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十分想念汤和,便派人召汤和入宫。此时的汤和已经病入膏肓,根本无法行走,朱元璋便命人用车把汤和拉到皇宫。见到朱元璋后,汤和跪在地上,勉强支撑病体。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汤和叙起小时候的事情,汤和不能说话,只能不停地磕头。朱元璋见到这位老伙计命不久矣,顿时流下泪流。《明史·卷一百二十六》记载:

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

次年(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病逝,寿终正寝。享年70岁,朱元璋痛哭,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

提及汤和,很多人给他贴的标签就是“善终”。其实,明朝初年善终的将领很多,汤和只是其中一个,但是,朱元璋对汤和的情感,绝对是最复杂的一个。

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分享汤和,希望抛开野史的影响,来重新认识这位明朝初年的重要将领。

一、太祖同闬,从龙最早

《明史·汤和传》记载: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

这里的“闬”,读[hàn],是巷门的意思。也就是说,汤和和朱元璋是一个巷子里长大的孩子。

汤和只比朱元璋大3岁,《明史·汤和传》还记载:

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意思是说,汤和小时候就有奇志,他经常带着一群小孩玩“骑马射箭”的游戏,每次他都是这帮小孩的首领。考虑到朱元璋年龄比汤和小,也许,朱元璋小时候,会经常跟在汤和屁股后面玩耍呢。谁能想到,40年后,这两人竟会是一对开国君臣!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2)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公元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举起义旗,加入红巾军。没多久,汤和便加入了郭子兴的军队。后来,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那么,汤和和朱元璋二人,到底谁先投奔郭子兴的呢?

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汤和先加入了义军,然后写信给童年的玩伴朱元璋,介绍朱元璋也来参加。

第二种说法来自《明史纪事本末》:

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人,濠人徐达、汤和等皆往归焉。

意思是,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后,郭子兴派朱元璋去募兵,朱元璋于是招募徐达、汤和等人前来参军。

对此,笔者认为,汤和比朱元璋参加义军的时间更早,我的依据有两点:

第一,《明史·汤和传》云:

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字,叫“初起”,意思是,郭子兴刚起兵的时候,汤和就带领十多名壮士投奔了郭子兴,汤和还因此被授予千户。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3)

而根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

意思是,郭子兴起义后,元朝将领彻里不花不敢攻打郭子兴,24岁的朱元璋才从皇觉寺里出来,去投奔郭子兴。

对比两份史料,汤和是在郭子兴“初起”的时候就投奔了郭子兴。而朱元璋却是在元朝将领不敢攻打郭子兴之后才投奔。元朝将领既然不敢攻打郭子兴,说明郭子兴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可间接说明朱元璋比汤和加盟义军的时间要晚。

第二,《明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记载:

诸将多子兴故部曲,未尽心服,惟汤和听命惟谨,李善长委曲调护之。

这段话的背景是在朱元璋渡江之前,当时,郭子兴和儿子郭天叙来滁州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除了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外,还接手了郭子兴麾下的部分兵力。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郭子兴的许多旧将,大多都不服朱元璋,只有汤和对朱元璋非常恭谨,李善长怕朱元璋和那些旧将有冲突,多次出面调和。

很明显,这里把汤和归纳到郭子兴的旧将里面(下文还会继续提到这个话题),只是汤和和那些旧将不一样,他对朱元璋非常恭敬。可以推测,汤和或许比朱元璋加入义军的时间更早。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4)

虽然汤和比朱元璋早些投奔了郭子兴,但是,并不能说朱元璋加盟红巾军是汤和写信邀请的,这没有史料支撑。而且,朱元璋加盟虽晚,但他却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不仅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职位还比汤和高。

二、开国骁将,锐不可当

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女婿后,立功甚多,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到濠州招募了徐达、周德兴等人。但是,随着朱元璋的功劳越来越大,他遭到了郭子兴之子郭天叙的忌惮,后者屡次陷害朱元璋,朱元璋为了自保,最终提出带着24人南下定远。《明史·太祖本纪》云:

