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么理解鬼神(34子不语怪力乱神)

很多人都听说过《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孔子不谈论与鬼怪、勇力、悖乱以及神灵有关的事情。那么这是不是代表孔子就不相信鬼神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探讨的问题。

孔子怎么理解鬼神(34子不语怪力乱神)(1)

一、敬鬼神,信天命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其他在典籍中孔子关于鬼神的言论,从中推及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是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答:"专注于老百姓应该符合的道义,尊重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由此证明孔子并不是不信鬼神或者无信仰,反而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孔子对鬼神是相当尊敬的,强调对鬼神要有敬畏,在《论语·八佾》中孔子也体现了同样的态度,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而找人替代,跟没有祭祀便没什么分别。从这里更加体现了孔子面对鬼神的虔诚。《中庸》里有记录,"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意思是说:鬼神的德行,真是大啊,虽然听不见看不到,但是总能让人们感觉到。对于与鬼神相关的天命,孔子也是信奉的,他在《论语》中也说:"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实际上孔子是相信鬼神的,不但相信还是以一种真诚乃至崇敬的态度来面对的

孔子怎么理解鬼神(34子不语怪力乱神)(2)

二、远鬼神,重人事

但是与此同时,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孔子提到的"远之",所谓"敬而远之",也就是先尊敬而后要远离,从而回归到现实中的人的生活,我们要把重心放在"远"上面,更看重的是人的实践能力,这才是智慧之道,这也是我认为孔子最有魅力的一点,他永远是围绕"人"这个中心来进行研究的,这种人本思想即便放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例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孔子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在了人间,关注的是现实,认为人最重要的使命首先是尽好"人事"。可能一些人一直对孔子有误解,认为他彬彬有礼,许多事情不敢为不敢做,而事实上孔子却是一位一直奔波于道路上的勇士,而且我们一直崇尚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却往往忽略了他身上的人性,这也是他自己非常看重的一点,孔子一路上向各国统治者传道,有一种视之为己任,为之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到孔子六十三岁时,曾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没有灰心,仍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便"听天命",在这之前还是会先"尽人事",这都更好地诠释了孔子最本质精神:人文主义。这种学说并不死板,恰恰是很有人情味,比如在《论语·乡党篇》中记录,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关心马,很有人文关怀,所以他才会主张我们首先要关注和重视现实中的人。

孔子怎么理解鬼神(34子不语怪力乱神)(3)

三、原因探析

当然,这也不是说孔子就只关心现实而不理会鬼神,在前面我们也有提到孔子对于鬼神是崇敬的,这是一个主次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时间的先后顺序问题,对于人的关注肯定会触及到生与死,孔子更看重处理"活人"的现实生活,但是也没有忽视"死"以及与此有联系的鬼神问题,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只是要求我们先搞清楚活人的事情,在尽人的责任和义务之前不应该去谈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而不是去否定鬼神,而且在态度上甚至要求比对待人还要更加虔诚,要求切身真心地去参与祭祀祈福,所以孔子既相信和崇敬鬼神,又主张远离和不过多探讨鬼神,这中间并不是矛盾的

总而言之,孔子认为对待鬼神需要崇敬但不是崇尚,在尊敬的同时眼光要更多地放在现实的人上面,虽然在唯物主义的当今时代,我们不应该提倡鬼神,但我认为孔子面对"鬼神"的这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直至今天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面对未知的神秘力量,这样的态度是没有错的,特别是在当时那个普遍崇拜乃至恐惧鬼神的时代,这种朴素的实践思想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于后世宋代新儒以及一些对孔学刻意曲解,特别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反孔教",我们很容易对孔子乃至其学问产生抵触,但是其实我还是主张我们从最初的文本出发,真正自己去思考和判断其中的要义,至于文学和思想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以文为本,以事实为考据的基础上,对于孔子的鬼神观,各位也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