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最后一部作品(60岁黄宏首次演话剧)

黄宏最后一部作品(60岁黄宏首次演话剧)(1)

上海大剧院,话剧《上甘岭》散场,观众们边走边议论演员。有人恍然大悟,“没想到是黄宏,怪不得有些眼熟。”有人事先已做足功课,“不太像他了。”

60岁,第一次演话剧,黄宏追求有别于春晚小品的另一种演员形象,“我是戏剧舞台新兵,希望观众在《上甘岭》只看到角色,找不到黄宏的痕迹。”

黄宏最后一部作品(60岁黄宏首次演话剧)(2)

《上甘岭》剧照。

走过北京、杭州、苏州、青岛、潍坊等多个城市,12月18日至20日,话剧《上甘岭》亮相上海大剧院。黄宏扮演炊事班长老马,他还是《上甘岭》编剧、艺术总监,“演出肯定有疲倦和累的时候,但也很兴奋,我们根据观众反应不断调整提高。演完一场,我们会探讨这场好在哪儿、差在哪儿。”

《上甘岭》讲述上甘岭二号坑道的12天,炊事班长老马、女卫生员、被俘的美国伤员和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断粮断水、弹药缺乏的狭小坑道内,与组织失去通讯联络,面对强大炮火的攻击,奋力坚守。

黄宏的小品搭档宋丹丹在人艺演话剧时,曾苦恼于小品形象过于深入人心,即便演悲剧,只要她出现,观众们必定哄堂大笑。在《上甘岭》,黄宏努力克制与摆脱小品形象,“争取三分钟内让观众忘记过去,能把心静下来,一块儿跟着剧情走。”

《上甘岭》巡演让黄宏学会积极刷剧评,“在剧定型前尽可能把遗憾解决掉。”过去几十年,黄宏是个不太上网的人,一开始,剧组同事把网上剧评转发给黄宏,现在他自己刷,“通过关键字搜索,但是刷得不是那么好。”说着,他呵呵地笑了。

多年春晚小品历练,黄宏锻炼了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看到评论,我绝不会反驳,首先看有没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只是空空去赞美,我也不会走心;提意见,即使说得很难听,只要有道理,我会调整,没有道理,不放在心上。”

黄宏最后一部作品(60岁黄宏首次演话剧)(3)

年轻时,黄宏为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创作话剧剧本《钢盔里的兰花》,没能上舞台,“后来开始小品创作,太忙了。”60岁退休了,黄宏迎来第一部话剧《上甘岭》,“像手工做衣服,今天是这样,明天再改改。比如老马藏粮食到后半部分才揭晓,演过几场,我们改成提前展示他藏粮食,牵动观众往前走。分配粮食,一开始没有算那么清楚,现在改成精打细算,通过算一块饼干、一盒罐头、一杯水怎么分,让观众融入剧情。”

两个多小时《上甘岭》,黄宏几乎全程在台上,遭遇了不少小意外,“本应该背对观众的箱子放反了,一眼望去是空的,穿帮,得不动声色调整。我的帽子由于出汗掉在台上,小演员一把抓在手里,下台还给我。”

他唯一不担心的是台词,“我是编剧,所有人的台词都在我的脑子里过了一遍,所以绝不会忘词。”黄宏喜欢在演出时不断调整台词表述,“这样试试,那样说说,看看哪个更好。”

采访时,黄宏轻声细语,保持低能量状态,把爆发留给舞台。季羡林写过自己六十岁后的作品更好,黄宏深有同感,“六十岁对一个男演员来讲,挺好。”

为了《上甘岭》,黄宏每天锻炼一小时,减肥二十斤。“我想挑战一下,不让自己懒惰了。”在天津排练《上甘岭》两个月,黄宏只请过一次假。他和年龄可以做儿子的年轻演员们打成一片,早上六点钟到排练厅,度过十六七个小时,“很多演员没有当过兵,我告诉他们部队是怎么回事,有种传帮带的感觉。创作过程要真实、朴实、扎实,每一步都要做到,不能走捷径。”

“中国有很多好故事,还没有挖掘。”谈及主旋律创作带来的挑战,黄宏展示了历经风浪的老演员才有的睿智,“好作品就得迎着困难上,解决困难。观众不是专家,但他们最敏感,作品敢碰硬,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知道你在这个题材上解决了多少困难,剥掉假大空的口号,角度、尺度、维度、气度都要有。《上甘岭》有女兵和外国人,全是为了加强戏剧矛盾。我们做过调查,抗美援朝战场有女兵,坑道里有美国人尸体,逻辑完全成立。”

疫情期间,黄宏完成了两个作品,“真正写的时间,可能比我想的时间少得多。我有了想法,在脑子里转很长时间才落笔,尽其可能在几天或者半个月一气呵成,完成初稿先放着,过十天、半个月回头看,就能发现许多问题。”他尤其看重作品的寿命,“《上甘岭》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写,希望到80周年时,《上甘岭》还在演。”

来源:上观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