太祖度无足与(郭子兴)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南下定远是朱元璋“自立门户”的开始,他带的24个人,史称“淮西二十四将”,这24人中,徐达位列第一,汤和列第二。在常遇春未加盟朱元璋之前,汤和基本上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二号猛将,仅次于徐达。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5)

很多人认为汤和的富贵,是仗着他和朱元璋的发小关系来的,其实并不是,汤和在元朝末年,虽然没有徐达、常遇春勇猛,但也是一员骁将。给大家看《明史》的四段记载:

第一段记载,《明史·汤和传》记载:

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人渡江之后,和陈野先作战,陈野先是元末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被元朝招降,此人非常勇猛。在双方对战时,汤和左侧大腿被利箭射中,但他拔箭继续战斗,越战越勇,最后终于打败陈野先。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汤和绝不是泛泛之辈,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骨子里有一股坚毅。

第二个段记载,朱元璋攻下南京,接连夺取镇江、常州等地,在拿下常州之后,朱元璋任命汤和驻守常州,《明史》记载: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进攻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走莫天祐,获其妻子,进中书左丞。以舟师徇黄杨山,败吴水军,获千户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

意思是,汤和驻守的常州,和张士诚的地盘接壤,张士诚多次派兵攻打常州,每一次都被汤和打败。后来,朱元璋命汤和带兵攻打无锡,在无锡,汤和身先士卒,打败了张士诚麾下的大将莫天祐。接下来又在黄杨山打败张士诚的水军,俘虏了张士诚49名千户,因此汤和被朱元璋晋升为平章政事。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6)

第三段记载,朱元璋占领长兴之后,派大将耿炳文驻守长兴。张士诚为了夺回长兴,派重兵攻打耿炳文,朱元璋得到消息,急令汤和带兵救援。汤和马不停蹄赶到战场,一刻没歇,与城内耿炳文前后夹击张士诚,结果“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

第四段记载,朱元璋麾下一位叫周安的将领叛变,朱元璋派汤和就近平叛,《明史·汤和传》记载:

永新守将周安叛,进击败之,连破其十七寨,围城三月,克之,执安以献,还守常州。

汤和出兵,连破周安17座营寨,围困对方三个月,终于活捉周安,把周安交给朱元璋后,汤和又重新守常州。

《旧五代史》中有句话:“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通过以上四段记载,都可以看出汤和打仗有“临敌忘身”的气魄,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攻打张士诚,徐达派常遇春、汤和、冯胜等勇将分别围攻平江(苏州)各大城门,汤和当时负责攻打阊门,由于张士诚城墙坚厚,汤和久攻不下,结果被飞礮(石炮)打伤左臂。朱元璋听闻后,召汤和回南京养伤,养了半年多,汤和重新回到苏州,协助徐达一同灭掉了张士诚。

三、立下奇功,却被打压

元朝末年,群雄割据,朱元璋最强大的两个对手,一个是陈友谅,一个是一张士诚。陈友谅是被朱元璋亲自灭掉的,而灭掉张士诚的主帅则是徐达。除了陈、张两位枭雄外,朱元璋其实还有两个对手,一个是浙东的方国珍,另一个是福建的陈友定。而灭掉方国珍和陈友定的人,正是汤和。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7)

《明史·汤和传》云:

寻拜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帅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

张士诚被打败后,朱元璋已经霸占了长江中下游,江南之地,只剩下方国珍和陈友定了。当时,朱元璋一方面派徐达(征虏大将军)、常遇春(副将军)出兵北伐元朝,另一方面就是派汤和(征南将军)带领副将吴祯去讨伐方国珍。

汤和率军一路南下,连续攻下余姚、上虞、庆元等地,方国珍一败再败,最后逃到了海上。汤和决定软硬兼施,一方面派人剿灭方国珍的余党,另一方面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汤和。

没等汤和回到南京,朱元璋又派汤和到福建征讨陈友定,汤和在廖永忠的辅佐下,一直打到陈友定老窝,然后试图招降陈友定,陈友定不降,汤和决定率军围攻,最终活捉陈友定。等汤和回到南京,已经是洪武元年,他昔日的童年玩伴已经登基为帝了。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8)

