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

大明延平王,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相信很多人都认识这个人,作为把台湾收入中华版图之人,于何时来说,都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讲到郑成功,早年看到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开拓台海,功在千古,矢志抗清,至死不渝。”将郑成功整个一生的功绩以及所做之事囊括,浓缩成了这十六个字。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1)

郑成功

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功绩,大概是可以被中华儿女传颂一辈子的。在当时的情况来说,更多的属于一种战略的转移,相对来说只是重新建立根据地,没想到这一建立就成了遗泽中华的千古功绩。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称之为明清无数豪杰中对中华贡献最大之人。

郑成功的一生都在为明朝而努力,不是在反清就是在反清的路上,可以说,清朝对其恨之入骨,明朝对其有愧。清朝总是想着招安郑成功,不惜以其父亲作为要挟,可见郑成功确实把清朝人给打怕了。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2)

郑成功雕像

生于明朝即世代明朝

郑成功其实一开始是不叫这个名字的,最原本的名字是“郑森”,后被赐姓为“朱”,并且改名为“朱成功”,因为明朝的原因,最后流传到世人耳边的就只有郑成功这三个分量极重的字。

参考:

“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剌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康熙诏书

从上面可见康熙本身来说,只知其朱成功,不知其郑成功。

1628年,郑成功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父亲是“郑芝龙”,说的好听点就是“海上经商者”,说的稍微难听一点就是一个“倭寇”,因为明朝禁海,所以郑芝龙的身份并不能冠以海商的名号。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3)

郑芝龙

明末战乱之际,郑芝龙手中有一支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又因为海上有荷兰人以及小股海盗在边骚扰,所以郑芝龙成功被明朝招安去海上对付荷兰人以及海盗,好让明朝专心对付国门之内的人。

在弘光政权覆灭之后,郑芝龙还有郑鸿逵兄弟俩拥护了“朱聿键”称帝,史称“隆武帝”,也在这个时候,郑芝龙将郑成功从暗处推向了世人的眼前,郑成功也一度受到隆武帝的赏识。

在刚刚见到隆武帝的时候,隆武帝将明朝最尊贵的朱姓赐下,“毕竟自己的皇位都是人家老爹拥戴扶上去的,不给点好东西不行。”不明觉厉的郑成功自然感激涕零,在这个时候,郑成功对于明朝就有了更为清晰的归属感,即“生于明,死于明”。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4)

隆武帝

坚定拥护明朝,决意誓死抗清

郑成功的小时候,是在自己母亲身边长大的,对于自己的母亲,尊敬之余还有着超出寻常人的亲情,正是因为自己的母亲,使得郑成功完全一面倒向了明朝,跟清朝从此势不两立。

1646年,明朝战乱到了尾声,清军攻打安平,郑成功不知道事态如此的糟糕,其母亲定居在安平没有撤退。田川氏被进攻的清军凌辱后,自缢而死,等郑成功到了之后,只剩下一具尸体,整个城池一片狼藉,硝烟弥漫。

郑成功看到母亲尸体,发誓一定要为母亲报仇,一生与清朝势不两立,并且为了母亲以纯洁无暇的身体下葬,特意将母亲肚子剖开,洗干净后将其下葬。

“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

郑成功一直在为明朝而奔波游走,不曾停下,但是隆武帝政权之后,始终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郑成功为了给明朝一个大的根据地,把目光悄悄注视向了台湾。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5)

郑成功剧照

清朝在中原大地之上逐渐稳固,明朝必须要一个根据地

“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何斌

前荷兰的管事何斌,因为债务问题逃回到了郑成功这边,跟郑成功说台湾是多么的好,是多么的富饶,并且远居海外,被一群荷兰人占据着,只要拿下来,不愁大明不复兴,郑成功心动了。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6)

郑成功出征

一直以来,靠着厦门沿海一带来抵御清军,实际的地盘在逐渐的压缩,再没有一个合适的根据地,手下军心涣散是迟早的事,所以攻台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661年四月,决定拿下台湾的郑成功,率领两万余部众对台湾发起了进攻,艰难的战役之下,总算是将台湾给打了下来(详情战役请搜索“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在这不做言表)。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7)

