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

"和氏璧",大家都从成语故事《完璧归赵》中听说过吧?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出

名的一块玉,跟它有关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例如卞和、蔺相如、秦始皇等等。

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一块美玉都无法比拟的。然而,它的背后却隐藏

着许多悲壮的故事,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下"和氏璧"名称的来历。

一."和氏璧"名称来历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

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内)

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

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1)

和氏璧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

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

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

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

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

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2)

卞和献宝

二.由"和氏璧"引发的后期人物及事件

1.公元前 283 年,到了战国后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此

事,派人去赵国假意说,愿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即源于

此。并因此演绎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秋佳话。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在以后的 1600

多年间,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不垂涎于此宝。"和氏璧"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随着血

腥的残杀。秦始皇得此璧后,曾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刻于璧

上,欲世代相传。…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3)

完璧归赵

3.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4.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

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

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

室。

5.公元 220 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

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4)

传国玉玺

6.公元 265 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 311 年,前

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7.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

入隋宫。公元 618 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来看,人们为了得到它,使尽了各种手段,最后,得

到过它的人都死了。因为,它是一块来自外星球的陨石,有辐射!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5)

秦始皇

三。悲壮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听了和氏璧背后的悲壮故事我们感触很深,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卞和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可是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与其

说是卞和成就了和氏璧,不如说是和氏璧成就了卞和。我们虽然没见过卞

和的模样,可是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人身上坚贞不渝的品性。

2.作为各行业专家就一定都要精于本行,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埋没人才

或宝藏,甚至误伤无故。此故事中周厉王与周武王的玉工就是反面教材。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6)

韩非子与和氏璧

3.卞和对和氏璧的捍卫和坚守,体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就是金

子总会发光,是宝贝就不会被埋没,是人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很多时

候,我们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除了自己本身还不够才华横溢以外,就是还

没能坚持下去,等到了那个发光发热的机会和平台,你就一定会光彩夺目。

这块玉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都知道和氏璧是一代名玉)(7)

战国策

4.要想绽放自己的光芒,首先要静下心来,努力奋斗,把自己雕琢成一

块真正的宝玉。然后,不要心急,像卞和一样耐心等待,执着坚守,慢慢

沉淀。相信终有一天,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和氏璧终会遇到楚文王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