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功过该如何评价(为何各国会对李鸿章给予高度的评价)

李鸿章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才发生的事情,而是古已有之李鸿章去世2个月以后,梁启超先生率先开启了为李鸿章正名的工作,他在《李鸿章传》这本书开篇写道:天底下只有平庸的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个伪君子,而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伟人,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有资格看我这本《李鸿章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李鸿章的功过该如何评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鸿章的功过该如何评价(为何各国会对李鸿章给予高度的评价)

李鸿章的功过该如何评价

李鸿章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才发生的事情,而是古已有之。李鸿章去世2个月以后,梁启超先生率先开启了为李鸿章正名的工作,他在《李鸿章传》这本书开篇写道:天底下只有平庸的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个伪君子,而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伟人,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有资格看我这本《李鸿章传》。

梁启超先生的意思很简单,他希望国人能够冷静一些,先别急着骂李鸿章,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今天“王庶文讲坛”就为大家梳理一遍李鸿章40多年的官宦历史,再从因果逻辑去看一看那时代的精英是如何被时代滚滚洪流推动,半分不由人,一切都是不得已而已。

李鸿章的仕途

李鸿章算的上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一类人,在晚清僵化的科举下,年仅24岁就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太平天国的时候又追随曾国藩,建立淮军。当时曾国藩的军队主要任务是清缴江苏南部的太平军,李鸿章这个工作完成的很好,为湘军最终攻克南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所以,李鸿章虽然是一名读书人,却是凭借着军功起家的。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非常注重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对战争的影响,他与当时一批由上海士绅组织欧式雇佣军的关系非常好,与他们的指挥官戈登也建立起了一生的友谊,这段历史奠定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与军事思路:中国落后,必须与洋人学习。

后来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培养和推举下,又肩负起了平定捻军的军事活动。李鸿章秉承了曾国藩的作战方针,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在北方横行十多年的捻军。在这2次战斗以后,李鸿章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公元1870年,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这个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天津老百姓,聚众杀死了一名外国传教士,之后还把法国领事馆一把火烧掉。一开始朝廷是让曾国藩去处理“天津教案”,但是处理结果法国人并不满意。

于是朝廷又派李鸿章去全权处理,巧的是就在此刻欧洲爆发普法战争,于是法国人仓促之间就接受了原来曾国藩的处理方案。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知道普法战争,大家都觉得是李鸿章的韬略在起作用,从此以后李鸿章既能打仗,又能处理洋务、善于外交的名声正式树立。

李鸿章的真实定位

李鸿章一生担任过很多重要的官职: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等。我们表面上看这些官职都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存在。可是如果您多满清有所了解的话,就很清楚清朝是中央集权的巅峰,权利是牢牢掌握在皇家手中的,无论再牛的人,皇帝要撤职、查办、砍头无非就是一条二指宽的条子。

李鸿章再也厉害在清皇室的眼中无非就是一颗棋子,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所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李鸿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无非是清皇室意志的传达者。

而清皇室真的愿意丧权辱国吗?显然是不会的,更深层次的推导则是时代的巨变让清皇室措手不及,所以晚年的李鸿章才会说:“我是被全国人民撤了后腿,有志向却不能实现”。

壮志难酬的李鸿章

甲午战争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完成蚂蚁啃大象,一举跻身列强的行列呢?道理很简单,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迅速完成了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对待甲午海战是举国上下,无一人不参战,不捐赠,不盼胜利。

中国呢?依旧保持着传统的自扫门前雪的行政风格,在甲午海战的时候甚至出现陆地不给支援,同为中国舰队只是隶属北洋与南洋的区别,便不肯帮忙,所以欧洲人才说甲午战争李鸿章是以一人之力,对抗日本举国的进攻。

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完成民族统一体建设的呢?这恐怕要追溯到抗日战争了,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就不赘述了。

对外呢?中国积贫积弱,实在是无力与列强抗衡,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本质上就是要拉近与西方的差距,但是中国的官僚体系是不允许一人独大,一人掌权的,皇帝与大臣总会盯着一个能力特别强的人,进行恶搞,这套管理技术其实我们在现代公司里也很常见,这种官僚作风,不断地折磨着李鸿章,也成为了晚清改革最大的绊脚石,加速了中国的衰落。

对外事务上也是一样,一方面当时人很清楚败军之国签署的条约叫做城下之盟,是要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所以人人都在搪塞,推让,只有李鸿章能够不在意这样的骂名,只要朝廷任命马上就去了。

另一方面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在谈判桌上的姿态以及可以争取到的利益,然而李鸿章很多时候却凭一己之力为国家谋求最大可能的利益。我们就拿《马关条约》来说,当时李鸿章在与日本谈判期间,突然有一个日本刺客要刺杀他,子弹穿过他的左颧骨,留在了左眼下方,但是李鸿章拒绝治疗,带着满脸鲜血去与日本人谈判,这一下日本人都被震惊了,于是在《马关条约》中做了让步。

原本日本在《马关条约》中除了索取台湾之外,还要求清政府将满洲南部也割让给日本,但是在李鸿章脸庞带着鲜血的谈判下,日本人暂时放弃了满洲南部。我经常说读李鸿章的历史,有的时候会读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感,一位英雄,如今却成为了人人唾骂的小人,我们欠李先生一个公道。

李鸿章的全球访问

李鸿章的强势,不但挽回了国家即将损失的利益,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一年,公元1896年,73岁的李鸿章作为满清皇帝特使开启了环球访问,在整个过程中他受到的礼遇,绝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一个弱国使者的待遇。

无论到哪里都是总统、皇帝、女王亲自接待,工商界的人们也纷纷邀请他去参观港口、工厂和新式武器,深受各国百姓的喜爱,甚至有人将他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并称,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当时李鸿章达到美国的时候,不仅美国总统夫妇暂停了度假,从海边赶回来接见李鸿章,更有50多万纽约市民走上街头,亲自去迎接身穿黄马褂的李鸿章,这时候的他根本无法与耻辱、丧权辱国联系在一起。

那么一位弱国的败军之将又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礼遇呢?我们不妨引用当时日本报纸对李鸿章的评价,来看看真实的李鸿章,文中写道:“即使是在李鸿章事业最兴盛的时代,他在朝廷内部的势力都是相对薄弱的,但他可以凭借机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从容地解决各种困难和纠纷,找遍全世界,都少见能与他相比的。而他办理洋务是否有成效也先不说,然而究竟是谁引导清朝进步到今天的程度的?因此不能不说,是李鸿章。”

可见,李鸿章凭借着务实、实干的精神,在局限的环境中不屈不挠解决各种困难的品质,不但使他成为了晚清在国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角色,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与文化信仰。要知道全世界对某些高贵品质的崇敬与钦佩是相通的。

好了,关于“真实的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晚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