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

上一期讲相爱相杀的大唐文坛一哥之争,曾提到了初唐四杰,这一期便来谈一谈初唐四杰的C位王勃。小编愿意花3个多小时来写这一篇文章,论一论凭什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能排在初唐四杰的NO.1,并不是因为让着这乳臭未干的小子,也不是因为人家作品多,而是因为人家天生奇才。如果不是他"命途多舛",再加"英年早逝",或许李白和杜甫这两人大唐文坛国家队的宝座根本轮不上。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1)

幼年神童

王勃,字子安,出生在绛州龙门,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当别人家的小朋友还穿着开裆裤,裹着尿不湿,嘴里舔着棒棒糖的时候,6岁的王勃就能写出十分流利的文章,受到大家的一致赞美。把时间推后几十年,这年纪的李白还蹲在河边看老奶奶铁棒磨成针,杜甫还在泥地里玩耍呢,而王勃注定要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事实上,王勃的起跑线或许就比别人高出了许多。曾祖父王隆在隋朝时担任了多地的县令,撰有著名的《兴衰要论》;祖父王通是隋朝末年的大学士和大教育家,叔祖父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其父亲王福畴是当朝太常博士,可以说出身书香世家的王勃,文学功底和素养确实比别人好多了。

9岁时,王勃已经熟读了《汉书》,更加令人吃惊的是,王勃竟然开始对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挑刺拣毛病,撰写了《指瑕》十卷来指出颜师古的错误之处。这就好比是,上小学二年级的你,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给爱因斯坦写了十张A4纸的审稿意见,你说爱因斯坦的棺材板还盖得住不!10岁的时候,已经熟读六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想想10岁那年的李白和杜甫,哎,还是不想了。12岁到14岁时,王勃就去到了长安,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等,你敢想象,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孩子就去到了北京天安门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2)

未冠入仕

16岁那年,王勃参加了中央考试,顺利成为了国家公务员。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参加考试的科目叫作"幽素",即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这边要给各位读者朋友们普及一下,在唐代,最初设立的科举科目十分众多,好比是现在的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其中我们最熟知的便是进士,当然还有诸如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大大小小几十种,当然也包括了王勃考的幽素。

古代文坛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进士考取的难度最大,侧重于诗赋,需要极大的文学功底和才华气度,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考上的还有一大批是中年甚至老年的文人骚客。而明经大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类似于高考,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至于其他几科,有的简单,有的偏门,故而后来不断被废止。通俗来讲,进士就是985和211,难度有点大;明经就是普通高校,拿文凭简单一点;幽素等科相当于是专科院校,甚至有点成人高校的感觉。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很多大家,诸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均是进士出身。

王勃有着保送清华北大的实力,为什么去考了专科院校呢。事实上是王勃在朝为官的父亲,早给王勃打算好了前程,趁着老爹还在台面上,你别傻乎乎去考进士,考个简单的,混一个文凭,反正那时候清华北大还是专科院校,学历都是本科。再说了,考了进士又怎么样,朝廷职位没空缺,你依旧没机会当官。于是乎年纪轻轻的王勃顺利被安排上去了。16岁的王勃,被中央组织部任命为"朝散郎",差不多是一个区级干部,成为了大唐朝最年轻的大学生官,一时间名动天下,热搜榜前几名都是这个小伙子。再来看看李白16岁的时候,刚刚出道,没啥名气,杜甫还在十年寒窗,不提也罢。

王勃担任朝散郎后,也赶上了国家重点项目乾元殿的顺利完工,才思敏捷的王勃当时就写了一篇《乾元殿颂》,献于高宗。"坐圭台而清俯仰,晷纬齐明;临鼎邑而重威灵,风雷合响"、"皇图不恃,圣人追卷领之风;神器无私,才子奉褰裳之运"这一句句气势磅礴,词藻优美,文章洋洋洒洒几千余字,直叫高宗惊呼:奇才,我大唐之奇才啊!懂行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篇颂文字之精妙,气韵之宏大,功推三祖,颂德赞美,就连当时文坛之大家都不敢轻易比肩。唐高宗看完之后更是让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学习,并且要求写读后感,一时间王勃大唐文坛网红的名号实至名归,在别人眼里,王勃前途无量。

正在少年得志之时,王勃结识了好朋友杜镜,这个人也就是后来的杜少府。那一年,杜镜收到诏令,要前往四川任职,这可苦煞了兄弟两人。那个年代,西成高铁还没有修建,长安和成都就等于是异国他乡,这两个好基友或许这辈子都没机会再见了。王勃亲自摆宴送别好朋友,酒过三巡,门外的凄风冷雨更是让这一双离人分外愁苦。俗话说"喝酒不骑马,骑马不喝酒",醉醺醺的王勃强忍着苦痛,在临别之际发了一条微博,题目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发完微博,好朋友渐行渐远,王勃痛苦地转身,拭去眼角的泪水。低头看一下刚发的微博,无数的点赞转发加评论,微博头条又被这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所承包了,一时间开了挂的王勃再次被大唐各界人士所推崇敬仰。而这一首诗,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送别诗,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诉不尽多少相知相识的真挚情感。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3)

