多收复,安庆绪兵将溃败,仅剩一千多人。史思明明面降唐,对安庆绪作壁上观。对于以李亨为首的唐朝政府而言,这是一个平乱的绝好机会。(江南未失守,死守睢阳大半年的张巡功不可没。)李亨不立即追击残部,趁敌溃散一举歼灭。拖,拖,拖拖拖[发怒]拖到第二年秋,拖得叛军恢复了不少元气,才围攻安庆绪。

这次李亨安排十个节度使加上仆固怀恩围攻安庆绪,但无一人担任指挥中枢,鱼朝恩反成名义上的总指挥。如此下来,十个节度使各自为战,拧不成一股绳。唐军兵力的绝对优势让安庆绪撑不住了,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接应。李光弼认为战机来了,说"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吾不备也。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之败,必不敢轻出。得旷日引久,则邺城必拔矣。庆绪已死,彼则无辞以用其众也。"要将史思明逼走,收复邺城。鱼朝恩不许,再次错失良机。第二年正月可能是耐不住了,节度使之一李嗣业攻击邺城,伤重而死。史思明发现唐军互相扯皮的弱点,让小股部队突袭。以为是游军而大意的唐军被杀个措手不及。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损伤不轻,鲁炅重伤,唐军溃败,纷纷逃命。郭子仪倒霉地碰上了沙尘暴,不得已也撤退。败战后,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而归。史思明杀了安庆绪,继续搞事。洛阳第二次沦陷。

这一败战,郭子仪成了背锅的,鱼朝恩没有任何处罚。郭子仪心里有万句冤枉,也得咽下去,否则就是掉脑袋的事了。指挥交给李光弼。李光弼将手中的烂牌打出王炸,一个河阳之战大败史思明。“美马计”的故事发生在这个时候。

然后,到了760年下半年李亨坐不住了,问李光弼什么时候能搞定,李光弼多次上表说叛军兵锋尚锐,等待时机为妥,不可轻举妄动。李亨不听,鱼朝恩又来,仆固怀恩也被遣来。三个人拧不成一股,收复洛阳之机错失。若非史思明被史朝义干掉,天知道会整个什么幺蛾子。

不知是不是这么来回折腾,老天都看不下去了。761年末李亨病重,李豫开始监国。762年5月3日,郁郁寡欢的李隆基去世。李亨的张皇后与李豫有矛盾,密谋废李豫,被李豫率领李辅国、程元振等政变。受了这一吓,5月16日,李亨也死去。

李豫接下爷爷、父亲留下的烂摊子,终于在763年搞定了叛军,史朝义自尽。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来,唐朝政府有多次时机,搞定叛军,而不至于拖延这么久的。

最大的责任是唐玄宗父子。李隆基玩弄一辈子人心,料不到反被安禄山打脸,从而气急败坏,至长安沦陷前的半年间,都处于一个心态崩了的境地。越急着搞定越搞不定,一错再错,可怜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和枉死的将士们!李亨不自信、不明智且多疑,该防的不防,不该防的天天防,当断不断,青年时长期被压抑打断了他一半脊梁骨和志气。李亨执政的实际水平,从他纵容张氏干政,放纵宦官,可略瞥一二。

小伤搞成大祸患,可以两三年结束拖成七年多,给唐朝从上到下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李家信用透支,威严扫地,部分皇亲国戚无辜枉死。上文曾提到的留在长安的沈氏,757年李豫回到洛阳,曾与她重逢,沈氏留在洛阳。不想759年洛阳二度被占,沈氏从此找不到了。很可能像后倭马亚的希沙姆二世一样,城破后找不到人,早就死在了乱军之中。如果早点搞死叛军,李适会至死都找不到母亲吗?

中原的百姓们更是如坠炼狱,苦不堪言。杜甫的《石壕吏》作于759年左右,正是唐军对邺城久攻不下的时候。如果李亨不拖着叛军,早点剿灭,那个失去两个儿子的妇女,何必也上前线做饭,与家人作别?唐肃宗拖延这个,怀疑那个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越多延误一分,天下的百姓就多受苦一分!?

《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真令人不忍卒读。

763年,吐蕃占领长安半月。764年,吐蕃截断河西走廊,唐军被迫绕道蒙古高原去安西。多年之后,安西失去。没有安史之乱那些瞎折腾,不少事情或许可以更晚发生。甚至,不排除不会发生。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