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徐冬梅(早报悦读徐冬梅)

新学期已经开启,学习再度成为家校关注的头等大事,其中有关大语文的学习又是重中之重,如何从小开启大语文的输入?诵读,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学习方式,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谈及诵读的文本,就不能不说到畅销15年的儿童诵读文本《日有所诵》,近日,《日有所诵》主编徐冬梅分享了她对儿童诵读的认识。

母语徐冬梅(早报悦读徐冬梅)(1)

徐冬梅

诵读既是形式也是能力

在今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年版)》中,也特别强调了“诵读”在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并对“诵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学段要求,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需做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则需“通读优秀诗文,注意在通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等。

母语徐冬梅(早报悦读徐冬梅)(2)

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看待儿童诵读、正确引导儿童诵读,选择怎样的诵读材料,始终是社会各界所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研究过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史后,徐冬梅认为,儿童诗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诵读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诵读既是一种阅读形式,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在诵读中,孩子可以辨识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全面改善语言面貌。

中文具有独特的绵延性和韵律感,在传统教育中,诵读被视为“童子功”,是语言积累和思想启蒙的基础。《日有所诵》秉持科学的儿童诵读观念,提倡通过真实的、自然的、不矫情的诵读,享受母语的韵律。

在诵读内容上,徐冬梅认为儿童诵读应从童谣童诗开始。童谣朗朗上口,充满节奏张力,符合儿童对韵律的天然喜爱,也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诗歌音韵和谐、感发人心,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启蒙材料。

例如《日有所诵》一年级中的这首童谣: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小蚱蜢》 张继楼

结尾词组押韵,长短句结合,充满了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在短短几句中就创建了一个小蚱蜢的拟人化形象,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小事件,让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能同时进行充满画面感的想象力训练,感受到一种天真而纯粹的快乐。

又如《日有所诵》五年级中的《湖边的小草》:

湖边的小草说

树比我高 山比树高

云比山高 天空比云高

但是当我弯下腰

天空掉进湖水里

我比天空还要高

——《湖边的小草》林芳萍

在这首小诗中儿童读到的景象即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的景象,能够产生贴近生活的亲切感;诗中蕴藏哲思却并不说教,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背后的深意。这也正是亲近母语所始终坚持的信念:在优秀童谣童诗和诗性文本的诵读中,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自然、看到历史。

以“诵读”开启分级阅读

《日有所诵》自发行至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并在不断修订,推出最新版本。在第六版的修订过程中,徐冬梅仍然坚持儿童性、经典性、教育性三个基本原则,“在‘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体系下,更好地适应当下儿童的精神需求,启迪儿童灵性,进一步提高诗歌在题裁与内容上的经典性和丰富性。”作为“亲近母语”项目的发起人,徐冬梅坦言《日有所诵》持续修订,一方面源于用户的反馈,一方面源于对时代和教育认识的深化。今年,在20年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发布了新课程新课标。

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用三个任务群的方式设置语文课程内容。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亲近母语”在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在这3个层面都有所探索。《日有所诵》就是对第一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中“诵读”的落实。

与英语阅读中所倡导的分级阅读不同,中文分级阅读不仅是文本的分级,而是要根据儿童认知、阅读水平为每个孩子匹配合适的读物,并且根据不同情境进行适当的阅读互动、阅读指导和阅读教育。“如何检测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如何给孩子选书、如何带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对90%甚至更高比例的家庭来说,迫切需要科学、具体的指导体系。”徐冬梅认为,儿童阅读、中文分级阅读,是一个专业体系,“首先是母语性的问题。汉字、词汇没有明确分级。不像英文,1至8级词汇,非常清晰。汉语本身的模糊性,汉语语义的复杂性,让中文分级阅读有很大困难。比如,著名的蓝思分级阅读是通过两个参数来界定的:一是词频,二是句子长度。句子越长,结构越复杂,难度越大。英文找到这两个数值,是非常科学的。但在汉语中,情况复杂得多。古诗和现代诗歌、文言文,这些特殊语料暂且不论,一般的中文材料是不是句子越短,难度就越小呢?显然不是。”

具体到《日有所诵》文本的使用,全套6册中共有960篇诗性文本,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诵读学习造成负担?对此,徐冬梅认为,儿童诵读“不必句句落实,不必篇篇背诵”,而是要让孩子直面诗歌,有所感发。在进行诵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作为领航员更应掌控好方向,注重儿童的心性培养与知识满足,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缓坡而上的精神成长与阅读累积。正如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所言,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地记诵,就是练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用阅读根治“语言贫乏症”

在语文阅读研究的过程中,徐冬梅也关注到了小孩子们的“语言贫乏症”,比如短视频、新媒体造就网络流行语,甚至很多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会说“芭比q”。在她看来,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语言中,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核心要素,语汇的变化是最大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汇,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词,可以沉淀下来,更多地被大浪淘沙,最终雨打风吹去。“在我眼中,母语是一棵大树,日常语言、生活语汇,是主干;文学语言和实用性语言是重要的枝条,是每一种语言是否丰富、成熟的标志;古典语言、雅言则是根基,是这棵树能否茂盛的基础。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语是这棵树上的叶子,春去秋来,它们长出或者落下。每一棵树上,开出的花朵,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语言创造,它诞生在母语的大树上,也丰富、闪耀着母语和时代的光泽。这棵树上,也会有病虫,会有虫子留下的蛀洞,这就是丑陋的语言给母语造成的伤痕。”

徐冬梅坦言,的确,包括抖音在内,新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两本书中,就曾描述早已到来的新媒体对人类状态和儿童教育的影响,并对此表达担忧和思考。年轻一代甚至儿童一代,已经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愿意通过短视频和新媒体来获得资讯和娱乐。无论是动漫、游戏,还是短视频,都是以口头语言结合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

相比纸质图书、书面语言,这些新媒体的口头语言不够严谨;相比文学作品,词汇量的丰富性和精确性,精神性和文化性显得不足。因此,“语言贫乏症”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但这只是现象,更重要的是儿童精神的荒漠化,这也就是倡导儿童阅读、促进经典阅读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推广阅读,更多的是在跟短视频、电视、动画、动漫等媒体介质,争夺儿童的时间和兴趣。这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短视频和新媒体的流行,对普及知识、个体自由表达,有积极意义。对现代人而言,视觉接受信息是最直接、有效的。我也相信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更丰富的、有一定深度、有较高艺术和教育价值的内容会大量出现。”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受访者供图

母语徐冬梅(早报悦读徐冬梅)(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