汤和回南京朝拜过朱元璋后,被朱元璋火速派往河北支援徐达北伐元朝。朱元璋在统一天下之际,汤和从南到北,几乎一刻没有闲着,汤和帮朱元璋扫平方国珍、陈友定两大对手,但是,到了明朝初年,汤和的处境却明显有些尴尬。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冯胜、李文忠、邓愈六人被封为公爵,汤和却只被封为中山侯。

若论打仗勇猛,汤和虽然不如徐达,但也不输给冯胜;

若论所立战功,汤和横扫方国珍、陈友定两大枭雄,他的功劳也不输给邓愈;

若论和朱元璋的亲疏,汤和和朱元璋在同一个巷子里长大,又最早跟着朱元璋南下定远,谁有他和朱元璋的关系密切?

但是,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唯独给了汤和一个侯爵。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汤和是被朱元璋故意打压了。

朱元璋为何打压汤和,这是有原因的。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9)

早在公元1353年,当时,朱元璋率领徐达、汤和等24人脱离郭子兴,南下定远,攻下滁州之后,朱元璋逐渐站稳脚跟,手中约有一万五千多兵马。不久后,郭子兴和儿子郭天叙在濠州待不下去了,他们也来到了滁州,并且夺走了朱元璋的兵权,汤和作为郭子兴的旧将,自然也被郭子兴揽入麾下。

郭子兴和郭天叙为了为难朱元璋,故意派一些资历比较老的将领随朱元璋去攻打和州,汤和便在这些将领之中。这些将领大多和朱元璋同辈,奉郭子兴之命,不听朱元璋指挥,只有汤和例外。

《明史·汤和传》记载:

从(太祖)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

汤和虽然比朱元璋大3岁,但他却愿意听朱元璋的指挥。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汤和,已经成为了郭子兴的人,但他心地善良,不愿意让朱元璋为难,所以愿意配合朱元璋。

虽然汤和是个善良的人,但在朱元璋看来,汤和对自己并没有那么死心塌地。

我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李善长的文章。郭子兴来到滁州后,迅速夺走了朱元璋的兵权,而且想拉拢李善长到自己麾下。李善长当时的选择是:

善长涕泣自诉,不肯行。(出自《明史·李善长传》)

也就是说,在郭子兴挖墙脚的时候,汤和去了,李善长却没去。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0)

这就是朱元璋对李善长深信不疑的原因,后来,朱元璋又陆续请来了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等文臣,这些人的能力或许不比李善长差,但在朱元璋心中,他最信任的文臣,还是李善长。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还封李善长为公爵,位列文臣第一。

同样的道理,汤和因为是郭子兴的旧部,他接受了郭子兴的拉拢,相当于无形中背叛了朱元璋。后来,郭子兴和郭天叙先后去世,朱元璋又接管了郭子兴的兵马,汤和理所当然地又成了朱元璋的部下。但是,朱元璋对汤和却有一个心结。

另外,《明史》还记载: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

这句话非常关键,意思是,汤和为人深沉敏锐,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喝酒。汤和守常州时,曾有事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没有同意。汤和沉默不语,但后来有一次喝醉了,却说出了怨言。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1)

汤和可能觉得,自己资历本就比朱元璋老,后来为朱元璋效力,已经很难得,现在又坚守常州,身处险地,但他向朱元璋提出要求,朱元璋却不答应他。

汤和的怨言,最终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明史》云“太祖闻而衔之。”朱元璋在心中,逐渐反感汤和。

从此之后,朱元璋虽然信任汤和,但是,他对汤和的态度,始终不如对徐达、常遇春等人。

因此,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众位功臣,汤和虽然灭掉了两大枭雄,但朱元璋认为汤和没有资格和李善长、徐达等人同列,所以给汤和的封赏降低了一个档次,只封了个侯爵。

四、状态起伏,心境大变

汤和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不可否认他是一员骁将,但是,汤和打仗也有状态不稳定的时候。

