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喜欢很开心的工作(因为真的去上班了)

孤独症患者,星星的孩子。可孩子终究有长大成人的那一天,他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最近,在静安区有这样一家商业化的“多•幸福咖啡馆”,迎来了5名孤独症职业咖啡师,开启朝十晚七的职业生涯。

作为上海首家商业化运作的孤独症咖啡馆的发起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副教授陈东帆认为,唯有商业化的运作,用市场化的价格、标准,才能让孤独症咖啡师能够以职业化的状态,真正通过劳动赚钱相应收入。

“希望未来的’幸福咖啡’能依靠口味,赢得市场的信赖,而非孤独症的特殊标签。”陈东帆说,因此需要更多的爱心企业能够加入进来,把这种商业化运作的孤独症咖啡馆模式,复制到全国,惠及更多孤独症患者,让他们实现自力更生。

为什么很喜欢很开心的工作(因为真的去上班了)(1)

每天都很开心,因为真的去上班了!

“请问您需要什么咖啡?”“拿铁。”“好的!”磨豆成粉、打发奶泡、清洁咖啡机……沉浸式制作一杯拿铁咖啡,孤独症咖啡师吴佳辰用标准化的动作,在一分钟内完成整个流程,最后腼腆地把这杯咖啡交到了顾客手中,咖啡杯里的拉花是一颗爱心。事实上,每一杯咖啡都是他用心制作而成。

在孤独症咖啡师吴佳辰眼里,只有标准化制作咖啡的流程,与顾客的交流还处于比较少的状态。但这在吴佳辰爸爸眼里,儿子不仅能长大成人,还能像普通人一样每天去上班,“我们家都变得明亮起来了。”

吴佳辰从小在特殊学校就读,又在康复中心学习咖啡,自从接触了咖啡制作,他就变得更加专注。“对咖啡很喜欢,也愿意做咖啡师这份工作。”吴佳辰爸爸说,现在每天他都要早早起床,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出门独自坐地铁到咖啡馆上班。

这份有仪式感的工作,让吴佳辰非常有成就感,每天下班后,跟家人一起吃晚饭时,还会偶尔眉飞色舞地表达工作时遇到的事情。这些平凡的小确幸,却是吴佳辰一家难能可贵的幸福。

吴佳辰的同事王相晴是“多•幸福咖啡馆”的烘培担当,已经考取初级点心师的她,如今可以熟练制作曲奇饼干、瑞士卷、蛋糕等各种点心。开朗的她,总是会跟顾客来些小互动,聊上几句,“最期待就是拿工资啦!想给全家人买份礼物。”

事实上,对于孤独症家庭而言,无论孩子多大,不断地康复训练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吴佳辰这样能够进行社会化的生活,其家长和老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更多的孤独症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向社会。

然而即便走向社会,也需要步步有人带领。比如,在“多•幸福咖啡馆”里,日常运作共配备5名孤独症员工和1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在旁观察,协助处理一些初期的突发意外,等到孤独症员工完全适应后,再慢慢淡出。

“前店后厂”孤独症训练,需要更大社会化舞台

其实,孤独症咖啡馆在沪上早已已不是新鲜事,但大多以“前店后厂”模式,孤独症患者康复训练中心接受课程培训,然后在对外营业的中心咖啡馆里进行实操训练,整个培训基地就是孤独症社会化培训的“中央厨房”。

作为带教老师、上海博爱儿童康健园主任王恒民表示,孤独症患者首先学讲话发声,接下来学会和人打交道,然后学会怎么做事情,最后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制作咖啡为例,正常人可能学习几天就能上手。但为了让孤独症患者熟练掌握,康复老师将咖啡研磨、咖啡萃取、牛奶拉花和咖啡机清洁等各种步骤进行分解细化,打造了一套规范化流程和训练课程,反复训练,“表面上孤独症患者在做一杯咖啡,实际上他在进行认知执行功能训练。”

