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为什么称为古南岳(安徽境内的天柱山为何也称南岳)
安徽境内的天柱山为何也称南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天柱山为什么称为古南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天柱山为什么称为古南岳
安徽境内的天柱山为何也称南岳
赵汗青
“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
——《天柱山志》
在我电脑桌上的一只花盆里,有一棵四寸来长的小树,它的小叶状如鱼鳞,所以叫鱼鳞木,又名凌霄树,是我从天柱山上带回来的一种稀贵植物。据说它每一年才长高一寸。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看到这种小树长到可以作手杖的程度,却是可以想见的。在那罡风袭人的高寒石壁间,它啸傲烟霞,漠视世事的翻腾变化,坚毅从容地生存着,质坚纹细,四季常细,更为名山增添了一分姿色。
天柱山,原是古代的南岳。如果说远溯到唐虞三代以还,南方一岳究竟在何处,众说不一,已经渺乎难考。但司马迁在《史记. 封禅书》中,明确写上了在汉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不管这是沿袭汉以前旧制,或是汉武帝本身所封,总之从这时候起,南岳就是天柱山无讹(天柱山亦名霍山、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等)。后来到了隋炀帝时候,才又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从此天柱山在名山群中被冷落了1300多年。但其间释道二教并存,还曾便这名山之中,香火鼎盛一时,宫、观、祠、寺、庙、堂、亭、馆、台、塔等建筑,曾经琳琅满山。在宋徽宗时,仅真源一宫,就有房屋3600余间,可惜如今己荡然无存。许多文人学士,历来也留下了许多题咏,那就更不在话下。特别是分布山中的48处山寨,造就了大量斗争史实。其中最著名的有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刘源,在这里结寨抗元,坚持斗争十八年之久,最后才壮烈牺牲;明末清初,这里又曾展开如火如荼的反抗异族入侵的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在天柱山区坚持斗争,也历时十多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一块游击根据地,直到迎接了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了全中国。近年以来,天柱山渐渐又作为“古南岳”而在人们的心中复活。
天柱山地处今安徽潜山县和岳西两县交界,潜山县沿袭“潜山”,岳西县就是“南岳”之西之意。安徽省的简称“皖”也由此“皖山、皖公山”而来。从潜山县城去天柱山脚下途中,我拜谒了“乔公故址”,这是过去潜山有名的十景之一,相传三国时代大乔、小乔两位女子,家就在这里。她们分别嫁给孙策、周瑜之前,在这里的深闺中,常把残脂剩粉投弃井中,因此井水渐渐呈胭脂色,后一直被人称为“胭脂井”。如今原井早已湮没,但游客经过此地,谈起历史上的这两位“国色”,都还是津津有味。王渔洋有咏《二乔宅》的诗曰:“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萧萧响佩环。霸气江东久销歇,空留胜地在人间。” 这种诗意,还是可以引起部分旅游者的共鸣的。上山以后,经过马祖林场,再继续前行,不远处,可见路旁有一块巍峨的混元巨石,占地面积约一亩左右,中间劈开一尺宽一道裂缝,从上到下距离大致相等,俗称“雷打石”,也叫“霹雳石”。在其它各处名山中,往往有“一线天”之类名胜,我觉得都远远比不上这霹雳石整齐壮观。这块巨石下有石穴,相传那位眇一目、跛一足,曾经“掷杯戏曹操” 的道人左慈,就是在这里炼丹得道的。在石附近,有许多七窍玲珑的石洞,你在其中穿越趱行,可与桂林一带的岩溶地貌比美。在山下的野人寨对岸,还有一个“钓崖”,相传那可爱道人左慈,就曾坐在这里,从从容容钓起了数十尾鲈鱼,使得曹阿瞒不胜惊异。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发思古之幽情”,有关左慈的那些谈不完的动人故事,使得大家走起山路来都乐而忘倦了。
