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济生再论曹雪芹(傅济生再论曹雪芹)
甲戌本凡例:【《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从“......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人,而且知情者也只有几位挚友。作者为了规避文字獄,不仅托言"......故将真事隐去,......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作者在书中还设置了一些迷局:如室内陈设、器物,室外花卉植物的南北方混杂,甚至一天中出现不同时节的花卉;服饰的元、明、清多朝代兼搭;众多人物的年龄、生日矛盾;
故事情节、年代的矛盾等等方面,都隨处显示出不倫不类的描述,使读者、研究者都如堕五里雾中,其中主要有三大迷局。
一.谁是"曹雪芹"
《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里所说的一僧一道乃作者称自己是“亦僧亦道”方外之人也,“石兄”则托"雪芹"之名撰成此书,“雪芹”何人?
冯其庸先生在他的《敝帚集》中有一篇,篇名为《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畧。这篇文章的第五部份为:
“《五庆堂》重修的《辽东曹氏宗谱》,无论是正本或副本,在第四房的十四世,都只有曹天佑而无曹雪芹;在另谱的世系表上,曹寅、曹玺、曹鼎以下的人一个也没有,更不用说曹天佑和曹雪芹了。”(详见拙作:《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曹雪芹辨》)
大量文献资料显示,《红楼梦》(石头记)甲戌本乃康熙三十三年(1694),而不是乾隆十九年(1754),那么,胡适和周汝昌等人所说的1715年或1724年出身的那个"曹雪芹"就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这是第一个大迷局。
二.迷案“秦可卿"
《红楼梦》第十三回 中所编写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冒辟疆故意设置的迷团。
秦可卿是《红楼梦》从第五回首次出场到第十四回的葬礼,全书涉及秦可卿形象的直接描写只有寥寥数百字,从出场到离场,在冒辟疆笔下,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经历了由“淫丧天香楼”到“死封龙禁卫”的删改?由“淫丧”变为“善终”,作者在安排该人物命运时,又为何一改初衷?历来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她的身世、婚姻、性格、葬礼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解读空间,是《红楼梦》中唯一由冒辟疆亲自写定的主要人物。
秦可卿的形象虽然在《红楼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是在她身上表现出的小说文本自身的“混乱”,以及与“脂批”的矛盾,成为《红楼梦》众多疑团之一。
冒辟疆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肯定有不少改动的地方。不管冒辟疆塑造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初想法是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文本里秦可卿确实是病死的。我们应当尊重作者修改后的文本。
秦可卿死后,迎来送往的场面,各路人马是看在她的情面上呢?还是看在元妃的权势呢?或是看在四大家族的关係上呢?出殡和路祭的这种埸面,似乎不合常规,那么这是什么喻意呢?
秦可卿本来就没有身世和来历。情海情天幻情身,这是冒辟疆的幻笔,她只是情欲的化身,或者她就是情欲本身。她在情欲中出场,又在情欲中死亡,却又从不实实在在地写和她有关的“皮肤滥淫”。她的闺房里承设看似无价之宝,真质纯属虚设。她的死亡,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淫丧”。仔细想想,秦可卿是不是红楼里唯一一个几乎没有似人之处的人物?只能从别人嘴里听说蓉大奶奶如何妙,又从焦大口里听说她如何淫,可究竟如何妙,如何淫……就只在太虚幻境里直笔写过罢了。
有人说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她房间里都是皇家之物,也有人说是影射的秦良玉,她是一位连清朝皇帝都很敬畏的明末女将,所以又虚构一个龙禁尉(龙敬畏),各种索隐猜测,此起彼伏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笔者不作深考,现对她的棺木浅述于后:
樯木,是红楼梦中虚构的一种坚硬木材。《红楼梦》(172页)“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脂砚斋批云,‘樯木,舟具也。所谓人生泛舟而已。'”
樯木棺材“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是何喻指?
