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

对于这部影片,很多影评人都是从故事内容来解读,未免过于局限,要想真正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必须从多维度进行解读。@我是阿弓


导演安德烈·萨金赛夫知道的回归于2003年6月25号在俄罗斯上映。是一部描述父子亲情的悲剧电影。该电影荣获金狮奖和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电影上映那年正是苏联解体第12个年头,因此电影背后的价值得深思。

电影内容主要讲述了父亲在消失12年之后回到了家中,带着安德烈和伊万兄弟俩去小岛上旅行的故事。该片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但在豆瓣却有8.7的高分。

电影里,三个人在旅途中遇到很多问题,钱包被抢、汽车遭陷、雨中划船、守时之争。电影内容围绕旅行的过程展开,向观影者呈现俄罗斯电影的冷郁沉重。

在我看来,从时隔多年的回归到永远的离开,从懦弱服从到勇敢坚强,他们的经历其实是在表达成长的艰难过程。

如果只是从影片内容来解读此片,无法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因此我将从“导演的镜头语言、故事人物的塑造、电影主题的呈现”三个维度, 一一为大家进行解读。

  • 导演的镜头语言:画面整体压抑且细腻,衬托出了影片悲剧的基调。
  • 故事人物的塑造:人物塑造丰满而真实,凸显个人的性格特征
  • 电影主题的呈现:独出心裁的故事结局,衬托电影背后的真实含义,彰显成长的不易。

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1)

01、导演的镜头语言:画面整体压抑且细腻,衬托里兄弟俩内心的苦闷抑郁,埋下了影片悲剧的基调。

作为一名影迷,看完回归后,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内心的激动、思想的碰撞。虽然剧中的人物很少,几乎只有三个人,但是三个人之间的每一次的交流,每一次发生的冲突都都是一声声激烈的驳斥。

兄弟俩为了独立勇敢、为了成长自尊,他们在这些驳斥中挣扎。这种挣扎的镜头语言与画面,我们能从很多细节中看出来:

①沉抑的青灰色为主色调,加上汽车的红色,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气氛。

导演用一种沉抑的青灰色贯穿电影的始终:从平静无波的水面到弟弟伊万泳裤的颜色,从灰蓝色的天空到下沉的小船。整个剧情刚开始的时候,整个电影画面就是浅灰色的,一席暗色的水波缓慢荡漾开来,直至铺满整个画面。电影整体上的这种色调给人一种临近死亡的恐怖之感。

电影中男孩深埋的懦弱与胆怯在青灰色中彻底爆发出来,浓郁且深沉。

另一方面汽车的红色,鲜明突出。主体上呈现的青红二色,既是片中人物的真实处境,也是现实生活中内心复杂的暗示。很多人都认为这显露了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沉重情绪。由此可见,电影深沉的主题就是导演压抑思想的外向性表达。

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2)

②画面镜头细腻,表达出了孩童对父亲丰富又复杂的情感。

影片中人物心里的内心情感表达也依赖于丰富而又清晰的画面镜头。影片的开头。用俯拍的镜头显示了瞭望塔的高,母亲抱着弟弟镜头定格,这也是导演在暗示小男孩内心并不强硬,甚至软弱。

影片最后用俯拍从上而下的镜头,以及慢慢远离的镜头,拍摄了淹没父亲的那片海。这个镜头其实就是在传达兄弟俩内心的懦弱不成熟,随着父亲沉入海底,他们的内心已经成长。

另外,汽车在哥哥的驾驶下,顺着来时的路线,一刻也没停的离开。然后,镜头慢慢下拉,车轱辘印记显现出来,平静无波的海面渐渐变小,永久得留在这座小岛上。以静衬动,兄弟俩激烈动荡的内心在对比中真切得展现了出来。

在我看来,用这种无声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或许只有做过演员的安德烈·萨金赛夫才能做到。

和我以前看过的电影相比较,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镜头画面更加细腻有深意,无声地出了人物情感与内心的复杂与纠结。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感叹导演的执导能力。

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3)

02、故事人物的塑造:人物塑造丰满且真实,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用人物内心的改变阐述电影本质。

整部电影围绕父子三人个人展开,充分体现看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导演以人物在电影中的矛盾化,引导观众去探寻影片的本质。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极其重要,父子三人作为整个剧情的推动者与完成者,是影片的主角也是亮点。导演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体现以下两点技巧。下面我将一一解读:

①人物内心与表面的矛盾化:主角徘徊内心与表面的交锋,想要接近彼此,却在一步步远离。

影片中的父子三人都具有这种自身的矛盾化,他们的性格特征鲜明,明明内心是渴望彼此的,却在旅程中恶语相向,甚至不惜动手。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是交流方式存在差异,倒不如说是他们在内心与表面中徘徊,犹豫着是否要首先坦诚付出。

兄弟俩渴望父亲的回归,跑进卧室看父亲长相,与照片对比,肯定就是自己一直思念的父亲。兄弟俩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开始旅程之后,父亲一次次强硬施压、发布命令,弟弟一直都跟他对立着来,让他吃饭他不吃,让他们按时回来他偏要超时。

兄弟俩内心与表面的矛盾展现在观众面前,清晰明了。当双方都害怕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会做出自己真实想法相反的事情,最终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

