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个教育心理学效应(暗示了教育心理学道理)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上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这一建议就使得很多的心理学家借助动物或人的实验来探究心理活动,所以了解不同的心理实验以及分析其规律是每一位教师类考试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了解的。

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

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的规律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四、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

实验过程: 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儿童分组观察,一部分儿童观察成人模特攻击玩偶的行为,一部分儿童观察没有攻击玩偶的行为。之后将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观察后发现若儿童之前观察了有攻击玩偶行为,则会模仿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观察者的行为也会受到强化规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66个教育心理学效应(暗示了教育心理学道理)(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