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秦良玉誓死不降清。残余的南明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永历数帝,秦良玉皆与之保持联系。1648年,在西南颠沛流离的南明永历帝派人加封年逾古稀的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杰,闻之瞿然而起,扶扙受诏,慨然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可惜的是,几日之后,大明的一颗将星陨落了,秦良玉享年75岁,其孙马万年把奶奶葬于回龙山。
清代民间广为流传,秦良玉去世后清晨发丧四十八道,从不同方向出城,共至四十八冢处,当然其中只有一座墓才是真的。
秦可卿的棺材“帮底皆厚八寸”,玄机就藏于这个“皆”字上!一囗棺材有六个面,如一面厚八寸,共得四十八数。“帮底皆厚八寸”,喻“四十八”,“四十八”喻秦良玉去世后清晨发丧四十八道。
冒辟疆把反清复明的希望寄托在秦良玉身上,故塑造了一位人物“秦可卿”,谐音“擒寇清”。这是第二个大迷局。
三.借题"贾元春"
在《红楼梦》故事中要将冒辟疆水绘园诗友倡和的盛况,巧妙地移植到大观园中去,首先要建一个很大的园林,而且这个园林中要有很多文人能经常聚在一起。平白无故当然不必建造这么大的园林,必须是要有大的庆典,故此无中生有地设置了"元妃(原非)省亲的故事,庆典之后,偌大的园林总不能废弃了吧?故安排凡能扯得上的人都住進去,企图自园其说,贾元春是皇帝的妃子,现实中找不到她的原型,也就难以找到《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第十八回"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这里写的仪仗如"曲柄七凤金黄伞”就属于虚构的,而且类似的“伞”,清朝从皇帝、皇后、各级嫔妃的仪仗也都对不上号; 写太监多处,特别提到红衣太监,明朝的太监才穿红衣,清朝太监的衣服是蓝黑、灰土色,没有红衣太监。总之是故意写得不倫不类,使研究者无从考证。
笔者还认为元妃省亲建大观园的理由,也实在经不起推敲:其一,省亲主要是大厅、正房等房舍就行,前后只有短短几个时辰,应以团聚、谈心为主,又不是遊园赏风景,再说民间园林(包括房屋)的修建也不得超过皇家御花园。在《明会典》中记载:“天顺四年定郡王府制:郡王、每位盖府屋共四十六间。前门楼三间、五架。中门楼一间、五架。前厅房五间、七架。厢房十间、五架。后厅房五间、七架。厢房十间、五架。厨房三间、五架。库房三间、五架。米仓三间、五架。马房三间、五架。”总计四十六间。“清朝规定,北京的王府是介于四合院与皇宫之间的一种古代建筑形式,清代封王成为定制之后,也有相应的王府定制。这些定制比较详尽地规定了各级王公府邸营造的规模。譬如:亲王府,正间五间,启间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问柱丹镬,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间钉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库、仓凛、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间柱。这些规定等级分明,差别明确,区别详细,不可逾越。”很显然"大观园"的建造规模已超过明清时期京城王府的建造规定,再加上原有建筑,就大大超过了贾府这个官阶的等级定制。贾府怎敢逾制大兴土木,建造出超豪华的大观园呢?其二,元春与宝玉的年龄,前后叙述有差异,在《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日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宝玉。”王夫人第二胎大年初一生的就是元春,在这里,她只比宝玉大一岁。但是到了元春省亲的时候,元春比贾宝玉至少能大十多岁,这是不是太“荒唐”了。因此,有的版本改了,说王夫人十多年后才生宝玉。有的编辑为了使前后一致,把“次年”改成“后来”。还有人说“次年”并非指第二年,“次年”不过是酒后闲谈之词,不足为信,是冷子兴放言不实之处。”
其实关键就是"原非省亲"四个字,是作者为了将水绘园的诗词倡和的盛况,巧妙地移植到大观园的高超笔法,而设置的第三个大迷局。
读者,特别是"红学"研究者,已经陷进迷局的要跳出来,没有陷进迷局的要绕开去,就会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红楼梦》的故事不是作者的自传,小说嘛当然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已遭到很多人质疑,並提出了新的作者说。
近日看到一个帖子,有个" @雪芹不是小霑 "者 ,整理出《红楼梦》作者说,节录如下:
“红学界的《红楼梦》作者说:
曹雪芹、柳惠兰、吴伟业、曹頫、严绳孙、冒襄、李渔、赵执信等、顾景星、方以智、查继佐、张岱、曹溶、王夫之、万斯同、曹寅、曹顒、蒲松龄、郑克塽、敦诚、曹渊、查澄、程日兴、李含章、袁枚、曹頫、曹顺、洪升、曹天佑、孔尚任、推背图说、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王铎、余怀、谢再昭......等110人或更多。”