郑成功行军图

郑成功登上热兰遮城堡的东南角楼,用缴械了荷兰人的望远镜看着台湾腹地,整个台湾的面貌一览无遗,高山、丘陵、平原尽收眼底,“百废待兴”四个字跳入郑成功的脑海之中。

从此,台湾正式开始了“明郑统治”,这也是台湾第一次正式被纳入到中华版图之下,,尽管是为了反清寻找一个根据地。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开疆拓土的伟大功绩,看看如今台湾的位置,其实就知道这对中华的重要性是多么大了。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8)

行军地理图

“自古忠孝两难全“,”天地君亲师“取其君而不取亲

郑芝龙在隆武帝期间,投降了清朝,但是因为郑芝龙过于热情,导致清朝对这个诡计多端的商人有着天然的怀疑,所以在商量着招安的时候,直接就将郑芝龙挟持到北京城去了(自己的地盘才有安全感)。

郑芝龙还在做着清朝会给一个大官梦的时候,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清朝的任命下来了,仅仅只是给了”一等精奇尼哈番“。这就是一个空头衔,不存在什么官身,实际上是什么权力都没有,只是清朝用来安抚郑芝龙的。

随着郑成功反清口号的打响,清朝觉得郑芝龙有着很大的嫌疑,是不是郑芝龙想要跟郑成功唱双簧来骗清朝,认为这是郑芝龙的奸计,所以让郑芝龙劝郑成功投降。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9)

郑成功(剧照)

郑芝龙是真的坐蜡了,他知道这个儿子是不会投降清朝的,因为母亲被清朝人凌辱致死是其一生过不去的关卡,所以肯定不会投降的,但是现在自己又在清朝的眼皮下,一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道:”我命休矣“。

清军派人通知郑成功,让其放弃对抗清朝,并以父亲作为威胁,郑成功誓死不从,依旧遵循自己的想法去抗清,哪怕自己家人前来求情。

“跪下涕泪涟涟称,父在京许多斡旋,此番不就,全家难保,乞勉强受诏。”--《先王实录》中记载郑成功弟弟前来求其投降

郑成功是不可能投降的,也就婉拒了自己弟弟的请求,也是因为郑成功不投降,所以郑芝龙开始一步步走向死亡,先是软禁在京城之后,后是因为儿子被捕入狱,全家都流放至宁古塔。

一条条消息冲击着郑成功的内心,郑成功一直饱受煎熬,每一次与清军血战就意味着自己的父亲离鬼门关更进一步,郑成功一直在”忠“和”孝“之间徘徊,在苦苦的压抑。

郑成功是郑芝龙最喜欢的一个孩子,并且对于郑成功的栽培以及宠爱,真的到了无以复加,父子之间的深情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1661年十月初三,因为郑成功拒不投降,全家十一人被屠杀,郑芝龙也死于清人刀下。郑成功知道这个消息后不禁悲从中来,只能苦苦压抑。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10)

郑芝龙

”忠臣孝子“一直都是古代对于男人最高的评价,但自古往往两者只能取其一,郑成功取了前者而无法取后者。

似乎老天跟郑成功开了一个很大玩笑,使得郑成功连“忠臣‘也未曾取到。

台湾终成根据地,永历遭杀

收复台湾,一定是要有着明朝根基,来反对清朝才有意义,假如没有了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根据地,向谁去效忠,又有什么意义呢?

1662年,康熙年,台湾打下来之后好尊卑大举移民,将明朝的根基全部迁往台湾之际,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郑成功的耳朵之中,那就是永历皇帝被杀了。

永历帝被吴三桂给杀了,消息传到郑成功的耳朵边无疑是天崩地裂,因为永历帝已经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了,是郑成功的效忠对象,这一死,郑成功失去了目标,也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两个事情直接将年仅三十九的郑成功给打击惨了,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苦苦坚持到现在是为了什么,信念都已经没有了。

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变化图(反清复明郑成功)(11)

郑成功铜像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儿子与奶妈的私通“,最后还生了一个儿子,内忧外患之下郑成功一病不起,享年三十九岁。

“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顿足拊膺,“以两手抓其面而逝“

这位誓死效忠明朝的将领,结局竟是如此凄凉的下场。

结语:

总结郑成功的一生,就是两件事:

1.收复台湾。

2.抗击清军。

但是一个收复台湾,就足够郑成功流芳千古,被世人铭记了,说到郑成功,就一定会说其为”两岸的民族英雄“,这也是给的最中肯评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