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

有人说成熟使人圆滑、世故,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也有人说成熟意味着责任、担当,往日的自由不复存在。

所以当岁月使人沧桑了容颜,遗落了童真时,很多人开始反感“成熟”这个字眼。

其实,正如尼采所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不必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而是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愿望,成为真正的自我。

然而,“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坦途”,要做到心智成熟谈何容易。

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被称为心智成熟的旅程。

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1)

他运用心理分析法,结合真实的案例,帮助无数人一步步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从而使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有人说,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哪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怎样才能达到心智成熟。

心智成熟的人,敢于面对成长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乃至百万计的风险中,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作者指出,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面对问题,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想推卸责任。

也有一些人会深深地自责,认为“我本来不应该那么做”,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如别人,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两种行为都是缺乏自我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的表现,前一种让别人活得痛苦,后一种让自己活得痛苦。

美国摇滚巨星迈克·杰克逊,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生命定格在了50岁,令人扼腕叹息。

在他生前,除了每天承受身体的各种病痛外,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也饱受困扰,其中一项就是彼得·潘综合症。

迈克·杰克逊喜欢将自己比做童话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曾经说:“我感觉自己只有4岁,我是彼得·潘。”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和挫折时,选择逃避,渴望回归到孩子世界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不敢面对成熟带来的各种问题,从而选择回避,结果使自己更加痛苦。

事实上,正如斯科特·派克在书中所说,不管是工作还是人生中,我们遇到的难题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选择逃避,也许将来面临的困扰会更大,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烟灰缸认为,面对问题,自我怀疑和逃避的心态都不可取。

正确的办法是,勇于承担责任,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我来解决。”只有解决了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的问题,才不会让它继续困扰我们。

只有正视事实,我们才能逐渐克服这种“主动屏蔽”困难的心理,及时适应和修正自己,让心灵获得成长。

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2)

自律,是心智成熟的关键

《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样一句话: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就是自律。

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说“问题”是我们人生道路的拦路虎,会冷不丁窜出来挡在面前,令我们进退不得。

那么“自律”便会能使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罗斯福说:“有种品质可以让人在碌碌无为之辈中脱颖而出,不是天资,不是教养,而是自律。”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其实并不是生来就带有光环的人.

他从14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22岁,漫长的八年时间,却连最低的考试门槛“秀才”都考不上。

那么资质如此愚钝,曾国藩怎么会跻身名臣行列,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呢?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秘诀是两个字:“自律”。

他一生讲求修身养性,平生没有一天不读书,临死前还在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

可是人活着,都会受到七情八欲的困扰,自律仿佛是人世间最难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自律呢?

烟灰缸认为,获得更多成长,就要放弃不求上进的安逸。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自律,除了要对想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安排,还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和实践。

但同时,当目标和实际发生冲突时,要懂得取舍,放弃争强好胜的欲望,不使“自律”成为压倒自己的重负。

只有保持心态平衡,自律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3)

成熟的人,懂得什么是“爱”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正确的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爱呢?

在书中,作者提到,爱的误区有三种。

第一种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爱”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

其实,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嫁给王子之后,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检验爱的最好方法就是时间,当激情褪去,在平淡日子里的相知相守,才是真正的爱。

还有一种误解是,把找到一个“避风港”当做是爱。

被呵护和滋养的感觉固然很好,但这这不能算做爱,只是极度的依赖罢了。

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第一任妻子朵拉,就把大卫当做一个“避风港”,沉溺于大卫的呵护中。

而在大卫离她而去时,她却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最终患病离世。

想依赖别人的人,总是苦思冥想如何获得他人的爱,让爱来滋养自己,却没有能力去爱自己和别人。

和这样的人交往,只会感到疲惫,哪里会有爱的欢欣呢?

最后,爱也不是委屈求全,一厢情愿地自我牺牲。

总是不断地迁就和付出,这样的爱从一开始就处于了不平等状态,久而久之,矛盾便会产生。

烟灰缸认为,成熟的人懂得什么是爱,更懂如何去爱。

正如斯科特·派克所说的那样,正确的爱,是遵从内心的意愿去爱他人,并且付诸行动。

爱一个人,就要永远把对方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独立和自由,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也不会以爱之名束缚对方。而自己,也不忘独立和成长。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自己和爱的人在心智上达到成熟。

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4)

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就是懒惰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懒惰如一个狡猾的敌人,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我们渴望健康向上,努力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懒惰似乎永远在和我们对抗,让人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享受,阻止心智走向成熟。

这种对抗产生的“思想斗争”,让我们痛苦不堪,充满矛盾。

《孟子·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意思是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贵在持之以恒,掘到大半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然而,现实生活中,“持之以恒”并不容易做到,拖延和懒惰反而成了大多数人的通病。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本来想去做一件事,却一推再推,甚至干脆放弃。

明明计划好第二天要去晨跑,早上醒来,大脑中闪现出“要不然明天再去”的念头,于是选择继续睡觉。

本来想看书学习,却不想改变舒适的状态,于是拿着手机久久不放。

懒惰是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在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斯科特·派克在书中提到,人之所以能够努力成长,那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

对自己的爱使我们努力自我完善,一心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烟灰缸认为,对付懒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心智方面开始努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积极争取,坚持不懈。

只有战胜心智上的懒惰,一切向上的努力才会有成效,我们才可能越来越好。

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5)

要使心智成熟,必须认清“自己”

很多人读了《少有人走的路》,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会带你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有多重要?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清别人是聪明,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一代宗师王阳师,一生致力于研究心学。

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意思是,人不应该从外界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尊从本心,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曾带领精兵,用很短的时间荡平了作乱十年的匪患。

有人夸他是非凡的奇才,他却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是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才使他没有面对功劳沾沾自喜,继续南征北战,而是专注于“知行合一”的理念研究,开创了“心学”这一学派,成为一代圣贤。

在书中作者提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了解自己精神世界,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能力。

有人会说:“我怎么可能不了解我自己?”

而现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

斯科特·派克指出,这些无聊的攀比和笨拙的模仿,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其实,真正成熟的人,清晰地明白幸福的方向,不会向别人证明什么,也不会光顾着看别人,而走错了自己脚下的路。

烟灰缸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

渐渐地,人生之路将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心智成熟的人为什么晚了(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6)

毕淑敏说:“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

让心灵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涅磐,无人作陪。

每一个强大的人,都会经历一段孤独而艰难的成长之路,熬过去了,那就是你的成人礼。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其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只能这样,被岁月打磨过的人,不是被磨去棱角,而是更熠熠生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