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俚语大全(乡言俚语21-30话里有话)

南方俚语大全(乡言俚语21-30话里有话)(1)

农村人唠嗑,偶出惊人之语。

开栏语:

穷乡僻壤,市井之间,凡夫俗子,贩夫走卒,通用乡言俚语。

乡言俚语大多浅白,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或幽默诙谐,或鞭辟入里,往往一语惊人。

最是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里那胡屠户,一顿夹七夹八,骂的穷女婿范进摸门不着。开头一句“不要失了你的时了”,就打开了乡言俚语的闸门。

还有那鲁迅笔下的阿Q,一句“孙子打爷爷”,把人逗乐了,笑中含泪。

回到现实,听重庆掌掴男司机被扇回的保时捷女司机说“我打个电话全改”,知道女司机眼里有一套社会潜规则。

生活之中,于人群之间,倾耳细听,天长日久,能听到冒着烟火气的乡言俚语,与身份匹配,却又意味深长,隐含的信息五花八门,细细咀嚼,能窥见一个多数人看不见的社会。

不时用心记下一丝半点,偶尔博自己一乐,往往自顾自笑个不停。

笑得久了,终究不肯独享,遂提笔记下,于晨早之时,奉上开心早点,合成《乡言俚语》。

是为序。

2019-08-01

【乡言俚语21】“咱把丑话说在前头”

农村人喜欢跟风模仿,往往一人摸出发家致富门道,亲友乃至村邻追随,先富者也就成了引人进门的师傅。

于是,农民成群结队进城,做成一村屠户、一乡的士佬、一县泥瓦匠之类。

家乡湖北孝感市应城市,农民进城多从事百货批发零售、送气送水、泥瓦匠之类营生。

但营生毕竟是营生,存在各种风险,最常见的是亏本风险,还有人身意外风险,甚至违法犯罪的风险。

先富者接纳追随者前,一般少不了一句“咱把丑话说在前头”开场,然后把追随的可能后果一一道来,让对方掂量掂量,自行决定跟与不跟,若决定了跟,则后果自负。

跟“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说起家乡人“把丑话说在前头”,家长不屑一顾,说自己浙江舟山群岛上先辈做了海盗,拉人入伙,“把丑话说在前头”都不用言语的,领头的海盗拖了一根破毛竹竿,一路发出巨响,沿路有意追随做海盗的人,提了行包一路尾随上船,自愿入伙。

这海盗入伙,可是杀人越货的勾当,冒着失去自由甚至丢掉性命的风险,签下的是生死状,承认一切后果自己承担。

我听过之后大惊失色,终于知道了海盗的秘密。以后听到“咱把丑话说在前头”可要小心,不要一不小心入了黑帮。

2019-09-16

【乡言俚语22】“狗眼看人低”

听农村人说话,多直人快语,不打草稿,张嘴就来,不顾忌听者感受,往往恶语伤人,引发仇恨。

家乡湖北应城有人评论某人缺少口德,往往说其“言口不好”,意思是说话不中听,出口伤人,人缘差。

受了言口不好者伤害的人,往往愤愤不平,咬牙切齿说“狗眼看人低”,以解心头之恨。

这“狗眼看人低”是俗语,说的是傲慢无礼的人,习惯以貌取人,一句话能把人噎死气死。

陕西汉中张扣扣案中,被害者家人就有对张扣扣母亲汪秀萍“言口不好”的指责,称1996年汪秀萍死前曾朝致人死亡的王正军的兄长王富军脸上吐唾沫,引发争吵。

在乡间,恶语伤人能让人记恨一辈子。

最记得小时候家里极穷,穿不上一件新衣服,春节前往往将旧衣服染了新色,当做新衣服穿着过年,但不影响自己跟村里年龄相仿者玩在一起。

那次,几个大一点的村邻在村中央摆桌下棋,我在旁边看久了,忘了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古训,出言指点。不成想惹恼了一位棋局中人。对方斜眼过来,看一眼我身上,冒出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你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极度鄙视我穷人一枚还多言多语。这像极了赵家人对阿Q的鄙视。

从此面对富人添了自卑,心怀忐忑,遂不肯与富人为伍,中间隔着心理距离。只有行走在跟自己一样的穷人中间,才心生坦荡,卸下了思想包袱。

心里知道,自从听了那句“你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自己这一辈子就只属于穷人,这是贫寒烙印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印记。

2019-09-17

【乡言俚语23】“你来打我啊!”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看乡里人吵架,往往气势汹汹,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骂遍对方祖宗八代。

一方起了怒火,发出动手的威胁。另一方见了,也不示弱,火上浇油,忽然来一句:“你来打我啊!”