早在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副教授陈东帆与王恒民便开始合作研究孤独症患者基于职业目标的精准康复训练核心课程,经过多年论证,课题组认为咖啡、烘焙是孤独症患者最合适的职业技能。2022年年初,“幸福咖啡馆”实训基地作为“幸福之花”项目的落地形态,在文定路博爱儿童康健园楼下悄悄地开业。

就像最初上海出现的不少孤独症咖啡馆一样,前来“幸福咖啡馆”买咖啡的人,大多是因为“孤独症”这一群体,“出于爱心的关注,我们也很需要。”但在陈东帆看来,一方面,对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孤独症,完全有能力走向更大的舞台,从而真正实现整个家庭的目标,自食其力去上班;另一方面,康复实训基地无法容纳更多的孤独症患者,还有更多家庭期待这种实训式的康复训练。

为此,陈东帆开始多方寻求企业合作。但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也有无法避免的现实,在商业化运作的咖啡店里,对咖啡师的速度要求更高,但孤独症咖啡师大多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对于复杂环境下的社交有一定障碍。

“如果没有商业化的模式,那孤独症咖啡师的社会化之路,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陈东帆认为,一定要把孤独症咖啡师推向市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孤独症患者和家庭受益。

虽然面对诸多困难,没想到爱心企业多特瑞公司却伸出了橄榄枝,在对接需求后,

主动提出可以在位于南京西路丰盛里的体验中心内辟出一块场地,作为“多•幸福咖啡馆”的商业化运作,为孤独症咖啡师提供就业岗位。这让陈东帆有了新的思考,“多特瑞门店有足够的场地,开一家咖啡馆,也可以提供给孤独症患者家庭举行一些小型的聚会沙龙。”于是一拍即合,‘多•幸福咖啡馆’提上了议事日程。

孤独症咖啡馆的市场化之路有多远

9月初,“多•幸福咖啡馆”开张啦!经过大半个月的运行,孤独症咖啡师也开始逐渐适应了职业化的新生活,这一切都让陈东帆感到很欣慰,最近他正在琢磨如何把“幸福咖啡馆”的模式与更多爱心企业合作,这个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幸福之花”研究基金课题《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系统》项目,根据陈东帆的美好规划,未来沪上会有若干以“幸福咖啡”作为后缀名的孤独症咖啡馆,并逐步把“幸福咖啡”的品牌推向全国。

不过,陈东帆很清楚,任何一家咖啡馆都要面临生存的压力,一旦咖啡馆面临经营压力,那孤独咖啡师的职业之路就会受阻。那如何让这一模式走得更远,辐射更多的孤独症咖啡师呢?陈东帆认为,合作咖啡馆的选址一定位于市中心,这样既能有客流的保证,也能让孤独症患者最大程度与顾客实现交流。

此外,一味靠社会爱心人士来购买,不能确保咖啡馆的长期发展。因此还是要从咖啡本身的品质下功夫,只有味道醇厚、好喝的产品,才能牢牢吸引长期消费者,从而让幸福咖啡馆实现良性发展。陈东帆也清醒地意识到,“幸福咖啡馆”一定要靠咖啡馆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但商业化的步子迈得过大,也会带来经营压力。

因此,陈东帆想呼吁更多爱心企业能够加入到“幸福咖啡馆”的项目当中来,特别是企业本身就有运营场地,减收免收一定场地的租金,引入“幸福咖啡馆”的同时,也解决运营成本的压力,这样就能给更多孤独症咖啡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家幸福咖啡馆推出后,整个市场反响很好,周边白领对这杯秋日里的别样咖啡,也是好评如潮。这也大大增强了陈东帆和很多孤独症家庭的信心,看到吴佳辰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工作、自力更生的模样,这杯寓意“幸福”的咖啡,或许真的可以温暖整个城市。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荀澄敏

来源: 新闻晨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