这天柱山山势崔嵬,群峰兀立,危崖罗列,山峻石奇,林茂泉清,飞瀑高悬,幽深瑰丽,重峦迭嶂,布局极其精奇。“拔地千峰皆向北” ,唯独主峰天柱峰真象擎天一柱一般无二,高耸在万山丛中,气势极其雄伟。从山下登山时,也不象别处那种仰望主峰而“望见山跑倒马” 的形势,这里是一步步不断出新,愈看愈奇,直到最后才进入最高潮。起先我在山下时,抬头望去,但见马祖三峰,还以为那就是高峰极境;及至过了蛇形坦,原来前面的迎真、天狮诸峰更高,马祖三峰则已在脚下了;再往前走,迎真、天狮诸峰又渐趋式微,看到那飞来、三台等峰还更其高峻;最后峰回路转,面前突然出现了顶天一柱,方知原来迭次所见的群峰,一个个都拱服在地了。这样沿途看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主峰不到最后不露面。如果一个写文章,也能这样不断组织高潮,那就太引人入胜了。
天柱峰浑身石骨,孤峰拔地而起,离开地面约800余米,海拔则为1700余米,它比东岳泰山约高200余米。它好象一支巨大的火箭,正在发射架上,点了火就要冲天而去。来到天柱峰对面的天池峰顶,中间隔着悬崖深壑,却无计可上天柱峰。天池峰顶上,在临近天柱峰的前方,有一石头平台,中间隔着空洞的深隙,而在那两道石壁之间,凌空架着两条不到一尺宽的石桥。人在这高峰之上,天风吹来,本来就有点脚步不稳,提心吊胆地生怕被劲风吹下悬崖;面对这样的小石桥,更加望而生畏。但因这两块狭长的石条向来被称做“渡仙桥”,所以登山者大多硬着头皮也要过一下。过了石桥,走到小小的平台上,北崖就是笔陡的峭壁,它就叫“试心峰”。我们既已从渡仙桥上走了过去,谁都知道决不会成“仙”,这试心崖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心”,都想到天柱峰上一览本快呢,但要上那浑圆峭滑的“天柱”,既无电缆可乘,又无石级可攀,更没有直升飞机可坐,因此在这里徒然面对天柱而兴叹罢了。遥望天柱绝顶上的那一丛丛凌霄树,翠绿色的鳞叶在天风中微微拂动,显得异常清高超脱。古来在此留下诗文的人不少,但除了个别采石耳的药农外,并没有几人能够登上那“遗世而独立” 的天柱峰顶。峰顶南面庄严夺目的“孤立擎霄”、“中天一柱” 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但也只有那极个别药农,献出绝顶的勇敢与智慧,才能留下的不朽杰作。它比黄山青鸾峰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 那行石刻,更不知要难上多少倍了。大诗人李白,确实到过天柱山,但其主要目的在于求仙访道,所以只能在《江上望皖公山》,说些什么“……但爱兹岭高,何由访灵异。默默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我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白居易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诗句,可以流传千古,但他也是曾望而未曾及。和天柱山渊源最深的北宋诗人、书画家黄庭坚(他就是因为在这里游了三祖寺、山谷寺、石牛洞,赏心悦目之后而自号“山谷道人”的,他甚至想过待到退休后到潜山落户)他的《题潜山诗》写道:“遥看芙蓉峰,削立娇秋色。” 也只不过是“遥看”一番而已。据了解,真正登过天柱峰的文人就是近代的乌以风了。
天柱山最有名气的是三祖寺。始建南梁。名僧宝志和尚是三祖寺开山始祖。隋时,僧璨任主持,庙宇逐渐扩大。僧璨为佛教禅宗第三传,三祖寺之名即源于此。 三祖寺又称山谷寺。寺西谷侧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蔽天遮日,风景优美。寺东有山谷流泉,黄庭坚曾在此盘桓读书,因迷恋山谷秀色,遂自称“山谷道人”。他有诗记叙山谷流泉胜景:“水冷冷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天柱山飞来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0多个形态各异的洞穴且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不觉激动欣喜。山谷间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状如卧牛。附近崖璧上或卧石上,镌刻着历代名人的诗文题记。特别是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绘的黄庭坚坐于石牛上的画像就刻在一块大石上,据说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
天柱峰四周还有许多著名险峰和瀑布。特别是“雪崖瀑”,高达数百米的白练自半空中轰然而下,蔚为壮观。天柱山的风景多而奇,难怪明代诗人李庚赞曰:“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