这就到了考验人的时候,打与不打都很纠结,打,意味着争吵升级为武力,拳脚之下责任自负;不打,则成了纸老虎,露了怯,在对方面前失了面子。

这样的言语充满挑衅意味,说者并不明智,有的时候能止息纷争,多数时候却激化矛盾,被激怒者顿时失去理性,挥起巴掌或拳头打将过来,令挑衅者猝不及防。

有挑衅者自知打不过,本想拿了“你来打我啊”刺探对方胆气,在心理上战胜对方,岂料对方真敢动手,自己受了欺负,万般委屈之下,哭哭啼啼,向旁观者诉说对方欺负人,竟然小人动口还动手,希望众人出言痛斥对方。

这样的时候,旁观者多感情复杂,多数人说打人就不对了,也有人在心里说的确该打。

跟来自浙江舟山海岛上的“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说起乡下人的“你来打我啊”,“家长”忽然起了得意之色,说自己小时候,常常拿了这句话挑衅自家老妈,大约在偷吃家中食物之后。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食物为一家人共有,一人偷吃,全家挨饿,遭人憎恶。

于是,老妈顺手操起晾衣服的竹竿,做出一个要打的姿势。“家长”见了,拔腿就跑,隔着一段距离,对着脚步不如自己灵活的老妈讨打:“你来打我啊!”

后面的一幕充满喜感,“家长”在前面跑,不时回转头重复那句“你来打我啊”。见老妈追不上,又换成“你来追我啊!”

再后来的故事就充满灰色幽默了,“家长”一溜烟跑得不见人影,天渐渐黑了,却不回家。老妈心里慌了,漫山遍野扯着嗓子喊女儿回家,许诺不打女儿了。可“家长”不为所动,躲在半山腰偷着乐,看着自家院子灯火下,老妈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听罢,忽然对“你来打我啊”有了新的理解,发现有的时候,挑衅也是一种征服。

2019-09-18

【乡言俚语24】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一个平时不冷不热的人,忽然对人热乎起来,看上去听起来都舒坦,内心里却起了嘀咕,他(她)所为何来?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乡人给了这种行为一个警示: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最经典的是刘姥姥式的殷勤,进了贾府,装懵扮丑,见了丫鬟都夸,把个贾府上下、大观园内外、贾家古今,夸了个尽,直夸得贾府上下前仰后合,每个人都从刘姥姥的愚钝中找到了自信。其结果,合府上下个个眉开眼笑,送给刘姥姥的送行礼车载斗装,都盼着刘姥姥再度光临。

曹雪芹用刘姥姥告诉世人,每个人的世界都有一片虚荣的空间,需要用恭维去填充,哪怕是言不由衷的廉价恭维,这是人性柔软的一面,也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刘姥姥的“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是写在中国社会史上的教科书,教会草根阶层浅白的狡黠,夸人不打草稿,拣最华丽的辞藻,把自己姿态放到最低,直到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最记得乡里的甜嘴妇,见了生意大发的能人回乡,挤进对方门庭,一句话说尽一切,“我早就知道兄弟你要发达了!”

末了,甜嘴妇向大发者许诺,让自家老公跟了能人做跟班,鞍前马后伺候,跟着沾点光,混口饭吃。

正思量着,“家长”(家有悍妻,以“家长”称之)从厨房喊话过来:“今天给你做早餐。”

我受宠若惊,忽然心里起了疑惑,昨晚没给“家长”挣回一星半点,这恩赐从何而来?难道“家长”也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转而问“家长”,今天做了什么心有不安的事?“家长”带点内疚的神色说,朋友要她出门几天,给我知会一声。

我掐指算算,“家长”出门用的是周末时间,单位食堂不开门。

我恍然大悟,心里默然,再不出声,唯恐这顿早餐突然收回。

2019-09-19

【乡言俚语25】穷冇得穷根,富冇得富苗

羡慕嫉妒恨,说出了眼下穷人对富人的感情,这是社会仇富心理的精神基因。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穷人却不这么想,听穷人说得最解气的一句话是“穷冇得穷根,富冇得富苗”,与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穷人的穷根富苗论,少有对富人的诅咒,多的是自我激励,相信别人能自己也能。他们能举出一长串穷人翻身的例子,如东家出外做小买卖大发了,西家孩子考学中了秀才,南家女儿嫁了富贵人家穿金戴银,北家出门捡到个宝。

