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台词之王(谁才是台词之王)
不知不觉2018年已经过了三个半月,号称芒果台为数不多的“零差评”综艺《声临其境》也进入到了“年度大秀”的终极PK环节。
这档节目说实话一开始看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但看了几期之后慢慢也觉得索然无味就弃了。抛开节目本身的“综艺感”不说,我一直觉得不管是之前《演员的诞生》标榜的“演技”,还是《声临其境》里单拎出的“台词”,都不具备用来PK的条件,也没法简单用好坏来评判。
表演这种东西,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是一种情感,一种感觉,非常形而上又主观,放到综艺节目里,又受到剧本、台词、对手戏演员、服化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走到一个极致,很容易就会像歌唱节目大家轮番“飙高音”一样,沦为“拼哭戏”和“秀语言”这样的炫技。
所以,回到标题提出的问题:谁是台词之王?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当然,这样说不是否认这些演员们的能力。以《声临其境》来说,站上这个舞台的,绝大多数都当得起演技派这几个字,台词功力也堪称深厚,个个都有看家的本领。
以一句“宝贝儿”征服万千女观众的朱亚文,本身声线极具男性魅力,又有超强的音色模仿能力,配的《红高粱》那段,连张铁林还以为是影视原声,要知道姜文的声音可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的。
之前节目里配的《白鹿原》、《亮剑》,也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最后拿了冠军,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韩雪上这个节目也的确是惊艳。相信在很多对她不太熟悉的观众心中,她就是一个公举形象。看了这节目,才知道她能文能武,不仅有配音上的天才,演技这些年进步也很大。决赛里暂且不论她一人配八个角色的《头脑特工队》
和张鲁一合作的《泰坦尼克号》,泪点稍低的人都会听哭吧?声情并茂说的就是她本人了。
张鲁一也很6了,感谢韩雪把他请来当助演,原来都不知道他是这么可爱呆萌的一个人,偏偏一开口声音又温暖又有磁性。
不过我最想谈的还是王劲松老师。
年度大秀上,王劲松一上来亮声,选的是《血色湘西》里瞿先生怒斥日军一段。翟先生是一个看似文弱的教书先生,在生死关头,面对日本倭寇的刀刃,“三分的人样还没学会,七分的兽性却已是根深蒂固”真的是掷地有声,喊出了我民族尊严。
后来配了一段《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对嘉靖的戏。王劲松说这是他不敢触碰的一部剧,因为每练一次都能感受到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楚。那里面有一个自小失去了父亲的忠臣对皇帝如父如君的崇敬与期望,也有这种希望破灭,现实荒凉而生的恨,爱之深,恨之切。
配音的时候,无论是王劲松还是剧中海瑞的扮演者黄志忠老师,都是一种很平静的姿态。只有他们含着泪的双眼,和紧握的拳头,泄露了念出这段台词需要花多大的心力。
去听听
我觉得王劲松的配音好就好在,虽然看似朴素,实际上是演员掏出自身的情感体验注入到角色里,才会有的效果。
当然不是说他不会技巧。《大明王朝1566》里他演的是虚构的人物,心狠手辣又有情有义的太监杨金水。
王劲松的音色处理是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阴柔,京腔圆润如珠玉,当得起华丽二字。
第三集,九个县的堰口决堤了,这些堰口都是杨金水的干儿子督办,大半夜满头大汗跑来找他,说“这是有人要害儿子害干爹您呐!”
杨金水从床上爬起来,淡淡地说了句“谁毁堤了?谁要害你啊?”
九个大堤毁了,多少老百姓和相关人员要遭殃,而他那种轻描淡写和气定神闲仿佛是在问“中午吃了饭吗?”一样,这体现的是他对自己权力和能力的笃定。
《军师联盟》里的荀彧,声音则持重而沉稳,是典型的老生。告别曹操那一段,“司空不够,丞相不够,魏公不够,大王也不够!明公想要的是什么?一步之遥”,语速快慢拿捏,抑扬顿挫。荀彧和曹操二十年的相知相交到今天为了理想和忠诚决裂,就这么一段戏,几乎能让我们体会到荀令君二十年的心路历程。
从王劲松这里,我们知道了,技巧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了身外之物,所谓无招胜有招,最终还是回归人类共通的质朴感情。
说到这里,不妨展开聊聊演员的台词这回事儿,也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印象很深的台词片段。
事实上,在流量时代到来之前,大部分电视剧都是使用演员原声,对一个专业演员来说,使用配音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内地版《一代宗师》,梁朝伟本来坚持要自己配,其实他普通话在香港演员中说的还算不错,但最终导演还是请了别人来配,Tony自己去看了一场内地版,说“听了想死”。
当时的大陆演员,要么是经过系统的科班训练,要么是从影视剧里各种摸爬滚打走上来,说到台词功力,吐字清晰,让人不用看字幕就知道演员在说什么,应该是基本的要求。
而最考验这项基本功的就是大段大段的长台词。
人人都爱看的《武林外传》,吕秀才喻恩泰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秀才大战姬无命那一集大家肯定记忆尤深,台词又长又复杂语速又快,一句怼着一句,但喻恩泰每个字都说的清清楚楚。
