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斗争、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的光辉历史,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公布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时,227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就引发关注,其中包含国家一级文物9件,如1927年“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使用的望远镜皮套、抗日战争时期刘瑞龙使用的手提箱等。2022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之际,让我们重温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1)

这份杂志是“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在抗战过程中,正面战场书籍很多,但涉及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战的书籍不多,因此从文物收藏角度来说,这些书籍史料价值更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致力于敌后抗战八路军、新四军红色文献史料收集征集,目前已收藏红色史料近2000多本,《抗大五周年纪念特刊》等是研究抗战历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藏新四军书籍中,有一本《拂晓》杂志,第一卷第一期,由陈毅题词,新四军政治部主办,主编是彭雪枫,出版时间为1943年4月。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久负盛名、声震大江南北的报纸,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这就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拂晓报》。《拂晓报》与骑兵团、文工团被誉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大宝,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一经面世,便受到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奏响了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号角。随着《拂晓报》影响的不断扩大,它还发行到延安和国统区,后经国际新闻社介绍,远播到苏联、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46年夏,出版至1000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其改名为《雪枫报》,以纪念牺牲的彭雪枫同志。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2)

全国第二部“毛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毛泽东选集》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多种版本出版发行,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就藏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苏中出版社版一卷本《毛泽东选集》是全国第二部“毛选”,也是最早直接使用“毛泽东思想”字样的版本。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了五卷本《毛泽东选集》,在全国各个解放区引起强烈反响。为了适应整风运动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当时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长俞铭璜亲自担纲主编,组织苏中出版社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于1945年7月在江苏宝应印刷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此版为小32开、124页,封面印有毛泽东正面免冠木刻像,收文11篇、序1篇。卷首辑录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18人有关毛泽东思想2万多字的论述,用以代序,题为《论毛泽东思想》。收入的11篇文章中,有6篇是晋察冀日报社版中有的,新增了5篇。原计划出版三至四卷,后因物资匮缺、日寇投降、形势发展变化、机构人员变动等原因,其他各卷未及出版。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3)

生活用品见证抗战艰苦岁月

刘瑞龙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穿着使用的军大衣和木箱,由刘瑞龙子女捐赠,它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情谊,也是抗战艰苦岁月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刘瑞龙同志191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是红十四军、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刘瑞龙在古稀之年还先后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1986年10月10日,新四军纪念馆建成开馆之时,刘瑞龙同志还曾亲临纪念馆参观, 1988年5月25日,刘瑞龙同志在广州参加全国农史学会学术讨论会时,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溘然长逝。

2014年5月17日,刘瑞龙长女刘延淮一行四人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将刘瑞龙同志抗战时期使用过的一件军大衣、三口箱子无偿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这件军大衣由新四军四师缴获,最初组织决定交与时任四师政委的邓子恢穿着使用。在《邓子恢画传》中,有一张邓子恢抗战时期穿着军大衣的照片,身上就是这件军大衣。但邓子恢穿了没多久,便赠给了彭雪枫;过了一阵子,彭雪枫又将这件军大衣转赠给了刘瑞龙。这件军大衣,既是抗日烽火的见证,又记载了三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情厚谊。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4)

此外,红色木质箱子,是刘瑞龙同志长期用于存放书籍的书箱,木箱内的一张红纸注明了其产地“魁盛刘记,本铺今在泰州伏羲城中街,坐南向北、门面两间,自造牛皮衣箱帽盒桄厘各样俱全,凡贵客上门赐顾者,需认图章为记”,也是刘瑞龙同志革命学习生活的历史见证。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5)

新四军纪念馆还藏有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使用的绑腿。黄克诚是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三师师长,领导和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这幅绑腿由盐城市党史部门同志征集赠送纪念馆。因黄克诚同志很少扎绑腿,这幅绑腿更显珍贵,是不可多得的新四军将领文物。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6)

“七大”代表证,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是一次极具重要历史意义的盛会。江苏省镇江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藏有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段焕竞、李珊的七大代表证”,它承载着中共七大代表证见证新四军代表奔赴延安惊险的历程,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从1939年11月到1945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750多名中共代表历经千难万险、突破重重封锁才陆续到达延安,段焕竞、李珊夫妇则是来自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36位代表之一。1943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通知段焕竞、李珊夫妇等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共七大。当时,段焕竞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李珊为旅卫生部教导员。

从东台启程,段焕竞一行凭着智慧和勇敢,经过20多道封锁线,穿越800多里敌占区,途经10余处革命根据地,行程5000多里,历时半年多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此次行程,历经无数劫难,犹似一段“小长征”。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两张代表证显示,段焕竞是正式代表,李珊是候补代表。

段焕竞一家回到华中苏北的时候,只剩下从机米厂接回来的3岁次女苏友和1岁半的小女苏华。段焕竞被分配到华中军区六纵队任副司令员,继续投入到为争取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解放战争事业中去。

子女在整理遗物时,才在存放照片的铁盒子里发现了这两张代表证。2007年,段将军子女将它们捐赠给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收藏展示。70多年过去了,段焕竞、李珊夫妇早已过世,但他们俩精心保存下来的代表证,则是他们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始终跟党走,勇敢担负历史使命的重要见证物。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7)

家书抵万金,表达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众多文物中,家书抵万金。一封泛黄的信是林晖烈士写给父亲的一封抗战家书。在这封家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解放全人类的,今天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担任起抗战反攻的任务,才能使广大穷苦人民翻身过上幸福的生活。”字里行间,表达了林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林晖(1921-1945),又名林正富,江苏丹徒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新四军,随部队转战南北。1945年9月在浙江吴兴攻打日伪军据点时壮烈牺牲,葬于湖州郎部公墓。林晖在这里给父亲写下了一封家书,这也成了他寄回家的最后一封信。

林晖在信中说,共产党来了,就是穷人翻身的日子。“不要拼(凭)过去的旧脑筋……现在是民主的政府。”在信中,他嘱咐父亲,遇到事情去找共产党解决,“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解放全人类的,不是为那(哪)一个的。”如今,林晖长眠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郎部公墓的苍松翠柏中。他饱含革命信仰的家书被陈列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诠释着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抗战革命文物(重温革命文物背后的江苏记忆)(8)

吴咏湘(1914-1970),湖南湘阴人。他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0年因病去世,时年56岁。

1942年吴咏湘与朱虹在战火中结婚,由于联系不便,在结婚前未能征求岳父母的意见,婚后特写信向岳父母说明结婚的事,恳请谅解,表达了深深的歉疚之意和对长辈的尊重。

在信中,他用隐语介绍了自己,与朱虹“同店谋业”,“入本店足十三载”,“现稍微成就”,也就是说他1930年参加革命,现在正担任高宝分区司令员。此信读来虽然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却强烈透露出当年时局的艰难困顿和革命者前行的不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