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背后的真相(孩子行为出现拐点时)
伴读第八季 · 第十三天
朗读者·白思淼
壹
孩子情绪振荡曲线的两个极点。孩子情绪的发展都是曲线振荡的,一直消极的人不正常,消极到一定程度,他就在这儿圈着了;兴奋得觉都不睡,也不正常。
正常的是在这样一个可控的空间里边实现自我振荡,在这样的振荡中实现自己情绪、心理、性格和人格发展的成熟,是弯曲的前行。
我们家长平衡孩子的节点要在他情绪的两个极点上,这两个极点都要求我们极其稳定和平和。这主要由母亲情绪的平和度决定。
孩子高兴的时候我们家长一般都能稳定和平和下来。孩子消极的时候,我们家长能不能调整出这种状态,这个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决定孩子能不能实现自我反弹的关键点。
贰
孩子行为发展过程的拐点。孩子行为发展过程中的拐点,比如孩子行为上存在一个小毛病,假如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去观察,这个小毛病有可能往好处走,也有可能往不好的地方发展。
比如孩子拿了你两块钱,但前提是什么?第一,你绝对不能指责孩子犯错误。第二,更不能给孩子灌以偷的概念。
他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和情绪上的不自控,是孩子心态自然的一种应急,一种对客观环境包括对周围人对他指责的一种回应,是一种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造成的。
我们家长一要避免是非判断,二要避免道德判断,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道德判断是可怕的。
这个拐点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是有局限的,它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如果不给空间它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不去干预,不去碰触他,他自己发展就没劲了。
到什么时候我们去碰?除非是底线,并且这个底线涉及法律和安全的时候,我们要给他堵住,在这个地方立一道墙,或者立一块钢板,不可逾越,绝对不做让步。
谈这个底线,但不要揭老底,也不要算老账。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稍微大方一点,孩子就收住了,这是行为发展过程中的拐点。
叁
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我们就按孩子三岁入幼儿园,这是孩子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在这一个点上如何做?
如果家长送孩子的时候觉得烦,孩子对集体生活也讨厌,如果你兴高采烈地去送孩子,觉得送他是种享受,孩子觉得幼儿园的生活也很有意思,这个时候是感在先,不要在第一天送孩子上学就显出很难受的表情,孩子会有感觉的。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带孩子进学校,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情,不要让他觉得可去可不去。
在以色列,孩子入小学,是家长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犹太民族把学习作为信仰,他们第一天带着孩子进学校的时候,和进教堂的那种状态差不多,这是小学一年级要给孩子树立的一种意识。
初中入学的时候要带给孩子一种力量,就是展示自我的开始。“孩子,你要去表现自己了。”“你很棒,去表现自己好了。”要给孩子树立这么一种信心。“爸爸妈妈看你的表演。”
高一的孩子需要证明自己,初中表现完了再到更苛刻的条件里面去证明。我们家长要有“等待孩子去证明自己”这么一种心态。
大学是实现自我的重要阶段。孩子上了大一,你要以一种成熟的眼光去看待。不要老是这样唠唠叨叨,不要再挑他的弱点了,要把他看成一个成人。比如你有什么成人之间的事,跟孩子咨询一下,交换一下意见。
这就是关键的转折点,这几个关键点实际上对孩子内心实现了一种平衡,包括对孩子的行为发展方向作了最清晰的定位。
《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编者著:皇甫军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11月
-作者-
皇甫军伟,是著名教育实践家,因突出的教育思考及教育实践,被誉为京城教育界的“五少”之一。他倡导并践行“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理念,让无数家庭受益。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和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等节目做嘉宾。
-朗读者-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英才小学 | 白思淼
座右铭:坚持就是成功的捷径。
征集朗读者
如果您喜欢朗读,愿意为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欢迎自荐。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详情戳左图,参与报名。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征集页面!
▼
#留言互动打卡#
别忘记参与我们的伴读打卡活动哟~
微信、微博、微社区
▶ 三种打卡方式任你选择
活动很简单!
在每天的伴读文章下方进行评论
或者转发到朋友圈
评论内容仅为简简单单的为
“马拉松打卡!第X天”
聊生活,聊感悟,也可以分享一个笑话。
没准你可以也在这里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噢!
坚持打卡21天
跑到马拉松终点的人,将有神秘大礼等着你!
福利多多!
参与打卡的亲们有机会获得
《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还可以直接与皇甫军伟老师在线解答疑惑。
小编推荐
本期编辑 | 祝颖丽 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