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

“端上来的红烧肉只有三块,我感觉这个食堂不是很治愈”。

这是豆瓣网友对集合了电视圈半壁江山的黄磊新剧中国版《深夜食堂》的评价,也道出了该剧最大的问题:水土不服!哪家中国餐馆会只给上三块红烧肉呢?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1)

豆瓣评分,则是令人尴尬的2.8。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2)

在《麻烦家族》评价不佳后,黄磊的日式翻拍再度遭遇了口碑滑铁卢。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相比国内观众不太熟悉的《麻烦家族》,日本美食深夜剧《深夜食堂》却实实在在在国内培育了一班铁杆剧迷,也是豆瓣上评价最高的日剧之一,而黄小厨的个人品牌,又成为该剧备受期待的另一个原因。除此之外,相对于黄磊的个人执导,台湾偶像剧教父蔡岳勋的加盟,似乎也为该剧加了一层保险。

可是一切期待都输给了现实。那些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日本影视作品,普遍有着典型的东方温情,于平淡中描绘人情世故,叙事节奏细水深流,手法轻描淡写,结局治愈人心。可这种平淡中见真章的手法,中国式翻拍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在黄磊之前,《求婚大作战》《问题餐厅》《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等日剧翻拍都没有取得太好的口碑,而黄磊接连两部对经典IP改编的糟糕口碑,可能进一步令这股日本IP潮加速退热。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3)

为什么,即使是黄小厨,也做不好《深夜食堂》这顿日式料理变中国美食的改编大餐?

日本经典IP的中国式翻拍:“色、香、味”的全面走样

对于电影《麻烦家族》的翻拍,豆瓣上有个说法:这不是翻拍,而是翻译。这句话当然也适用于《深夜食堂》,只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剧中还乱入了统一方便面等并不需要的“翻译软件”。

这可以说是中国版《深夜食堂》输掉的第一招:“色“。

作为从日本著名漫画改编而来的作品,中国版《深夜食堂》跟同名日剧一样,记录了发生在都市小巷里深夜才营业的食堂里,一段段关于市井温情的人生故事。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4)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5)

可当这段故事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广告乱入还只是破坏剧集色泽的原因之一,更大的问题是改编上的“原样复制”。

中国版《深夜食堂》在场景设置、演员人设、美术置景、画面色调甚至故事情节等方面都与原版十分接近,故事主线都是原样复刻,但正是这种对原版的亦步亦趋造成了观众观感上的巨大尴尬——

蔡岳勋的制作团队似乎是把一个日本故事不假思索的搬到了中国社会,却缺乏起码的本土化再造,这当然造成了观众胃口上的巨大不适。

另一个问题是“香”。

任何一部好剧都是有自己独特气质的,《深夜食堂》的独特香气正是根植于日式社会的日式美食文化,比如居酒屋的日本式存在。

但中国版在电视美学与文化内涵这些方面均未有自己的创造与突破,反倒因为拿捏不准日本深夜剧的节奏,令剧集失去了原本剧集中细密绵长、静水深流的韵味,倒像是一部拉长版情景剧,但又并不好笑。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6)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版《深夜食堂》失了“味“。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真正的“中国式本土化”不是简单替换中日之间从日式泡饭到中国泡面之间的转换,而是带入整个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生活原味,只有拍出了中国人,才会有中国社会独特的韵味与共鸣。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7)

翻拍的意义不在于翻拍一个好的故事,而是找出原剧与中国观众的共鸣点,对于《深夜食堂》这样一部走心的深夜剧,更需要拍出中国人在转型时代的集体心事。

可至少首播集带给豆瓣网友的印象是:主创只不过在广告里随便插播了一点剧情。与原生IP相比,剧集的“色香味”却均遭滑铁卢。

黄磊的“人情剧”与人情剧:娱乐圈半壁江山为什么还是演不出人情味

尽管不是导演,但任何人都知道,黄磊才是这部剧背后另一位大厨。

黄磊不仅是这部剧的主演,同时也是出品方股东之一,他对于该剧另一个巨大贡献是:如果没有黄磊,当然也就不会有该剧积聚到的电视圈半壁江山。

这是属于黄磊的“人情剧”。

除了有赵又廷、张钧甯、陈意涵、戚薇等人气演员,海清、马苏、梁静、王迅、应采儿、杨谨华等实力派,有何炅、萧敬腾、吴昕等跨界明星,有刘昊然、胡冰卿、徐娇等鲜肉花旦,还有金士杰、姚安濂、恬妞等老戏骨,正像媒体叙述的那样,电视圈的“半壁江山”都在这里了。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8)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9)

在过去的日子里,黄磊在娱乐圈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人脉,所以当他拍摄这样一部近乎为自己的品牌正名的作品时,平日累计的人情牌成为了剧集最重要的卖点。

可实际上,演员的表演同样是观众吐槽的重点。由于翻拍没有完成良好的本土化进程,也可能是蔡岳勋团队本身就对中国内地缺乏足够的了解,所有登场的人物都仿佛是凌空虚蹈,只是从日版复制了人物形象,却无法给观众脚踏实地感觉。

实际上,无论是第一集咋咋呼呼的“龙哥“,还是第二集充满快乐大本营表演风格的吴昕,都没有赢得观众的演技肯定。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10)

群星荟萃并不代表着好剧。因为“人情剧”并不必然产出人情剧。那么中国版《深夜食堂》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好电视圈的半壁江山。

如何治愈《深夜食堂》:先从把日式居酒屋改成中国烧烤店做起

从某种角度上说,号称深夜治愈剧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也需要一场治愈,它所要治愈的,是观众对于有形无神的中国式翻拍的不适与尴尬。

深夜食堂最催人泪下的一集(黄小厨掌勺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11)

相对于对剧集本身品质的挑刺,观众最大的质疑在于,全剧“穿日本服饰、吃日本食物、用日式器皿”,只有广告是中国的,那么翻拍还有什么意义?

中国并不是没有好的美食作品,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那种深入中国文化血脉的深沉隽永,对食材的细密捕捉,对工序繁复做法的完整呈现,以及对美食背后中国人文内涵的捕捉,或许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真正应该着墨,并且深深刺激观众味蕾的地方。

如果说《深夜食堂》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美食文化之外,那种静夜孤灯,给都市人一个栖息之所的独特的都市寂寞感。但这一点,中国版《深夜食堂》还没有捕捉到。

黄小厨的《深夜食堂》为什么口碑砸锅了?答案是:剧集本应拍出大时代下的共情,拍出中国都市人的寂寞与温暖。拍出美食,也拍出美食背后的人生群像。翻拍的意义,从来不是翻译,更不是对原生IP的消耗,而是赋予原味以新味。

如何治愈中国版《深夜食堂》?先从把日式居酒屋改成中国烧烤店,把端上来的红烧肉从三块改成三十块做起。

中国版《深夜食堂》,剧集中不仅要有深夜,有食堂,更要有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