有人说红学界掀起了《红楼梦》作者之争,笔者认为不是争论,而是要论证。自从2014年8月18日如皋红楼梦研究会成立以来,《如派红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探源》《悬案不悬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七十三证》《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杂谈》等书籍,以及数种期刊几百篇文章,有些作品是作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从《红楼梦》成书的年代和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官宦门第、书香子弟,社交广泛,精於医卜、巫娼都通,熟悉女性,善待女友,有丰富的女性故事、人生坎坷、风尘碌碌、并从如皋方言、板鹞风筝、女儿墙、小花枝巷、人物影射、诗词引用、对联暗谕、画轴寓意、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服饰、发型、树木花卉、建筑风格、水系、两府一园、昆剧家班、私家尼姑庵、水绘园的涩浪坡,就是贾母赏月坡……”等等方面与《红楼梦》进行比较、对照、探讨、论证《石头记》(红楼梦)甲戌本是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年,“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此类论述很多,但往往只能举出比较片面的所谓“证据”(不一一点明)缺乏说服力。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仅要有卓绝的天才,最主要的还要有贴切人和事的经历与写作激情,更要有大量的素材和脚本。由激情引发写作热情,而又有大量素材能信手拈来,从而顺利写成千古巨著。本文将“曹雪芹”是冒辟疆的笔名这个问题,从作者留世的其他著作中,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找出与《红楼梦》的关联处,把各种证据练都指向同一个人,从而最终确定作者是谁,现经梳理並简要阐释于后。
一. 《红楼梦》作者应该是明遗民,只有明遗民才是具有民族主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们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他们诗文的思想情怀、艺术风格、特殊词语的特定内涵,都与《红楼梦》高度契合,而且亲自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惨痛现实,耳闻目睹了几十次血腥屠城,深怀国仇家恨,在悲愤之余发出了亡种的忧患,冒襄就是这样的明末才子,而且誓不仕清。
冒襄(1611.4.27~1693.12.31)明末清初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能作诗文,14岁时,就刊行诗集。天启四年(1624),冒辟疆把自己14岁前所写的诗结集为《香俪园偶存》,寄请艺坛巨擘董其昌指教。这位礼部左侍郎看了后大为赞赏,认为“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大儒陈继儒对他也是钟爱有加,与其结为忘年之交,还跟董其昌说,冒辟疆是“仙品”,是黄鹤背上的人,富贵是无法束缚住他的。16岁时赴郡试,录为秀才。后因文中见解多处与权势不合,6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1636年(明崇祯九年),在金陵与张明弼等结盟,参加“复社”,评论朝廷政治,极力主张改良。当时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四公子”。
入清后冒襄以著书自娱,隐居不仕,屡次拒绝清朝官吏的举荐,而在其家水绘园中,招致四方名士雅集,饮酒放歌,议论时政。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冒辟疆借宝玉之口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而且不仅是薛宝钗,连书中最天真无邪的一个小姐史湘云也劝贾宝玉多关心仕途经济,别整天和他们这些女孩胡混,结果贾宝玉也没给她好脸色看,还把这样的话当做“混账话”。所以在贾宝玉的心里只要是劝他读书上进的人不是国贼禄鬼就是混账,那么贾宝玉为何如此讨厌仕途经济,乃至对劝他的好姐妹们恶语相向呢?
国贼:损害国家利益,出卖国家主权的民族败类;禄鬼:指利欲熏心贪求官禄的人。因此书中的“国贼禄鬼”意指不顾国家利益,一心钻营名利的人。其实这是《红楼梦》作者冒辟疆借书中人之口,表明永不仕清的民族气节。
二.《红楼梦》作者去世时与甲戌脂批的年代要衔接得上。
(1). 脂砚斋抄阅重评时,第一回中已有一段文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吴玉峰、东鲁孔梅溪的题名,棠村的作序,均证明了石头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之前天聪七年之后,即1634年至1694年之间,因为题名《红楼梦》的玉峰先生徐乾学(1631~1694年)、梅溪孔尚任(1648~1718年)、棠村梁清标(1620~1691年),不可能给生于1715年的“曹雪芹”题写书名和作序的。这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来历,这里的甲戌抄阅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未成”,倒底是多少回目呢?有说80回的,也有说108回,更有说120回,总之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癸酉年逝世后, 脂砚斋在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于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时,顾物伤感,悲痛欲绝:“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真正的‘问题批语’恰是“观者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之类批语——本意是提醒读者注意思考。