洪武三年,徐达收复陕甘等地后,朱元璋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中国。但是,在西南还有两股势力,一个是位于巴蜀的“明夏”,另一个是位于云南的“梁王”。明夏是由当年南方红巾军首领徐寿辉麾下名将明玉珍建立的,明玉珍去世后,他的儿子明升是明夏之主。梁王是元朝的贵族,蒙古人北撤之后,梁王率领一部分元朝遗兵固守在了云南。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卧榻之下自然容不下这两股势力。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2)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为征西将军,派廖永忠为副将,沿江而上,出兵征讨明夏。巴蜀之地易守难攻,明夏的军队据险而守,汤和久攻不下。不久之后,江水暴涨,更加增大了克敌的难度。朱元璋听闻汤和迟迟没有进展,便派大将傅友德从陕西方向攻打巴蜀,傅友德兵不血刃,轻松拿下汉中,廖永忠怕功劳被傅友德全部抢走了,只得以身犯险,率军强行夺下夔州。汤和作为主帅,见傅友德和廖永忠分别取胜,才鼓起勇气紧跟其后,最后三人一同招降了明升,平定巴蜀。

等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对汤和十分不满,《明史》云:

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

意思是,朱元璋重赏了傅友德和廖永忠,却痛骂汤和一顿,汤和跪着磕头谢罪,朱元璋才罢手。

因为朱元璋认为,汤和作为主帅,畏手畏脚,差点误了大事。

其实,笔者认为,这个时候的汤和,已经不是明朝建立之前的汤和了,当年,汤和“临敌忘身”,锐不可当。但是,现在他有了爵位和富贵,有点“惜命”了。所以,上了战场,他没有以前拼命,他并非怕死,而是觉得没必要像之前一样冒险。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3)

一年后,汤和随徐达北伐,在断头山和元军遭遇,史载“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意思是,汤和又打了败仗,还造成了一位指挥使战死,朱元璋念及汤和之功,并没有问罪于汤和。

其实,朱元璋对汤和,有种“恨铁不成钢”之感。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元璋一直期待汤和再立新功,他好借机会把欠汤和的“公爵”封赏给汤和。从接下来的记载看,这种可能性很大。

洪武九年,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犯边,朱元璋立即派汤和带兵前往延安,汤和在延安坚守了一年多,伯颜帖木儿最终兵败投降。等汤和从延安回来,他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明史》云:

“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

“议军国事”这4个字,并不是每个公侯都有的,这说明汤和当时参与明朝军队的指挥。在这期间,汤和多次前往凤阳、北京等地帮明朝操练军队,修缮边防城墙。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在时隔多年后,朱元璋重新信任了汤和。

五、急流勇退,寿终正寝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草原,汤和任副将,此战大胜而归,四年后,徐达病逝。这不仅意味着朱元璋又失去了一位老伙计,还意味着汤和将会更加深入地参与军国大事。洪武十八年,蛮族叛乱,朱元璋派汤和为征虏将军,配合楚王朱桢围剿叛军。朱桢是朱元璋的第六子,名义上是朱桢带兵,其实还是汤和全权负责,这一次,汤和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军事高潮,他完胜敌军,一次性俘虏敌人4万多人,并擒获蛮人首领。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4)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突然向朱元璋提出辞职,朱元璋听完后,大喜。《明史·汤和传》云:

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

意思是,当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天下已经没有兵戈之事,徐达、李文忠都已经病逝了,朱元璋想收回兵权,但并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大喜过望。

朱元璋对汤和的“识趣”非常认可,他在凤阳给汤和赐了府邸和良田,让汤和回家养老。

汤和在回乡之前,为明朝做了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沿海倭寇经常来犯。他们机动性极强,杀掠过后立即消失,让朱元璋非常头疼。朱元璋便让汤和去一趟。汤和巡视一圈后,觉得最好能在沿海一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卫所,朱元璋欣然同意,在汤和的建议下,一共设置了59座沿海卫所。《明史》云:

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

汤和建立的这59座卫所,在后来抗击倭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嘉靖年间,汤和所遗留下来的卫所,仍旧非常坚固。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5)

从沿海回来,汤和便带着妻子儿女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很高兴,赏赐他金银锦帛无数,并且派人亲自将汤和送回老家。临行前,朱元璋还赐汤和玺书,说“诸功臣莫得比焉”。

朱元璋的意思是,其他功臣和你都没法比!