一落千丈

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王勃,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大好前程竟然是断送在自己的文采之上。当时的沛王李贤年轻好玩,常与英王李显斗鸡比赛。一次,沛王李贤要与英王李显决斗,要比赛决出谁家的斗鸡才是斗鸡中的战斗机。为了壮大声势,打击英王李显,沛王李贤就让王勃写一篇鼓舞士气的文章,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还真别说,一个小小的游戏,王勃都能写得一本正经,文章骈四俪六,对仗工整。

比赛过后,皇子及京城权贵的朋友圈内都流传着王勃的《檄英王鸡文》,当然这也被唐高宗瞧见了。唐高宗欣赏完后就不开心了,指责王勃,堂堂朝廷命官,不思君报国,规劝皇子,反而玩物丧志,挑拨皇子关系。了解初唐政治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这是犯大忌了。再有影响团结,不务正业。无奈,王勃被炒鱿鱼,被赶出长安,凭自己的才学和苦心刚经营起色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只好去往他乡寻求诗和远方。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4)

羁旅蜀川

19岁的王勃灰溜溜地离开长安,老家也没脸回去,这个时候男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兄弟。王勃决定去四川,找自己的好基友杜少府。此时的杜少府已经在四川混了几年,当他带着浓厚的四川口音亲切地叫王勃时,不知道当时王勃这个瓜娃子是否还能耍得开心。正所谓他乡遇故知,泪流满面时。一个昔日的文坛一哥,如今混成这个鬼样子,一个是曾经亲手送别的好友,如今混得比自己还好。王勃难免郁郁寡欢,孤苦忧伤。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蜀地的这两首《江亭夜月送别》,那些"泣"、"离"、"寂寞"、"寒"等字眼,无不是王勃灰暗时期的真实写照。试问在自己人生巅峰时期,因为那么点事情而一落千丈,谁能不哭不闹。本身这些个文人骚客就特别容易感伤,更何况还是一个20岁不到的年轻小伙。

作为好基友的杜少府当然不能忍心王勃如此消沉,于是他用他那老父亲般的话语,鼓励和告诫王勃要振作起来。或许这就是基友的力量,王勃的bgm立马从刘欢老师的"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变成了周华健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在蜀地徘徊了3年的王勃,终于重拾信心,21岁的他重返京城,文官做不成,就去做了武官。在朋友帮忙下,王勃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之职,可以说是军队里的文职,也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

命途多舛

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王勃就陷入了一场杀人事件。就在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因为窝藏了一个罪犯曹达,让他住在了自己家里。但是时间一长,王勃越想越不对,自己这是包庇啊。

如何是好?要说年轻人毕竟是年轻啊,头脑一热,竟然起了杀心。手起刀落,分分钟之内,人已经倒在血泊之中。本想着在自己家里面作案,应该是不会留下什么人证物证。但是神奇的有关部门依旧查到了王勃的头上,一时间当地政府机关成立专案组,武警、反恐、公安迅速到位,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之势,勘察此案,抓捕王勃。然而此案依旧是疑点重重,罪犯曹达为何会寻得王勃相帮,王勃又为何要保护罪犯曹达,此两点史书说法不一,至今难以追寻。

一时间,王勃杀人案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纷纷报道,央视新闻媒体也是频频转播。是什么让昔日的文坛一哥沦为杀人罪犯,是什么让一介学子手持冰冷的凶器,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敬请收看今晚21点播出的《大唐说法》……

人生再度陷入了绝望,心灰意冷的王勃本以为自己将命丧于此。好在老天爷珍惜人才,碰上了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因昔日表现不错,死里逃生。然而王勃的父亲却受到了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在大唐时期,越南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当时那是个鸟不拉屎的荒蛮之地。王勃出狱后十分惭愧,决定到父亲做官的地方去陪伴父亲,只盼尽孝于膝前,不求闻达于诸侯。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5)

千古一文

25岁的王勃从北方出发,一路向南,重阳节前便到了江西洪州,也就是今日的南昌城。此时,正好碰上了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完毕,并且在重阳节那日大宴宾客于滕王阁之上,顺便举行洪州第一届诗词大会。文人骚客自是纷纷前往,王勃也不例外。虽然近几年自己的名声不那么好,但毕竟是当年的文坛一哥,阎都督也敬佩他的才华,因此王勃轻而易举就获得了本届诗词大会的参赛资格。

