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

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1)

作者:叶履森

“小倒戏”旧称“倒七戏”,至1955年才改成为庐剧,流行于舒城、肥西一带,唱腔有主调和花腔两类。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子戏、全本戏三种。在舒城民间把这种戏剧统称为“小倒戏”。小倒戏的演出成本很低,不需要正规剧场,也没有灯光、音响等设备,只需在村头临时搭上一个草台子,在草台前埋上两根木桩,两根木桩上悬挂一副对联,上联是:出将入相,仔细端详,无非借古代衣冠,奉劝众生努力向上。下联是:福善祸淫,殷勤献演,非是炫世人耳目,实为一片菩萨心肠。然后再拉上一道帷幕,戏台就建成了,所以桃溪人又把小倒戏称为“草台戏”,称唱戏的戏班子叫做“草台班子”。

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2)

戏台(来源 | 资料图片)

演出的剧目多是一些折子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休丁香》、《小辞店》、《大娘教子》、《讨学钱》、《合同记》、《红灯记》、《白灯记》、《白蛇传》、《四郎探母》等,也有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戏剧,如《草船借箭》、《战长沙》等。两种不同题材的剧目被群众称为“文戏”和“武戏”,无论“文戏”或“武戏”,道具都十分简单。文戏中的生角只需一把折扇,旦角只需一方手绢。武戏中的武生以竹当马,称为竹马。所谓兵器也就是一根木棍,舞台气氛完全依靠乐器如木铎和大鼓的使劲敲打来烘托,起到扣人心弦的舞台效果。民国时期,在桃溪镇较有影响的“小倒戏”班子主要是尹成凤班子。

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3)

演员(摄影 | 束健)

尹成凤是三沟村中街村民组人,生于清末民初,自小就爱看戏,长期跟随草台班子看演出,也帮着戏班子拉幕,收幕,并干一些肩挑箱笼的体力活,时间长了,便被戏班子留下,在戏班子里学习戏剧。尹成凤很有演出天赋,不久便由跑龙套变成主角,生、旦两角皆擅长,扮相、唱腔、做功俱佳,很快唱红舒城城乡。后来,自己组建班子,取名“尹成凤班子”。城里有钱人家做寿请“尹成凤班子”唱戏,乡下人农闲或逢年过节时请“尹成凤班子”唱戏,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热捧。

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4)

演出(摄影 | 余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门对尹成凤班子进行收编、整顿,于1956年10月正式成立地方国营舒城县庐剧团。最初,尹成凤被县庐剧团吸收为工作人员。“文革”开始后,县庐剧团再次进行整顿,禁演古装戏,将原来演出时使用的服装道具全部烧毁,尹成凤亦被县庐剧团清退。

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5)

入场券(来源 | 资料图片)

在此之后,桃溪镇各村在尹成凤班子的影响下,由群众自行组织的小倒戏班子,于农闲时节和逢年过节时便搭台演出,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这些草台班子经过区文化站的培训、指导,并加以整改后,以村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剧目以革命样板戏为主。在此阶段,还经常以区、县搞一些文艺汇演之类的文艺活动。“文革”结束后,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如电视、互联网覆盖城乡,小倒戏、草台戏便失去了观众,随之消失。改革开放之后,为满足农村中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庐剧被灌成磁带,利用电视机或影像机播放,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

安徽蒙城清音戏(安徽舒城草台开幕)(6)

看戏(摄影 | 郭宏昌)

(图片来源:《舒城戏曲志》、《周瑜故里游:舒城》、中华戏曲、舒城县文化馆等,部分资料由舒城县委史志室提供)


  • 作者:叶履森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出外龙舒人工作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