汤和回到凤阳老家后,有了一个癖好,他喜欢纳妾。《明史》记载: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

汤和先后纳了一百多名小妾,日子过得非常潇洒。但是,汤和的话很少,他从不惹是生非,也不谈论国事,对于他和朱元璋从前的旧事,他更是一个字都不对外人说,这就是汤和的大智慧。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到南京给朱元璋拜年,从此得了一场怪病,《明史》云“感疾失音”,意思是,汤和突然患病,不能说话了。朱元璋多次亲自探望,不久后送汤和回到家乡。洪武二十七年,汤和已经病入膏肓,不能站立,但朱元璋十分想念汤和。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派人用车将汤和载到皇宫,用手摸着汤和,汤和有话说不出口,只顾着在地上磕头,朱元璋看到此情此景,泪水便湿了眼眶。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6)

一年后,汤和病逝,享年70岁,去世前,汤和遣散了府中的小妾,把大部分金钱都捐给了乡里。汤和去世后,朱元璋放眼望去,当年陪他打天下的功勋,只剩下郭英和耿炳文二人了。

汤和和朱元璋幼年相识,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他和朱元璋的缘分,长达68年,这种超长之缘,远远超出了其他明朝诸将。

六、人心乃历史,历史乃人心

笔者认为,朱元璋对汤和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朱元璋童年疾苦,父母双亡,在有过乞丐、游僧等特殊经历之后,他加入了红巾军,而红巾军中有他的童年玩伴汤和,所以,朱元璋最初对待汤和是极其亲切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南下定远时,才会带上汤和一起。

第二个阶段,朱元璋创业初期,和郭子兴父子明争暗斗,特别是在滁州之后,汤和的立场曾经动摇过,这让朱元璋对他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朱元璋虽然还信任汤和,但已经不是最初的那种信任。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7)

第三个阶段,汤和在常州醉酒时口出怨言,加深了他和朱元璋之间的裂痕。朱元璋称帝前后,汤和平定浙、闽立下大功,但朱元璋认为汤和忠贞不足,毛病不少,因此没有给汤和应有的封赏。

第四个阶段,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后,失去了原来的犀利,他开始“惜命”,不愿意再以命相搏,朱元璋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后来汤和好不容易在延安立功,朱元璋便封赏了汤和公爵。但是,朱元璋没有忘记敲打汤和。《明史·汤和传》云:

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

意思是,汤和被封为信国公后,朱元璋在赐他的免死铁券上刻上了汤和在常州时的罪过。免死铁券本是表功的,朱元璋却刻上过错,朱元璋并非羞辱汤和,是真心希望汤和能够纯粹一些。

第五个阶段,汤和为人机敏,他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提前辞去兵权。朱元璋晚年对汤的表现颇为认可,又因为汤和和朱元璋是童年旧友,在功臣一个个减少的情况下,朱元璋对汤和越加珍惜。

在笔者看来,汤和之所以能够寿终正寝,一方面是他为人谨慎,心有智慧,另一方面还是得益于朱元璋对他的情感。朱元璋珍惜汤和,只要汤和对朱元璋忠诚,朱元璋便不会再为难他。

朱元璋晚年探望汤和(汤和识君68年妻妾数百名)(18)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郭子仪传》中曾评价郭子仪:

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意思是:生,富贵长寿;死,寿终正寝,生死都有无限的荣耀,为人臣的也就没有什么缺憾了。

其实,用评价郭子仪的这句话来评价汤和,也未尝不可。

人心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心。汤和作为明初著名将领,他经历曲折,和朱元璋的关系复杂,但最终却圆满画上人生句号,他的人生,值得后人深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