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为啥不在百家姓,史说嵇姓1嵇姓并非无稽之谈的
#历史真相#
嵇是一个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姓氏,不但有1800多年的历史,还见证了中国文字、语音、书法的演化与变更。今天,我们追溯“嵇”姓的正源避不开“稽”,因为现在这两个字不但读音一样,而且字型极为相似。很多非嵇姓人也常常会把“嵇”误写作“稽”。有传说,“嵇”源自“稽”。据唐《元和姓纂》载,“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有会稽氏。汉初徙谯嵇山,改为嵇氏。”果真是这样吗?一切都记录在历史中,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慢慢翻阅史籍,会一一还原本。
“稽”是一个古汉字,司马迁著《史记》便有多处记录,其中以“会稽”出现的次数最多,如《夏本纪》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如《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如《秦始皇本纪》载“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会稽”就是今天的古城绍兴,至今有会稽山、禹王陵。
解读“稽”离不开《说文解字》。汉字是象形字字,根据造字法分象形、指事、 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即“六书”,这是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的总结。其中,形声和会意最常用。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如“从某,某省声”,这是说半取形,半取声。声省是指取某字为形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某省声是说取某字为声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还常常可见“从某”的表述,这是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稽”是形声字。据《说文解字》记载,“稽,留止也。从禾从尤,旨声。凡稽之属皆从稽。古兮切”(清代陈昌治刻本)这什么意思呢?
稽的本义是停留。
“从禾从尤”的意思是取“禾”与“尤”的字形来组字。
“旨声”的意思是取“旨”作为声旁。
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首创了汉字的部首,通常这样表述“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说,大凡某的部属都随从某聚集在一起。“凡稽之属皆从稽”是指与稽形似的字都属于稽部。
“古兮切”是指“稽”的读音。
反切是我国古代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使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稽,古兮切,即取反切上字“古”的声母g,取反切下字“兮”的韵母i,读音为gi,相当于今天的ji音。
稽亦有引申之意“囤积”、“核查”,这些都是汉语言发展的事情了。
118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