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哪些锦囊牌有距离(三国杀锦囊牌中的三十六计)
三国杀里有好几张锦囊牌都出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这本书成书要到明清时期,它是从《易经》中推演兵法,又把古代经典兵书中的经典再次浓缩成兵策,相比之下更加通俗易懂。
三国杀中有这些牌是出自《三十六计》
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
6,声东击西
7,无中生有
10,顺手牵羊
15,调虎离山
11,李代桃僵
19,釜底抽薪
23,远交近攻
25,偷梁换柱
29,树上开花
其中借刀杀人和顺手牵羊上期已经介绍过了,那我们就讲讲剩下的几条。
第4计:以逸待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休息足、食饱、占领绝对地势等,等敌人赶过来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这时候打他就省力多了。这一计本身出自《孙子兵法·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这一计的难点就在于要去调动敌人,引诱敌人使其疲惫。通俗讲就是“敌疲我打,伏兵待敌”
第6计:声东击西
这是“忠胆英杰”模式下的锦囊牌,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这一计出自兵法《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毛泽东 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就说过:“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这就更好理解了。
第7计:无中生有
上期按照卡牌引文用道教里最简单的说法解释了“无中生有”把很多低年级的同学都难倒了。其实在《三十六计》里“无中生有”就简单多了,就是把没有的说成有的,凭空捏造,说透点就是骗人呗。
如果再高级一点的话,也并不是完全弄虚作假,只是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想给敌人制造错觉。
比如董卓当年入朝只步骑不过三千,他也担心这点兵力镇不了大众,于是他下令部队晚上出城,白天再从城外进来,大家见了都以为是董卓的兵在源源不断地进城,在洛阳的人没一个知道真相。
第11计:李代桃僵
这是“文和乱武”模式中的锦囊牌(这个活动模式的几张锦囊牌我没找到图,抱歉)
僵:枯死
用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从最后一句得出桃树李树能共患难,又比喻弟兄同甘苦。
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田忌赛马”就有点李代桃僵的意思。
第15计:调虎离山
这是三国杀·国战势备篇中非延时类锦囊牌
卡牌引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出自《三十六计》
这一计很好理解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把敌人引诱离开原来的地方,然后见机行事,在使用上和“声东击西”很像。
第19计:釜底抽薪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 釜底抽薪” 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的兵书《尉缭子》: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不为之用,此道胜也”。
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所以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用谋略,以消减、消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
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第23计,远交近攻
卡牌文字:“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三十六计》
远交近攻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的战斗无门前的祸患,出自《战国策·秦策三》秦昭王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其他诸侯国的“合纵联盟”。
第25计:偷梁换柱
这也是文和乱武模式中的锦囊牌
意思也很简单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在军事上指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友军有机可乘或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因为友军不过只是暂时的联合而已,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也提到了,所谓的盟友只是给你“虚张声势”的,论打仗他们根本靠不住,还是要靠自己,同样还要防着盟友。
第29计:树上开花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於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意思是这种树本来不开花或很难开花,但可以用其它的物品点缀成花的形态、再把它粘贴在树枝上,就如同真花一般。此计用在谋略上,就是指通过精心伪装,把本不强大的自己使别人看来而显得分外强健,以此虚张声势、威服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么最后一句又将此计解释为: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盟军阵地上,以造成强大声势慑服敌人。不过,古今战争史上,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出色例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