乡人羡慕财富,尊敬能人,谁家出了能人蹚出了致富门路,亲友村邻往往趋之若鹜,求能人带自家人一程。

当然,穷人对富人偶尔也有因爱生恨的时候,那往往发生在富人偏帮别人忽视自己之后。

有次回乡看到,两亲兄弟出入不同步,穷弟弟有意避开富哥哥。最蹊跷的是,探望亲戚后到了该同车返家的时候,富哥哥先上了车,穷弟弟不肯上车,直接去了车站搭车,誓不与富哥哥同车,心里的恨意可以想象。

后来知道,穷弟弟认为,富哥哥帮了别的兄弟,帮了外家,甚至帮了村邻,就是帮自己不上心,这兄弟情分也就尽了。

另一位跨省打拼的大能人客死他乡,留下遗言,包办亲友村邻往返车票,不收礼金,盛邀家乡人跨省相送。不料,近亲中多数人拒绝前往,且坏事还在后头,近亲拒绝大能人归葬故里,祖坟上不给大能人立锥之地。无奈,大能人便归不得故里。

有了类似的教训,富人家往往拿了得罪近亲的事警示家人,切记对亲戚好一点,不要落下为富不仁的口实。

身为穷人,跟穷人在一起久了,自己也一次次勉励自己:穷冇得穷根,富冇得富苗。

有空读读李黑的《富人在受穷的时候做了什么》和丽丝特尔·佩因的《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

2019-09-21

【乡言俚语26】“有娘养,没娘教”

小时候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听大人骂孩子最刻毒的一句话是,“有娘养,没娘教。”骂的是那些缺少教养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往往游手好闲、偷鸡摸狗,不干正经事,整天为害乡里,遭人憎恶。

乡村是个熟人社会,一个孩子被人骂了“有娘养,没娘教”,名誉也就坏了,其人生能否走上正途,就只能看后天造化了,等着哪一天突然开了窍,幡然醒悟,才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这几年回乡调查,见不到几个孩子,但跟家乡人聊起来,忽然听到“有娘养,没娘教”,大吃一惊。

家乡人说的是,乡下经常有年轻小偷,多从外村来,深夜翻墙入室,偷鸡摸狗。有老人养了几十只鸡,年关将近准备宰了过年,迎接常年在外打拼的子孙,却发现一夜之间被人偷光了。老人说,贼人打了墙洞进来,将网袋封住鸡笼,拿电筒照了笼中鸡,将鸡赶进网袋,装上车逃走,等到发现时,贼人已走远。

他们抱怨,那些贼人,多是不肯出外做事的年轻人,父母多不在身边,靠偷偷摸摸混日子,成为乡村公害。

城市化背景下,这些“有娘养,没娘教”的孩子,与昔日在爹娘眼皮底下为非作歹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是,他们的父母教育缺位,带着很强的时代特征,他们的父母多是勤勤恳恳之人,辛辛苦苦在城市打拼,把孩子留在乡下,托付给祖辈,对孩子教育有心无力,往往错过了最佳陪护期。

在家乡见过一些家长,孩子大了,学习成绩差强人意,学业难成,成人后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读书时想出来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想重回学校,就是吃不得苦。这些孩子与父母关系若即若离,甚至长期将父母拉黑,只在向父母伸手要钱时来电,过后便将父母手机屏蔽。

于是,看到不少提早醒悟的家长,放下手中的营生,回乡伴读。也有孩子不习惯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主动呼唤父母回乡陪读。

这些年偶尔回到母校,发现学校周边小区成了陪读小区,多被陪读家长租去,有的孩子毕业了,同村孩子或亲戚孩子直接接手租屋。有的城里家长将远离学校的房子闲置,租住到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陪读。家长陪读,是60后70后求学时期不曾经历的现象,如今成为家乡许多00后的读书方式。

我倒是乐见今天的家长回到家乡陪读,更希望具备条件的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近入学。

更当务之急的是,更大程度推进教育公平化刻不容缓,这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希望人口输入地敞开怀抱,最大限度接纳随迁子女就学,让进城务工经商者尽到陪伴子女成长的家庭责任。

2019-09-22

【乡言俚语27】“你吃饭了吗?”

