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妈妈系列电影(新民艺评电影妈妈)
要强的老太太,满头白发,身体瘦削,自己爬上梯子,吃力地要拿一本书架顶格的书,最后蹦跳着下了梯子的最有一格。女儿“生气”地写下便利贴,“爬高会摔死”,倔强的老太回一张便利贴说“不爬高也会死”。
放映厅里,响起几声噗嗤。昨天,将于9月10日全国上映的电影《妈妈!》提前一周率先与上海观众见面。电影开始,一个有老年疑心病的85岁母亲和一个也已经从大学退休的女儿,在一处老宅子里,徐徐展开她们的日常和生活。但很快,便利贴上的内容变了,变成了每一个电器的介绍,变成了不要忘记关炉灶的提醒,变成了妈妈去了养老院的告知,因为女儿发现自己得了阿尔茨海默症。
银幕上流淌的是时间,是奚美娟、吴彦姝两位女演员精湛、细腻到几乎要让我们忘却她们正在表演的表演。电影用这一对母女,许许多多生活的、细腻的变化,节制却又残忍地展现阿尔茨海默症病程的发展。有人的第一次叹息,是因为女儿多年后返回大学图书馆,借回家的书,叫作《忘了我是谁》,一个要强了大半辈子的人发现自己有一天自己可能会遗忘,会失控,会没办法再照顾年迈的母亲。她的疼,叫观众为她痛,哪怕没有歇斯底里地嚎啕,她跟妈妈说的是,“不用自责,其实我也没准备好”。奚美娟自己说虽然也曾经演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但这个角色重新唤醒了她对于创作的激情,“不是顺势而为得简单完成”。有人的第一次眼圈发红,是因为那个好强甚至有几分孩子气的老妈妈,因为女儿的病,几乎“一夜长大”,她用瘦弱的身体,举着小哑铃在院子里锻炼身体的时候,无论多老迈,只是想照顾女儿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母爱,叫人动容。吴彦姝说:“我也是一个妈妈,不过我没有电影中的妈妈那么有大爱,那么坚韧,感谢导演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与我互相成就的的‘女儿’奚美娟。这是一部献给每个妈妈的电影。”
大多数人的第一次落泪,会是因为那句“不怕,不怕”。女儿回家路上尿急,两人心急忙慌却怎么也打不开电子门禁,于是老母亲用工具砸碎了玻璃,“利索”地爬进屋子,给女儿开了门。但女儿走向卫生间的路上,滴滴答答地已经沾上了浅黄色的污迹。从卫生间走出来的,是一个失禁的狼狈的女儿。幸好,迎接她的,是母亲的温暖的怀抱。65岁了,重新躲进妈妈的怀抱里,身为知识分子的女儿,哭得很委屈,像是一个孩子;85岁了,同样身为知识分子的母亲轻轻地拍着女儿,说“妈妈在呢,不怕”,她只是一个母亲,无论年龄和职业。
这场戏,和后面的许多场戏,都是两位女演员共同为观众奉献的近乎教科书级的表演。真实、细腻、克制,却充满力量。我们听到女儿说,“我很害怕,我觉得离你越来越远了”,叫人心疼不已;我们听到妈妈说,“你怎么样,妈妈都爱你”,心疼中却又生出骄傲来;我们看到母亲为女儿洗澡,那些晶莹的肥皂泡,让人恍惚回到童年,温馨中有动人的生命力在绽放;我们看到母亲读女儿的来信,那些空白到只剩下墨点的信纸,却装满了母女间的爱与默契,爱是读出来的信,爱更是没有写出来的话……偶尔短暂清醒的时候,女儿说“谢谢妈妈”,然后沉沉睡去,母亲默默地回她说,“谢谢你,我的女儿”。尽管女儿听不见,但观众能听见。谢谢这两位演员,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对母女——这对退休教授母女用爱对抗遗忘,尽显生命的尊严和体面,也将勇气和希望递出,将如何面对老去与离别的思考延至观众心中。
《妈妈!》并不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电影。比如,这对母女可能从没有面对过现实生活的现实困难,她们有丰沃的退休工资,她们也没有要养大却可能没办法抚育好的外孙女,她们近乎被架空在一个玻璃罩子里;比如,电影中除了这对母女之外的其他角色多是功能性的,朱时茂友情出演的角色承担了串联各种关系和事件的作用。但《妈妈!》,依旧是一部值得掌声的电影。
电影的最后,在大海边,母亲和女儿,在蹒跚学步,也在尽情舞蹈。生命其实脆弱,但却也充满无所畏惧的力量,因为她们有爱;疾病充满苦痛,但却又让我们拾起最平凡、最宝贵的亲情,因此她们勇敢。那海浪里的恣意舞蹈,踢踏出的是生命的尊严,带着的是爱与温暖,带给观众的则是勇气和治愈。(孙佳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