这里的“壬午除夕”,不是真正的壬午除夕,而是“忍吾舛惜”的谐音。《王融·静行诗》:遵涂每多舛,顾省能无忡。《博雅》上说:“舛,偝也。”偝,古同“背”,就是不顺利的意思。所以多舛的意思就是倒霉,不幸,很背,不顺利,太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脂砚斋用“忍吾舛惜”寄托哀思,“心里在呼叫:巢民啊,你怎么忍心叫我感到很不幸、很倒霉、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朱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无标点符号)”。
(2).袭人嫁给蒋玉菡以后,冒辟疆在《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中写道:“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不言袭人从此又是一番天地。”
这个“前人"[1]是指邓汉仪。邓汉仪(1617—1689),字孝威,号旧山,别号旧山梅农、钵叟。明末吴县诸生。邓旭之弟,从小就非常聪明,博贯经史百家之籍,尤工于诗。早年从海宁举人查继佐(字伊璜)习举业,明末加入复社,曾参与虎丘大会,为社中的青年才俊。邓汉仪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他的青年时代是明代度过的,明亡时二十八岁,思想基本成熟,自然有着传统的忠孝节烈观。……他极喜游历,足迹几遍天下。除饱览祖国的秀美山川、名胜古迹外,他每到一处即与当地的诗人赠答唱和,写下了大量不朽诗篇。顺治初游淮阴,著有《淮阴集》,居扬州著有《官梅集》(龚鼎孳序),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游京师昔有《燕台集》(一名《燕市酒人篇》,钱谦益序),顺治十三年随龚鼎孳游有《甬东集》(一名《甬东游草》,李邺嗣序),膺荐有《被征集》(王士禛序)等。从鼎革之时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三十五年间,邓汉仪基本上过着一种平静、淡泊的“出世”生活,超然于纷争的尘俗之外,正如他诗中所写的:“十年亲酌曹溪水,我亦江湖破衲僧”(《厉烈士招游天宁寺塔有感》)。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不第,以年老授中书舍人。他更是一个诗歌活动家,交游极广,几乎与当时所有的著名诗人都有赠答。往来较密的有龚鼎孳、周亮工、冒襄、杜浚、余怀、陈维崧、孙枝蔚、丁耀亢、王士祯、王士禄、汪楫、宗元鼎、尤侗等,与这些名家的交游使他的诗得到更多的磨砺,艺术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为他日后编刻《诗观》打下了基础。
代表诗词:
“题桃花夫人庙,即息夫人庙云: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息夫人, 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又名息妫,因容颜绝代又称为"桃花夫人"。
后人纪念她对前夫的忠贞,为女人树立榜样,就立了她的庙,叫桃花夫人庙。
袭人原应在宝玉贫困之前就出嫁的。作者或抄者把她写在宝玉出家之后才嫁给蒋玉菡,又用这两句诗对她未能死节表示遗憾,说什么"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其实,袭人的可讥全在于她的奴性,而不在于她没有为宝玉终身守活寡,或者象读者所希望的那样去上吊投井,以一死来换取"烈妇"的名节。从封建"贞烈观"出发来讥贬袭人,这便是袭人入"又副册"的原因。
邓汉仪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的秉性、人格、气节等许多方面都和冒辟疆相同,又都是复社成员,自然成为莫逆之交。冒辟疆的《同人集》收录邓汉仪的诗作数十首。
由此可见冒辟疆在著作《红楼梦》时借"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两句诗是有暗喻的,这一段也是冒辟疆最后“增删”完成,当在1690年至1693年之间,故放在第一百二十回,邓汉仪已于1689年去世,故亦称邓汉仪为“前人”。?
综合一、二两项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红楼梦》作者的身份必须是:明季诸生,国变后永不仕清;去世时是1693年,因为甲戌本是1694年,脂砚斋在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于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时,顾物伤感,悲痛欲绝:“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这才说得通;作者称邓汉仪为"前人",邓汉仪卒于1689年,是在作者之前去世的,所以称为“前人”。以上几点均与冒辟疆符合。
三.有两府一园,如皋冒府有东府和西府有水绘园,和《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大观园相对应;(详见《再论大观园的雏形——水绘园》作者:张振山 董嘉伟)
四.冒辟疆家和《红楼梦》中贾家都有私家戏班,据说水绘园里西宅的得全堂原来也是冒辟疆家里的戏班唱戏的地方。
