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得端来坐得正(心无私曲身行方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吴宇轩
注:从上至下依次为“方”“正”的小篆字形。
清代名臣王杰居官清廉、刚正不阿,尤其在与奸贪之臣和珅的斗争中展现出刚直勇毅。据《清史稿》记载,一次,和珅为了讨好王杰,在议政后拉着他的手开玩笑地说:“状元宰相的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什么好处?”只言片语间,尽显方正之气。
方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说:“方,并船也。像两舟总头形”,许慎认为方的本义是并行的两舟,泛指并列、并行。方的一个引申义是正直、端方,用来形容人的品格,《说文解字注》中说:“方,又引申之为方正”,《康熙字典》中亦有:“方,大也,正也。”
正是一个指事字,字形上面的横线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的止是趾的本字,可见,从造字之初正被赋予的含义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说文解字》说:“正,是也”,本义为平正、平直,后来从用来形容事物平正、不偏斜引申为形容人正直正派,品行端正。
方正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其中“形势解”一篇说道:“人主身行方正……行发于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这里的方正就是用来形容人性格刚直、正道直行,自此之后,方正一词便成为一种固定用法。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方正,翻开古代典籍,阐述方正重要性的论述比比皆是。《论语》中“政者,正也”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均表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方正的重要性,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更是用一个“正”字概括。《孟子》中亦有“正己而物正”的说法,意谓自身方正,所行之事就能正直。方正自汉文帝时起还成为了古代制科之一,以举子德行是否端方刚正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如唐代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
唐代柳宗元曾说,“守正为心,疾恶不惧”,此语意在告诫为官者,面对诱惑和挑战要保持守正定力,如此方能不为利害所动、不为私心所俘,从而做到正道直行,用铁肩担起道义。被誉为“陈青天”的北宋名臣陈希亮正直敢言,不畏权贵,即使是面对皇权,也从容泰然,绝不折节屈从。在其调任京官期间,外戚沈元吉依仗皇亲贵胄的身份,横行汴京,骄纵不法。陈希亮一到任便缉拿沈元吉归案,沈元吉闻陈希亮威名、睹其威严,堂审间受惊气绝身亡。沈家控告陈希亮,皇上诏命御史追究所有办案官员之罪,陈希亮独揽罪责,因此被治罪免官。然而在重新被朝廷起用后,陈希亮依旧秉公办案,不徇私情,保持了自身的一腔正气和对权力、法律的敬畏之心。
知古鉴今,以史为鉴。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抵御各种风险和外界诱惑的能力,做到面对诱惑不心动,坚守底线不触碰,更要在工作中恪守正道、弘扬正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浩然正气与高尚品格。(吴宇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