族亲从千公里外的家乡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

我楞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回应他:“吃过了。”

工作这么多年,早已经不习惯问候别人“你吃饭了吗” ,那似乎意味着有心请人吃饭,得从有限的零花钱里挤出一大块。

但在湖北孝感应城家乡,人们还保持着见面问候“你吃饭了吗”的习惯,留下一个时代的饥饿印记。

中国古语云:“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饱肚皮是天大的事。

费孝通的《乡土社会》里,研究过国人的迁徙,往往发生在人口过快繁殖过后,原来的土地不够养活一家人了,便要遣子嗣出去寻找新的土地,有的子嗣找到了新地,有的借道婚姻入赘,那些找不到土地也找不到活计的子嗣,便在路途中病饿而死。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就有那些找不到新地冻饿而死者。中国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都是寻找饭碗的迁徙故事。

土地房屋是旧中国家长权威的源泉,因为掌管土地房屋分配权的父辈祖辈,掌握了后代生存的命脉,在决定谁该离家寻找新地时,往往把最孝顺的子孙留在身边,将不待见的子孙送上出外谋生路。于是,后代孝顺成为争取留守权的筹码,演绎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孝文化。

这也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最大区别,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有吃的就上哪去,找不到吃的就抢;农耕民族则固守家乡田地,精耕细作,遇到灾荒之年就得逃荒要饭,留下深深的饥饿记忆,造就平原地区“你吃饭了吗”的问候语,听上去总是有些凄凉。

有时候回首乡居时代,留下的多是关于小时候吃的记忆。

到了吃饭时间,经常围在灶台边,不时偷吃一口,不像现在的孩子要家长追着喂饭。

在外正玩得起劲,听到母亲一句“吃饭了”,便丢下玩伴,欢天喜地跑回家。

兄弟姐妹之间吵架,多不是为了争夺玩具,而是为了争夺食物。最记得小学同学兼邻居铁山,放学回家早餐时上吊自杀了,后来知道是姐姐先回家吃了母亲凉给他的一碗粥,一气之下寻了短见。

问50后60后最深的乡村记忆,多是饥饿。小时候吃不饱的这代人,带着饥饿的记忆,最记得食物的美味,总担心孩子吃不饱。一旦子孙回到身边,恨不得把食物送到子孙嘴边。

岳母打电话给自己女儿,第一句话多是“你给儿子和老公吃什么”?“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不会做饭,常常因陋就简,给家人吃个半饱,我投诉到岳父岳母处,被饿怕了的岳母记住了,便有了这个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岳母见了自己女儿,一边责怪她把孩子老公养得那么瘦,一边把女儿小时候爱吃的海瓜子之类带壳带皮的食物剥好,送到女儿身前说:“剥剥好了,吃你自己吃啊!”把个孩子都大了的女儿当孩子宠。

经常拿这个当笑话,不料,“家长”听了,吵着回老家,丢下我一个不会煮饭的傻大个子。

知道“家长”是挨过饿的人,知道她大半辈子都在抢着吃。

2019-09-23

【乡言俚语28】“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

小时候,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夫妻吵架时,总听到和事老上门劝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大意是夫妻有感情基础,吵个架消消气,睡个觉的功夫,夫妻俩就气消了,和好如初了。

这话听起来悦耳,真的管用,许多刚才吵到要离婚地步的夫妻,听过之后忽然冷静下来,夫妻战争偃旗息鼓。后来的事情往往如和事老所言。

这句话听得久了,听出了另一种味道,发现这话是说给好事者听的,就是提醒那些在夫妻吵架时或吵架后,贸然介入夫妻纷争的闺蜜之类,不要站在一方角度强出头,帮着指斥另一方不好,甚至鼓动一方“大不了不过了”,以免夫妻俩“床头吵架床尾和”,自己反倒得罪了吵架夫妻一方,甚至把吵架夫妻都得罪了,拉了仇恨,好心办了坏事。

我知道,夫妻吵架后,劝解者分劝和派和劝离派,劝离派往往不受人待见,倒是劝和派左右逢源,吵架夫妻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对和事老都没有多少怨言,但对劝离派感情复杂,有的从此断了往来。

直至今日,农民已经进了城,这句话对劝离者的警示效应还在。有人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见到朋友三口之家有悍妻,在孩子出生后,挤兑走了进城带孙子的公公,觉得朋友受了奇耻大辱,这妻子非休了不可,成了坚定的劝离派。朋友最初的信心和决心跟劝离者一样,就是这婚离定了。