五.《红楼梦》中贾府有尼姑庵,冒辟疆家也有尼姑庵。吴蕊仙:名琪(“琪”亦作“淇”),别字佛眉,明末长洲(苏州)人。吴的丈夫管勋,是冒辟疆的复社好友,因反清事败遇难。吴只身渡江投靠冒氏,冒将她安置在“洗钵池边的深翠山房”。吴女来到水绘园的时候,恰巧小宛刚刚去世,冒吴二人同病相怜,日久生情。但后来吴面对冒氏已纳婢女吴扣扣这一事实,不愿插足其中。为回避矛盾,她在给冒的诗中写到“自许空门降虎豹,岂容弱水置鸳鸯”,“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表示自己愿意遁入空门的想法。冒氏不好强留,便由吴女自己选择,在城南杨花桥旁盖了一座小庙,名号“别离庙”,吴自号辉中,从此告别红尘。
六.《红楼梦》随处可见的如皋方言土语、民情风俗。(详见《如皋红学》期刊等)
七.《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董小宛有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葬花和焚诗,董小宛、林黛玉”葬花焚诗,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详见拙著《浅析曹雪芹即冒辟疆、林黛玉即董小宛 》)
八.冒辟疆 的妻妾是:苏元芳、董小宛、吴扣扣、蔡女萝、金晓珠、张氏、麻姑。(麻姑:冒辟疆的同时代词友江都吴绮在《悼董宛君》中云:“麻姑去后小姑闲,独剩双成又早还。”推究诗义,冒氏尚有妾室“麻姑”在董小宛之前去世;“双成”或指当时已归冒氏后来续纳的蔡、金二妾。麻姑事迹不详。) 此外还有王节、李湘真、陈圆圆、吴蕊仙等人也与他有过情爱关系,难怪他的好友金坛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
以上这些都是其他地区、其他人都没有的人和事,冒辟疆独具这些素材优势。
九.将《水绘园》中诗友倡和情景移植到《大观园》,略举几例如下:
1.冒辟疆全集(1404一1405页.)载:“壬戌冬日寓巢翁老先生匿峰庐读方虎同年赠先生诗酬唱叠韵至五六似东坡山谷之往复也先生索诗因次原韵 吴门韩菼元少(无标点)
浮云变化奈公何,老眼经心只自摩。
海内文章容献在,尊前倾倒说愁多。
千金白璧轻蒙垢,一卷黄庭付烂柯。
遮莫春风归小草,寒松向饱雪霜过。
再看看韩菼《有怀堂诗稿.》卷一(239页)载:
“赠如皋冒巢民先生次方虎编修韵二首
昆明灰劫奈公何,猶见铜人蓟子摩。
事到庚申遗献在,书成乙丙逸民多。
韩菼的诗,前四句与冒辟疆全集记载的显然不同, 当初冒辟疆之子在校订同人集时,明知韩菼之诗有所暗示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也许是为了规避文字狱,故将“昆明灰劫奈公何,猶见铜人蓟子摩。事到庚申遗献在,书成乙丙遗民多。”改为“浮云变化奈公何,老眼经心只自摩。海内文章容献在,尊前倾倒说愁多。”
(详见拙著[韩菼的诗在两本书中的区别印证冒著《红楼梦》])
2.《冒辟疆全集》(1532至1534页)竹夫人倡和诗
六月休夏隐仙菴有以竹夫人见赠者戯咏二律书请巢翁年伯和教 楚西陵李中素子鹄
谁编楚竹号夫人,展转偏宜寤寐亲。......
邓汉仪 咏竹夫人次李子鹄原韵二首
"縠幕纱窗散丽人,此君屈体故相亲。......”
顾道含 和 “玉圃琅玕册贵人,当时水殿最惰亲。......”
冒襄 和 "憩臂何能辱璧人,任他罗织强相亲。负心不碍玲珑节,素履难沾罗袜尘。......"
笔者认为,冒辟疆给我们传递了如下信息:
(1).竹夫人是南方江浙地区炎炎夏日的物品;
(2).《石头记》(红楼梦)有的版本的第二十二回没有这个“竹夫人谜语的记载,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后人加上去的,但笔者研究认为是冒辟疆或者怕暴露了他著作《石头记》的而有意删掉的,后人再加上去,祗是正本清源恢复原貌而已。
明末清初许多文人墨客如吴梅村、洪昇、方以智、侯朝宗、陈贞慧、李渔、顾景星等人都没有竹夫人倡和诗,唯独《冒辟疆全集》中有此记载,而偏偏在《石头记》中有关“竹夫人"的谜语,曾经被删掉,后来又加上去了,很显然当初删掉的原因是怕清朝当局从《石头记》中的"竹夫人",查到冒辟疆同人集中的“竹夫人”,从而找到《石头记》的作者,可见冒辟疆或其后人用心良苦。
由此可见,“竹夫人”与江浙的渊源关系,祇有冒辟疆才有这样的感悟;(详见拙作《浅谈竹夫人》)
3.《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一段,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冯紫英蒋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令、曲略)”这是写宝玉“富贵闲人”放荡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冒辟疆通过《红楼梦》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上层人士的生活,並联系着都巿中逸乐的社会习俗风气,通过描绘聚会情景,尽吐秦淮旧梦情思,並巧妙地将水绘园诗友吟唱之一幕,融入在此回内,其中几个人的令、曲都各自切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和教养,作了维妙维肖的描述,却又对此类淫腔滥调痛加嘲弄。所谓这些令、曲不管说什么,只要“押韵就好”,它内容之龌龊低俗,实在无异于“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冒辟疆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设定薛蟠这个人物形象,写一段淫腔滥调,这乃是作者使用的“草蛇灰线”的艺术笔法。《红楼梦》脂批本,有“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 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即此之谓也!
