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简单赏析(惊心动魄的美一一山行赏析)

杜牧的《山行》我认为是唐诗中最好的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读起来总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

诗题说明了这是在山里行走,深秋时节,露寒霜冷,草木凋零,野兽准备过冬,正是猛恶时期。诗歌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描绘了一幅深秋远山图:石头铺的路斜斜地向远方那冷落寂清的山延伸,山里白云缭绕,诗人知道在白云遮掩的大山深处才有人家。本身是山里,可望过去那山更高大,由于远更显出冷寂的色彩。白云缠腰,望过去可不是神仙境界,而是高而难攀的恐惧。如果陷身在这山林,夜晚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危险。只有找到人家住下来才有安全感,可是那人家却在大山深处,被云雾遮掩无法看见。

山行的简单赏析(惊心动魄的美一一山行赏析)(1)

图片来自网络

山行的简单赏析(惊心动魄的美一一山行赏析)(2)

图片来自网络

天已晚,路还远,家仍在白云遮掩间;牛车缓,山林险,游子是不是忧郁难排、满腹埋怨?在古诗词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情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是旅途,同样是黄昏,同样面对人家,骑着瘦马的诗人在秋风中柔肠寸断、自艾自怜、泪水涟涟!杜甫的《旅夜书怀》写自己在船上过夜,看到原野空旷,江流汹涌,用视界的辽阔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孤独,觉得如沙鸥一样庸庸碌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张继的《枫桥夜泊》等都是一怀愁绪,杜牧在这境况中会有怎么样的感慨呢?

可是诗人竟然都不管了,天晚了?停下!路遥远?停下!牛车缓慢?停下!山林险恶?停下!诗人要牛车停下,他被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吸引住了:眼前一片枫林,夕阳余晖中,经霜的枫叶竟然比二月鲜花还要红艳!

山行的简单赏析(惊心动魄的美一一山行赏析)(3)

图片来自网络

山行的简单赏析(惊心动魄的美一一山行赏析)(4)

图片来自网络

优秀的诗歌要么把一种情绪极致表现,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无鸟兽,万径无人踪,一个蓑衣斗笠的老人,在一条渔船上钓鱼。这空旷洁净寂寥的精神世界,是柳宗元的宣告,读者都能感受他的清高自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也正因为表现了秋之愁绪的极致。要么实现成功的大反转,如高适的《别董大》,先极写环境的恶劣:黄云滚滚,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落雪纷纷。可就是这样高适还是高声告诉董大:“兄弟,你有什么担心的呢?凭你那技艺,还找不到欣赏的人吗?”前途暗淡,我自前行,自信自强,形之眼前,成为送别的名篇。高适后来的发迹与他这种心态肯定有着很大的关系。《山行》是反转的范例,杜牧把霜叶那种惊心动魄的红艳通过旅途的艰辛、前路的遥远、深秋的萧瑟、黑夜的恐惧等因素地衬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就只看这枫叶!这红枫叶的魅力超过一切担忧!这经霜的精灵,这热烈的色彩鼓励我去战胜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美就这样让杜牧不顾一切地追求!

追求美的杜牧用绝美的文字让人们感受诗人浪漫率直的情怀,也接受了枫叶历霜更艳的形象,赏秋叶成为一种民族习惯。深秋时节,枫叶流丹,吟诵“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山行的简单赏析(惊心动魄的美一一山行赏析)(5)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这首诗一直有个争论,就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中,有以为用“生”更好。我以为用“深”要好于“生”,原因在于:1、“生”是眼前景色,而“深”是根据石径猜测或是熟知环境。这是一条车行道,作者应该了解比较多,才敢黄昏还在这山林中穿行,知道白云深处有人家,并且可能是当晚住宿地,说得通。2、作者首先写了寒山,石径,白云,目的是极力表现秋天山林的寂寥,“深”增加了幽远感,更好地表述这个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