父亲时隔12年回到家里,带着两个儿子进行旅行。强迫儿子按他的规定说话、看见儿子被抢不出手帮忙、哥哥找餐馆太迟打了他一巴掌、哥哥树枝塞轮子不好打了一巴掌、儿子没按时回来打了好几巴掌。电影最后体现了父亲的矛盾,父亲说“答应带你们出来旅游,也是想多跟你们相处”,父亲死后,兄弟俩在车里发现了母亲小时候抱着他们的照片,照片已经被摸的起毛边了。父亲对他们的爱,与他表现出来的不在乎,产生巨大矛盾。

在我看来,导演通过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与层次感,将人物内心的变化,表达地淋淋尽致。最主要的是利用每个人物的呈现,将电影的主题润物无声地融入电影中。主角们的一波三折本身就象征着现实主义,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4)

②人物塑造的殊途共归性:父子相处的不同表现,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凸显电影情节的观赏性。

虽然是一同长大的兄弟俩,但是面对父亲的态度却天差地别。全篇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差距:

  • 吃饭时,哥哥按着父亲的要求,弟弟却表示不吃。
  • 面对父亲漫无目的开车,哥哥沉默无声,弟弟却跟父亲呛声表示反对
  • 爸爸动手造船,哥哥帮忙,弟弟站在旁边看

一同长大的兄弟俩,心里对父爱都充满了渴望,但是面对父亲确实不同的表现,哥哥顺从妥协,弟弟叛逆反对。导演将两个人面对父亲的差距化表现清晰呈现,侧面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父亲死后,之前表现叛逆的弟弟,一改之前的不在乎,抱着父亲伤心,哥哥坚持要将父亲带回去,两个人花了一夜将父亲拖到船上。在父亲沉入水底的时候,两个人都大喊“爸爸”,表现出对父亲的爱。

在我看来,导演将人物塑造的殊途同归性,不是单纯的表现两个人面对父亲的不同态度彰显相同的情感,而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从一开始的同样渴望父亲,到面对父亲的不同行为,再到结局的同样深爱父亲,达到了剧情与感情的圆满。同时我们从导演设置的殊途同归性中懂得:不仅心中要有爱,更要将爱表达出来,不要闷在心中。

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5)

03、电影主题的呈现:旅行为全片线索,表现成长与亲情的真谛,引起观众共鸣。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导演将画面围绕父子三人的旅程开始,故事从旅程开始也从旅程结束,在这种单线平淡的剧情中,才更彰显电影隐藏的深刻含义。

兄弟二人最终开车回家,接受父亲的离去,7天的父子,让兄弟俩在成长的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亲情。在第3部分我就分为两点谈谈电影的主题呈现:

①成长:父子的旅程其实也是兄弟俩成长的过程,成长需要付出代价。

在餐厅,父亲让胆怯的兄弟俩自己付钱,不准他们走过去付钱,而是让他们坐着叫服务员过来收钱。吃完饭兄弟俩站在外面被小混混抢了钱,父亲开车将人抓了过来,让他们揍他,但是兄弟俩说不打人。父亲对他们很失望,因为他们被打,却不敢打人。或许父亲也发现了孩子们内心的缺点,所以用强势的方法教导他们。

下雨时车子陷在泥坑里,父亲教他们用树枝塞在轮子下面。父亲教哥哥做船涂沥青。船行在海中的时候,发动机没有电了,父亲让两个孩子划船。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仍然喊口号让他们继续。最后在父亲的动手下,哥哥会反抗,弟弟也敢爬上瞭望塔,孩子们勇敢的背后确是以父亲的生命为代价。

在我看来,父子这趟旅行其实也是成长的过程,路上遇到的困境,也是成长中会遇到的各种挫折。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直接面对。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逐渐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血与泪,也是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

理性与父权的关系 冷硬强势的父权回归(6)

②亲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缺一不可。父亲的理性与母亲的感性相互交叉,才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孩子。

美国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而“父亲则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缺席孩子们的成长12年。这12年期间兄弟俩都是和母亲还有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塑造期间,他们缺乏男性引导者。所以哥哥习惯性服从妥协、弟弟胆小怯懦。同样在瞭望塔上,母亲让弟弟爬下去,假装是自己跳下去的,而在父亲的刺激下,弟弟克服了恐惧,想要跳下去。母亲选择感性的放过自己,而父亲带给孩子的是理性的面对自己。

在父亲死后,习惯服从的哥哥成为了兄弟俩中的领导者,提出带回父亲,而弟弟也学会了勇敢坚强,帮忙拖着父亲。

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都因为工作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往往想跟孩子相处时,采取的又是错误强势的做法,后来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工作再忙也应该花费时间与关注在孩子身上,完美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亲与母亲之间的融合,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心智会是成熟健全的。

在我看来,父亲母亲在空余时间陪陪孩子,哪怕是出去玩一次、看一本书,总好过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手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这不单单是一部显示成长的电影,其中更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我们只是从剧情层面来解读这部影片,实在是过于简单狭隘了。因此本身就从三个角度展示了改变的独特魅力。

故事结尾也和开头一样,还是那片阴沉沉、平静无波的海,可是人物内心却已经过了凤凰涅槃。这不就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吗?总觉得自己不敢,习惯了妥协,但最后付出代价之后才发现,我们应该勇敢,应该站起来,去面对那些恐惧与困难。谢谢关注@我是阿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