4.《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蕪苑夜拟菊花题
是冒辟疆借起诗社要为林妹妹起号”潇湘妃子”的名义而著述的,关于潇湘妃子的雅号算是“探春”送她的。探春有一段话:“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林妹妹也比较喜欢诗社里的这个雅号,在诗社里也一直以潇湘妃子自居,她的诗文也一直以潇湘妃子署名。
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 《冒辟疆全集》第584页《影梅庵忆语》纪遊载:“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坚欲从渡江归里。余辞之,益哀切,不肯行。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二人,指为神仙。”
《冒辟疆全集》1494页“戊戌八月下浣攀桂不香偶作五字二律待之因细数階砌得秋花十余种各咏一诗比物寄兴既竭心思枕上梦中复多遗失其于细碎徘徊至矣书之小茧不必遍示诗人”
其中《秋海棠》:
“小小躭幽癖,秋名亦海棠。绿沉缃叶阔,紫软角铃长。滴滴娇红泪,盈盈艳粉妝。不堪肠欲断,遗恨冷东墙。”
而《红楼梦》本回湘云的咏白海棠诗句:“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上面两诗的内函何其相似!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当时贵族人家的闲情逸致的表现,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当然不会例外。这些诗和有关情节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这种生活的画面。如果从这一角度看,诗本身的价值是不大的,但作为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手段,它仍有艺术上的效用。李纨评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可见风格上绝不相混。李纨、探春推崇宝钗,独宝玉偏爱黛玉,评诗的分歧也都表现各自立场、爱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湘云的诗写得跌宕潇洒,也与她的个性一致。这是冒辟疆高明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来归宿也借他们的诗隐约地透露给读者了。探春的诗中“芳心一点娇无力”句,使人联想到她风筝谜中“游丝一断浑无力”,她后来应是江边离别、孤帆远去的(参见其“册子题咏”)。“缟仙”、“羽化”之喻很像与苏轼《前、后赤壁赋》中写自已扁舟江上所见所感有纠葛。宝钗的诗深意尤为明显,“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之“罕言寡语” “安分随时”能笼络人心,得到上下的夸赞。“愁多焉得玉无痕”,话里有刺,总是对宝、黛这二“玉”的讥讽。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林的评价和态度。宝钗曾被宝玉比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的黛玉以“玉为魂”,这“玉”指的是谁自不难猜到。(第五回中,众仙子埋怨警幻说:“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清净女儿之境?”谁是“绛珠妹子的生魂”已经明点了。)“晓风结愁”,“宿雨添泪”,岂不是宝玉一生终不忘黛玉的心事的写照?黛玉诗中“碾冰为土”一语,评者多欣赏它设想的奇特,若看作是对宝钗讥语的反击则锋芒毕露。以缟素喻花,无异暗示夭亡,而丧服由仙女缝制,不知是否因为她本是“绛珠仙草”。此外象“秋闺怨女拭啼痕”之类句子,脂评已点出“不脱落自己”,看来也确象她的“眼泪还债”。湘云诗“自是霜娥偏爱冷”一句,脂评也已告诉我们“不脱自己将来形景”在第二首中,如“难寻偶”、“烛泪”、“嫦娥”等,皆暗示她和她丈夫后来成了牛郎织女那样的“白首双星”。作者还写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则“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隐义是说她无论是在史家绮罗丛中受到娇养,还是投靠贾府寄人篱下,都能处处顺合环境,随地而宜。其实,这正说明她缺乏黛王那种叛逆性格。称之为“阔大宽宏”,是作者的偏爱。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若非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是很难臻于完美境地的。
但凡咏花,自然要从香、色、形、态及精气神入手,但都脱不了“玉”“雪”“月”“仙”“美人”这些用来比喻花的元素,以及晴喜雨愁这类情绪。关键在于,如何将“赋比兴”运用得出神入化,好词、佳句、意境,一个不少,方为佳作。像这类咏物抒怀,无非也是融情入景,移情到物,名为咏物,实为写人。“海棠诗社”这六首七言律诗,名是五人所作,其实是作者一人而为,以一物,而写五种性情格调,及五人的命运结局,既是作者才高,也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笔者此刻好像也看到了冒辟疆在水绘园中师友结社吟诗的勝况。
5.冒辟疆和董小宛都很爱菊,再看看冒辟疆以诗明志的菊花诗吧!