千万不要觉得把话说清楚是件很容易的事,普通话还分一级二级甲乙等呢。放眼现在的演员圈子里,能做到这一点的年轻演员少之又少。
举一个大家可能没太注意的例子,刘诗诗。平时配音听多了不觉得,直到几年前不小心看了一部中日合拍的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天了噜,诗诗的台词真的是开口跪,“气若游丝”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清楚,去听《深夜前的五分钟》诗诗的部分就知道了。倒是很有配恐怖片的潜质。
还有一种不合格,你也不能说他吐字不清晰,但是演员自身音色独特,又不做塑造,让人跳戏,这也是对影视本身的一种破坏。
最近正在播的《老男孩》,看过的肯定有感觉,林依晨一开口是不是分分钟跳戏?看得出来她练习过了大陆普通话,只是不熟练,所以经常会有尴尬的卷舌音和儿化音。她的音色在台湾偶像剧里绝配,放在这样一出基本都是演技派音色正统的大陆都市剧里,就怪了。
说到《老男孩》,刘烨的台词其实也不太好,他属于发挥不稳定的选手,单独听还好,和人对戏就高下立现。
前几年的《北平无战事》,戏里老戏骨太多了,刘烨的台词很有种被吊打的感觉。最明显的一例,方孟敖和方行长在同样的情境中说了同样一句台词——“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方孟敖说,是为了鼓励父亲像阮籍一样再狂一把(把钱扔在街上,自己被抓进监狱)。可惜,被刘烨说成了小学生念古诗。
同样一句诗,方步亭又念了一遍,气势完全不同,抑扬顿挫,饱含感情,里面既有一种激励,也有一种自得,还有一种即将做大事而奋不顾身的豪情。
不要小看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它能增强台词和剧中角色的信服感,让你相信这些台词是正常人说的,让你相信这个角色就是他本人。
当然,谁也没有规定说台词一定要一字一句,有板有眼。这只是台词的基本功,再往前走,就是要会塑造声音,即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为人物创造一种独属于他的音色。
比如姜文,在田壮壮的《李莲英》中,他首次突破了传统扭捏、阴柔的太监强调,而是独创出一种沙哑,尖利又混含着河北话的语气,使我们的刻板印象发生了动摇。
又比如金士杰,他在《绣春刀》中饰演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魏忠贤,特意将语调变得含混粘稠,拖泥带水,因为这个人物的状态就是权力顶端的慵懒,反而营造出一种阴鸷恐怖的气氛。
还有一种好,是对话语节奏的把握,很多时候一个点睛之笔,就能让人永生难忘。
《霸王别姬》里葛优有一段就是如此。蝶衣当初为了救小楼,给日本人唱了戏,后来被抓起来,四爷出席法庭为蝶衣作证。
他说:“世卿世受国恩,岂敢昧法?更不敢当众违背天理良心……方才检察官所言程之所唱为淫词艳曲(停顿)实为大谬!”
开始一直很平静,直到此时突然爆发,拍着栏杆,吼出“实为大谬!”四个字。台下的观众顿时安静如鸡。片刻停顿后,语气又转为平静,一边搓着手指,一边气定神闲地接着说:
“程当晚所唱是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折,略有国学常识者都明白,此折乃国剧文化中之最(重音)精粹。何以在检察官口中,竟成了淫词艳曲了呢?(重音反问)(停顿)如此糟践戏剧国粹,到底是谁,专门辱我民族精神,灭我国家尊严?”
台下掌声雷动,一片叫好。他说的太好了,尤其最后一句,普通人的处理,很容易把最后一句全部读成重音,但葛优的处理,字字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事实。
去听听
当然,影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我们能欣赏它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技巧再多再好也是其次,有时候我们就好一种感觉,一种浑然天成、替代不了。
你就爱仔仔an和ang不分的含糊,幂幂又软又嗲的娇嗔,兴兴的湖南普通话,金城武的台湾腔……
我要说的是,这些个人特色当然很好,但前提是它们是否能更好的表达人物在电影中的情绪。
比如周迅,说实话她的声音条件不算好,常年烟酒,又沙又哑。但她却能在这种音色基础上雕琢出一种独特韵味。
不信你听《风声》最后周迅的那段独白:
“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到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千万别以为她只是按照自己的说话习惯随口一说,那是重音、停延、连贯、节奏把握的综合呈现。这种浑然天成,使你根本不需要看整部电影,只用听她读完这段话,也能感动到流泪。
说到底,声音是表演中太过重要的一部分,王劲松老师说“最常使用的,在表演当中无处不在的,除了哑巴以外,就是语言,不但要求你是清晰的、是准确的、是人物的,而且要求是你的节奏是恰如其分的。”老师就是老师,总结得如此精辟、滴水不漏。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提到的《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那场戏,用陈凯歌导演的话来说,那样一个固定近景中,他能够使用的手段,只有声音。试问,如果把声音都交出去让别人代劳了,还能说是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作品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