这一日,俊才云集,宾从满堂,在阎都督等领导的重要讲话之后,大赛进入到了关键阶段。阎都督让众位文人准备好纸笔,叫大家为这次盛会作序。这时,文人们纷纷推辞:"小可岂敢,在下才疏学浅,怎敢在孟学士面前班门弄斧。"原来众人都知道,此次宴会,其实是阎都督特地给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安排的诗词专场,有眼力见的人当然不会贸然出头。这种在新闻媒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当然要留给主人了,何况是阎都督亲自安排的呢。

本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就在孟学士准备独占鳌头之时,从角落里传出来一个声音:"小生愿一试"。众人回头一看,此人便是王勃。这可把一切部署都打乱了,但又不能不让他上,于是乎阎都督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王勃来到众人面前,提笔开始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本就不开心,一看到此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众人依旧是沉默不语。再往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时,阎都督开始坐不住了,众人纷纷叫好。等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与众人连声称好,拍案叫绝,不得不叹服道:真乃当时之奇才啊!说着,默默让女婿赶紧把事先写好的稿子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可不敢让他人看见。

就这样,名动天下的《滕王阁序》新鲜出炉。霸气外露的《滕王阁序》赢得了在座文人的一致赞美,文章词藻华丽,一气呵成,王勃成功夺得了首届诗词大赛的总冠军。值得一提的是,《滕王阁序》与后来骆宾王的《讨武瞾檄》一起被后世誉为"骈文双壁"。同时《滕王阁序》也连续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么多年,从未改变,不愧是小编心中的骈文之最。

《滕王阁序》中不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等典故,也不乏"萍水相逢"、"渔舟唱晚"等名句成语。每每读它之时,心中便泛起中华文化之美的波澜,荡漾起骈文之韵的烟云,三两句间真说不尽《滕王阁序》的美不胜收,道不尽《滕王阁序》的字字珠玑。因此小编特地在文章末尾添加了《滕王阁序》的链接,希望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好好感受下王勃的这篇千古华章。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6)

高潮迭起

你以为《滕王阁序》写到这里就完事了,NoNoNo!王勃说既然风头都我出了,干脆就出个尽兴吧。紧接着,在序文之后,题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读者朋友们发现没有,诗中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这当然不是小学生做的填空题,而是王勃故意留的一个精华之处。然而当时在场的却没那么容易解读出这精华所在,众人纷纷议论,这里该是什么字呢?有人说是"水",太俗气;有人说是"独",太肤浅。没办法,这就是那些所谓文人墨客的高见。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形下,作为主持人兼主办方的阎都督可谓甚是着急啊,眼看着亲自操办的诗词大会变成了闹哄哄的菜市场,那个尴尬呀。赶忙问王勃这到底是少个什么字啊?王勃这时就管自个喝酒潇洒,哼着小曲,不鸟任何人。在官场上混了那么久的阎都督立马就明白了,这是向我要稿费啊,不给的话,还不好收场,于是乎叫人准备了1000两银子,塞给了王勃,但心里肯定有几千只羊羔在奔腾,这是典型的敲诈勒索啊。

既然稿费到手,王勃也就故作谦逊:"小生不才,岂敢受此厚礼。"说完转身塞进裤兜里,接着一本正经地说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听后恍然大悟,连声称秒,双击666,不得不称王勃是奇才啊,这也给本届诗词大赛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这以后,民间也流传着王勃一字千金的故事,殊不知,这一字千金多少有点敲诈的意思哈。

就这样,王勃的《滕王阁序》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江西日报的头版头条、地方卫视的今日热点纷纷报道。当然,这也引起了中央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很快唐高宗也亲自学习了这篇千古华章,接连看了好几遍,忍不住赞叹王勃是罕世之才。就在高宗想把王勃召回京城之时,却不知一个噩耗传来。

李白不搭理杜甫(或许大唐文坛一哥就没李白杜甫什么事了)(7)

文星陨落

这一年,重新出道,凭借《滕王阁序》火得一塌糊涂的王勃,推掉了所有的综艺录制和节目访谈,一路南下去见父亲。当历经千山万水的王勃在交趾见到白发苍苍的父亲时,两人抱头痛哭,感叹不已。

作为过来人的父亲当然知道,就凭儿子这一身才学,不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可惜了,待在这犄角旮旯的十八线农村小城市是没有出息的。因此,还没嘘寒问暖的父亲立即劝解儿子要回长安谋出路。

王勃在父亲身边呆了一段时间便启程北上,准备大展宏图。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其乘船漂洋过海之时,不幸落水,命丧南海。此时的王勃,年仅26岁。

当噩耗传来,身在南国的父亲悲痛万分,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此时北方的朝廷,也无不为之惋惜。王勃,这年少成名的一代奇才,宛若是大唐文坛的一颗流星,来时匆匆,去也匆匆。正如那副对联所写: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若向天再借几十年,或许位列大唐文坛国家队的李白杜甫都得靠边站,一哥的位子又岂是尔等所能安坐的。

有趣的历史千千万万,"三点水谈"下期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