《冒辟疆全集》(1494页)
菊圃 冒襄
南楼余隙地,种菊老驰心。
长夏甘辛苦,深秋待访寻。
通身肥绿叶,满地横黄金。
屈指重阳后,高台酒共斟。
《冒辟疆全集》(1342)
咏晚菊黄白各二首
《冒辟疆全集》(1499页)
菊饮倡和(原无,据底本卷之十一目录及版心補)
对菊饮酒五言古诗二十首张孺子首倡和陶饮酒韵余即次第步 冒襄(略)
《冒辟疆全集》(1506页)
菊饮无七言律诗補咏三首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菊影、菊梦、残菊”十二首。咏菊十二首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
如果我们从《菊圃》开始,接着写这十二首,和《咏晚菊黄白各二首》,最后是菊饮诸诗,不就成为完整的《菊花诗集》了吗?但是,在当时清代文字獄的白色恐怖下,冒辟疆祗能在他的《同人集》中删掉这“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菊影、菊梦、残菊”十二首,其用心之良苦,又要我们"放眼观其妙"了。
从《冒辟疆全集》中的菊花诗,和《红楼梦》中的菊花诗组合起来研读,可以认定都是出自冒辟疆的手笔,《红楼梦》作者就是冒辟疆。
此外还有《桃叶渡怀古》等吟詠本文不再详述。
十.在《冒辟疆全集》中有如下几处提到他在著书。
1.《冒辟疆全集》(579页)《亡妾纪略序》中写道:“……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这里“佐余著书肥遁”之“书”,点明他在"著书”,而这个“书”又肯定是存在的,可以推断冒辟疆所著之书即为清朝列为禁书的《红楼梦》,为避文字狱,故没有用冒辟疆的真实姓名,而是用的别名或笔名。
2. 韩菼和冒辟疆是好朋友,《有怀堂诗文稿》卷六中载有冒辟疆八十寿序、卷十六中载有潜孝先生冒徵君墓志铭。
墓志铭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所著述甚富成集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诗文集……”(无标点符号,《冒辟疆全集》756页)另外,据清史稿记载:“……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
由此可見,冒辟疆的《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诗文集》……等”是已经成集行世的作品,也就是说冒辟疆还有未成集行世的作品。冒辟疆未成集的作品是指“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就是指冒辟疆著作的《红楼梦》“书未成”,即未成集的作品。
3.《冒辟疆全集》(893页)《附书邵公木世兄见寿诗后》他这样写道:“余自庚寅四十在邗上,芝麓奉常作《金阊行》数千言,......五十,其年首为大文,梅村祭酒继之,......以至七十一岁,每岁有文。.......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家尽踞,以致四世一堂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甚至还到南通狼山去卖字。
《冒辟疆全集》(1517页)
卖字五狼偶成三绝 (之三)
冒襄
春蚓与秋蛇,虎卧兼龙跳。
我願识字人,放眼观其妙。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之蛇的行迹那样弯曲。虎卧龙跳形容字势雄浑超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冒辟疆明确告诉买字的人,不要着眼于字写得好丑,而是要"放眼观其妙","妙"在哪里?妙就妙在内容是《红楼梦》。(详见拙著 《略谈贾宝玉骂“国贼禄鬼",还须"放眼观其妙"》《浅析"墓田丙舍,豪家尽踞,"》两文)
不少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影梅庵忆语》的美学思想对《红楼梦》作者具有积极影响、董小宛和林黛玉的形象,在美学思想、艺术情趣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也不止王以安一人认为《影梅庵忆语》是《红楼梦》的“脚本”。
而笔者的观点是:与其说《影梅庵忆语》对董小宛的描写和《红楼梦》对林黛玉的描写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不如说两部著作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这个人就是冒辟疆,也就是说冒辟疆既然可以作专著怀念董小宛,那么就完全可以在《影梅庵忆语》的基础上,为了更深切追忆和怀念董小宛,用“曹雪芹”这个笔名著作《红楼梦》(石头记),这既合情理,也是容易理解的。
4.再看看严绳孙《秋水词》
严绳孙《秋水词》《菩萨蛮·托兴》:(四章之二)
君恩自古如流水。梨园又选良家子。都作六宫愁。传言放杜秋。倾城争一顾。那用论缣素。几个定横陈。丹青不误人。
(四章之四)
金钗钿合知何许。绿章红泪辞偏苦。岂必九重知。传看出众时。
可怜心独矢。自炫谁家子。龋齿复啼妆。折腰伊太狂。
这是严绳孙为悼念冒辟疆而填的词。字面上看似写的《长生殿》,但实际是悼念冒辟疆。在四阙词中巧妙地将暗喻藏在这几句中。
(1).君恩二字表面上看是指唐明皇,谐音“堂明皇”,暗喻堂堂的明朝皇帝。
(2).良家子在当时已经是朋友间对冒辟疆的戏称。
(3).金钗钿合知何许。绿章红泪辞偏苦。岂必九重知。传看出众时。指的冒辟疆所著《红楼梦》不仅要禀告明朝皇帝的在天之灵,还要在民间大众中广为流传。
(4).自炫谁家子,即指“良家子”也,汉臣张良的儿子名辟疆,《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
冒辟疆的儿子知道严绳孙的《秋水词》《菩萨蛮·托兴》,暗喻《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为了避免殺身之祸,故在校订《冒辟疆全集》时忍痛删去。
下面这条批语又是什么暗喻呢?
