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是多大年龄(古人有退休这一概念吗)

古人退休是多大年龄(古人有退休这一概念吗)(1)

  “退休”,古已有之。不过,现代退休与古代退休有很大区别。按照《汉语大词典》里的标准说法,现代退休里面不仅有“干部”,还有“职工”。而在古代则只有官员才有的特权,普通人是无休可退的。

  中国古代对于“退休”的称呼,也与现代不同,叫法颇多。有“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乞身”、“归老”、“归休”等等。“致仕”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按照《公羊传·宣公元年》里的说法:“致仕”便是“退而致仕”。东汉经学大家何休解释道:“致仕,还禄位于君。”《白虎通义·致仕》中也有:“致仕者,致其事于君。君不使退而自去者,尊贤者也。”用现在的话,就是将官位还给君主。“致事”、“致政”意义与“致仕”大致相同。“乞骸骨”,从字面向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有“叶落归根”的说法,就是希望君主准其退职归家,使其老死的骸骨能够得以葬于故里。《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这都是关于“乞骸骨”较早的记载。

  东汉时,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高级官员,地方官还要在每年八月登门慰问,并且送慰问品。汉和帝时,太尉邓彪“以疾乞骸骨”之后,除了“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的殊荣之外,“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奉羊酒”。之所以选择在八月,这是东汉时期的惯例,据说与八月是丰收之时,慰问时有取喜庆之意。

  到了唐代,退休制度更加严格。年龄达到七十岁,必须退休。甚至,“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唐朝对于官员退休的保障还是很优渥的。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终身得半禄,一些有贡献有功勋的大臣,譬如房玄龄、宋璟等甚至还可以领到全额“工资”。朝廷也对一些服务朝廷大半辈子的官员给予特殊照顾。如在退休前,都要给予提高官阶,好让退休后有个比较好的待遇。按照唐朝时的均田制规定,从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要授予永业田、职分田、公廨田,其中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这样五品以下的退休官员,仍然可以享受一部分田地的收入。唐朝官吏退休不仅不像汉朝时期,执行的较为艰难,反倒体现出“能上能下”的“高风亮节”和“宽阔胸怀”。譬如唐朝重臣李靖、魏征、尉迟恭、宋璟、刘仁轨等,都是主动要求退休。

古人退休是多大年龄(古人有退休这一概念吗)(2)

  宋朝时的退休制度,虽然规定的较为明确严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很难落实。除了延续前朝的“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但是,很多时候出现“衰老不退”的情况。而且,宋朝对于因为年老不能治事,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无法执掌事务的官员,给予管理道观,支取高薪的职位,称之为“祠禄官”。这样一来,宋朝“老干部们”纷纷发挥余热,都不想退休,使得冗员丛生,机构臃肿,严重影响国家的行政效率。

  明朝早期,继续沿用“七十致仕”的规定,但是到了洪武十年,朝廷规定退休年龄从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不过,到了永乐年间,又将退休年龄改回七十岁。而成化年间朝廷又宣布自愿退休者,不限年龄,均可致仕。明代凡三品以上官员领原俸,三品以下还要升一等。清时,大小官吏退休,凡有世职者(世代承袭的职务)均领原俸,无世职者凡六十以上领半俸,未满六十要求退休者不发俸禄。不过,明清官员俸禄并不高。虽然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增加工资,但是与汉唐时期相比依然较低。《明史》就曾经写道:“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按照“进化论”,人类从猿猴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距今至少有数万年了。总体来讲,历史是在向前发展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都是一帆风顺,直线运行,尤其是某些个别的时代,或者是某个领域,出现暗礁、逆流、甚至旋涡,暂时停滞或者后退,但是一旦推动历史发展的能量蓄积到不可抑制,便如滔滔江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向前发展的趋势。国家的发展运行如同历史发展道理一样,新的制度淘汰旧的制度,先进文明的替换落后的文明。而作为一个国家核心的行政机构,它是政权的生命,官吏的吐故纳新更是直接影响政权的生命周期。

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机构的效率,规定了一系列的退休制度,目的无非是让王朝更好的长期存续下去。不过,古代王朝因为权力归于帝王,而帝王却没有退休的时间限制,这直接导致官吏退休制度的实施,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并不能起到革故鼎新、矫正执政偏差的作用,当所国家面临的矛盾集中到来时,则结局只有人去政亡,皇朝覆灭。王朝历史虽然远去,但是这样的教训却值得后人深思与警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