后来的结局是,时间消磨了一切,那位公公以儿孙为重,对儿媳持宽容态度,不上门添麻烦,只在儿子媳妇孙子回乡时极尽殷勤,像什么不愉快都没有发生。夫妻对孩子的责任也让朋友放弃了离婚的念头,一家三口平静地生活着,朋友的妻子偶尔在朋友圈秀秀恩爱,把个劝离者抛进尴尬的境地,成了朋友悍妻的憎恶对象,朋友也跟其少了来往,以免惹恼悍妻。

这样的教训看得多了,便拿来警示自己,见了小夫妻吵架,就让他们吵去,吵累了,夫妻便床头吵架床尾和了。

2019-09-27

【乡言俚语29】“信不信我收拾你”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看人吵架,一方恶狠狠地来一句,“信不信我收拾你。”接下来就有好戏看了。

说这话的多是强势一方,发出了动手的严厉警告,若对方仍不服软,可能挥动拳脚,惩戒式打将过来;弱势一方若信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便自甘示弱,悻悻然离开。

偶有毫不示弱者,面对“信不信我收拾你”的警告,反唇相讥,“你敢!”随后补充一句,“你动我一指头试试!”

这个时候就到了考验人的时候,收拾拟或不收拾,都颇费思量,收拾吧,可能征服不了对方,占不到便宜;不收拾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便露了怯,失了威风,暴露了自己的虚张声势,有时不免沦为笑柄。

因此,“信不信我收拾你”不能轻用,毕竟,生活中少有绝对的强者,也少有绝对的弱者,强势的一方如果欺人太甚,可能激发弱势一方的强烈反应,将口角之争演变成拳脚之争,针锋相对中两败俱伤。

即使是强势一方占据绝对优势,仗势欺人,也可能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20多年前,在笔者工作的城市广东中山市,一位大涌老板与外来工发生冲突,冒出一句类似“信不信我收拾你”之后,招来打手,对外来工大打出手,扬言“打死了我负责”。不料,外来工真的被打死了,后来的结局是,老板被判了死刑,以生命代价逞了一次能。

有了这位老板的教训,后来的日子里,很少见到老板跟外来工拼命。在众人眼里,那是一种不等价交换。

而今重回家乡,乡下人似乎都变得平和,几乎听不到“信不信我收拾你”,他们都围到麻将桌上相互算计了。

2019-09-28

【乡言俚语30】“好人相逢”

孩子大了,像翅膀硬了的鸟,决意远行,母亲放心不下,长吁短叹,唯恐孩子遇人不淑。倒是爷爷淡定:“不要担心,好人相逢。”

爷爷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自己家把孩子教成了好孩子,孩子出外就会遇到好人。

仔细琢磨,爷爷的话里,藏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哲理。

这爷爷,到底是经历过风浪的人,闯过战乱,见过日本兵侵略自己的家园,差点被抓了壮丁,每每逢凶化吉,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得出了“好人相逢”的道理。

“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怀念起自己的爷爷时,总以这句话开场,感慨这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比亲爷爷还亲,顺便赞扬自己家一门好人。

“家长”从浙江舟山海岛上来,“家长”的家长把这“好人相逢”的祝愿挂在嘴边,像变着法子夸女婿。

偶尔走近“家长”的浙江老乡圈子,惊讶地发现,浙江人像听懂了“家长”家的祝福,跟着说“好人相逢”,哪怕是生意场上的人,同行不做冤家,反做了共同事业。

几个十几个身无长技的浙江老乡聚到市场边补鞋,一排补鞋机一字摆开,叫价出奇一致,成行成市,谁也不挤兑谁。

古镇十里灯饰长街形成了,十里灯海蔚为壮观,但寸土寸金。不料,浙江温州人选了一个没有商业开发的横街,群体租下来,开起了灯饰配件店群,一夜建成灯饰配件一条街,赋予了一条普通横街商业价值。

从浙江人温州人身上读出了不一样,开始理解“浙江人凭什么”“可怕的温州人”,知道他们身上有国人缺少的信任、合作。

终究觉得浙江人商业基因里有自私的一面,试着挑逗浙江人,愿意给非亲非故的人借钱创业吗?不料,浙江人用一个个鲜活的事实给出了答案,只要你有志于创业,就有人明码标价借钱,亲友之间也按例付息,几乎没有免息之说,除非是家庭代际传承。

翻看中国经济图谱,国人把个浙江人的民间借贷描述成草根金融。

这钱的事,一旦金融化了,也就正式起来,知道浙江人到底是浙江人,他们把“好人相逢”做成了事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