“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这句话与《红楼梦》似乎没有什么关係,而且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臣忠,写成“臣良”就是为了与父慈子孝构成“臣良父慈子孝”,不仅点出张良,而且带出其子“辟疆”。
【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此石与彼石毫不搭界,批者意在点出汉臣张良,以便和“臣良父慈子孝”相印证。
再引用一则薛宜兴的灯谜。
薛宜兴,字少卿,晚号凡民,安徽寿州人。1862年出生于一个世代授业的塾师之家。直到三十九岁那年,才考中举人,但不久科举就废除了。他平生创作甚多,然死后才由他的好友顾竹侯辑成《凡民谜存》上下两卷行世。其中一则灯谜的谜面即是“冒辟疆”,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杜甫《佳人》中的“自云良家子”。现对此谜的谜面、谜底进行别解如下。
首先是谜面的别解。“冒”是姓,却别解为“假冒”。这样,谜面就解释成“假冒‘辟疆’这个人”。那么,还有谁名叫“辟疆”呢?一查,历史上确有个知名人物张辟疆。此人是汉张良的儿子,曾以针灸医术闻名于世。既然假冒张良的儿子,那就自然引出谜底:“自云良家子”,即自称是良家的孩子。当然,这里的“良”,指的是“张良”。也许薛宜兴之所以制作此灯谜,就是受了上述有关“良家子”“冒辟疆”的启发有感而作。
冒襄《影梅庵忆语》,“长生私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红楼中比翼鸟为凤凰,连理枝则为“林”,冒襄著作《红楼梦》,就是为了追忆、怀念董小宛,而且别具匠心地将黛玉、董小宛合为一人,何解?黛玉姓林,“林”姓作为“在地愿为连理枝”最经典的诠释是无庸质疑的。这个典故来自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谱长恨也。董为千里草,以千里草喻双木林,非常适合,堪称佳对。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董为千里草,曹乃董头冒身或曰草头冒身,曹、草同声,曹冒同韵,(董字头加冒字神似曹字)冒巢民谐音冒草民,即是说自己乃一介草民;冒朝明,也就是只朝明不朝清。冒曹名、这个冒曹名的曹,就是如皋曹家巷的曹,(曹家巷紧邻冒家巷,)巢字的谐音,名是什么呢?名就是雪芹,为什么要用“雪芹”这两个字呢?因为小宛名白,雪花是白的,芹花也是白的。芹谐音情,雪芹者情系白白的雪花、芹花也。联起来就是“曹名雪芹”,既表示深爱董小宛,同时也是要让巢民(曹名)和董白(雪芹)两个人的名号,留在自己心爱的著作上,与世长存。
《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已经是“《悬案不悬》举证足,《如皋红学》载文丰”,曹雪芹就是冒辟疆的笔名,除了题名者、作序者三人外,如方以智、徐倬、韩菼、严绳孙、洪昇、吴梅村等文人中,可能有几位曾经给《红楼梦》作过润色、批者?或提出过什么意见和建议?本文不作探讨。
注:
[1]“前人” :从前的人、古人、昔人。
《书·大诰》:“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史记·周本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宋 梅尧臣 《朱武太博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诗:“愿君思前人,文雅庶未坠。” 毛泽东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